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 途的必胜信念 三、合作探究学习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 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 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 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 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 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 “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 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 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 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 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 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板书:上阕 物 江山 下阕 英雄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 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 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 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 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 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 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 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 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 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 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 21
21 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 途的必胜信念。 三、合作探究学习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 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 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 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 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 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 “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 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 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 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 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 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板书:上阕 物————江山 下阕 人————英雄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 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 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 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 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 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 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 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 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 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 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
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 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 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 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 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 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 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一分一总)下阕先过渡,由景 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 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 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 《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 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 “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 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 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达标反馈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总 上阕 物 分 描写 下阕 人一一英雄 赞今 抒情评古 议论 (七)、学后反思;亮点 待改进之处 6、《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
22 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 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 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 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 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 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 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 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 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 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 《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 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 “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 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 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达标反馈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总 实 上 阕 物 — — 江 山 分 描写 总 虚 下阕 人——英雄 赞今 抒情 评古 议论 (七)、学后反思; 亮点: 待改进之处: 6、《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
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 手赏析诗歌 4、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浪漫而又崇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 讨论鉴赏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激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 人物。他的不少诗作 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 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 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 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 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 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 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 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 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 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一一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 待。”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 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 后的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 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 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 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 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 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 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 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 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 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 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23 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 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 手赏析诗歌。 4、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浪漫而又崇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 讨论鉴赏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 人物。他的不少诗作 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 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 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 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 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 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 了自己的分量。 1931 年 11 月 19 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 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 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 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 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 50 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 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 35 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 后的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 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 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 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 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 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 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 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 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 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 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 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 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 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 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 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 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 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 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 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 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 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 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与你耳语, 然后又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 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可以算是他短短35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 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 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 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 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 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 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 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 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 志摩不爱她。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 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 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 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 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 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 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 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 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 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 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 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
24 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 奉为本世纪文学 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 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 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 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 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 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 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 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 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 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 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 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与你耳语, 然后又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 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可以算是他短短 35 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 梦…… 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 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 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 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 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 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 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 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 ——志摩不爱她。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 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 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 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 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 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 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 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 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 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 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 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
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 下了离婚协议。 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 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 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 成于温哥华结婚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 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 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 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 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 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 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 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 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 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 星,虛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 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这么多的困 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 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 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 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 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 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 底渗着一片冰凉。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 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 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使我们这 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 泪。 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 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一生最美好的 时光。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 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 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 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 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 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自主学习:
25 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 下了离婚协议。 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 年 6 月 10 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 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 后赴英国留学,1924 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 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 成于温哥华结婚。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 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 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 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 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 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 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 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 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 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 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 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这么多的困 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 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 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 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 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 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 底渗着一片冰凉。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 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 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使我们这 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 泪。 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 10 月—1922 年 8 月, 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 时光。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 24 岁以前,他对于诗 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 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 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 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