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B.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C.在作者看来,余秋雨的散文只具有技术层面的“文化”,他不可能写出真正的“文化散文” D.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 化散文” E.文化散文中是否表现出现代精神与批评意识与作家所处现实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 13.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3 分)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风波》 14.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4分) 15.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墙 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瞅着那雪白的墙,忽然间觉得这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身上 竟也有许多传奇与内涵 世上本没有墙,由于人类不安全感的增长,才有了墙。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 的一块里程碑,否则有巢氏也就不会那样受人敬重。在墙没有岀现之前,人类只能住那并不 十分安全的山洞,要么就干脆露宿野外,连睡觉都睡不安稳,这样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文明 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但是,有了墙,尤其是墙立体起来构成房屋的时候,一切 都不同了。人类可以放心休息,风、霜、雨、雪、虫豸、野兽……一概不管。有了好的休息 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精力,文明的进程也便得到了极大地推动。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得到保证, 他才有工夫做别的什么事情。在半坡,在河姆渡,都有了墙,而因为有了墙,分分割割 个简单的社会便形成了。 墙的初衷是简单的,就是保护,给人一种安全和温馨。实用是第一位的,不需太在乎 形象。但是,许多东西都不是这么简单,人刚得到墙的庇护,就开始忙着为它打扮。这本无 可厚非。但是,不多久,这种装扮就不是给墙了,而是变相地装扮墙的主人。装饰并不是为 了墙,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我中心,只可惜大多数个体没有成为中心的资本,于是就只能装 饰给别人看。正如时人的化妆打扮,是给自己看的吗?好像大多不是。但大家很热衷。在很 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然而却又总表现得理所当然 于是,墙有了颜色,有了图案,有了种种形状,有了……似乎还不错,是一个很好的美 术分支。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好的墙也终究要被碾碎,像阿房宫,像圆明园,像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B.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C.在作者看来,余秋雨的散文只具有技术层面的“文化”,他不可能写出真正的“文化散文”。 D.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 化散文”。 E.文化散文中是否表现出现代精神与批评意识与作家所处现实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 13.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 )(3 分)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风波》。 l4.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4 分) 15.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5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墙 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瞅着那雪白的墙,忽然间觉得这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身上 竟也有许多传奇与内涵。 世上本没有墙,由于人类不安全感的增长,才有了墙。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 的一块里程碑,否则有巢氏也就不会那样受人敬重。在墙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住那并不 十分安全的山洞,要么就干脆露宿野外,连睡觉都睡不安稳,这样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文明 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但是,有了墙,尤其是墙立体起来构成房屋的时候,一切 都不同了。人类可以放心休息,风、霜、雨、雪、虫豸、野兽……一概不管。有了好的休息, 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精力,文明的进程也便得到了极大地推动。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得到保证, 他才有工夫做别的什么事情。在半坡,在河姆渡,都有了墙,而因为有了墙,分分割割,一 个简单的社会便形成了。 墙的初衷是简单的,就是保护,给人一种安全和温馨。实用是第一位的,不需太在乎 形象。但是,许多东西都不是这么简单,人刚得到墙的庇护,就开始忙着为它打扮。这本无 可厚非。但是,不多久,这种装扮就不是给墙了,而是变相地装扮墙的主人。装饰并不是为 了墙,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我中心,只可惜大多数个体没有成为中心的资本,于是就只能装 饰给别人看。正如时人的化妆打扮,是给自己看的吗?好像大多不是。但大家很热衷。在很 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然而却又总表现得理所当然。 于是,墙有了颜色,有了图案,有了种种形状,有了……似乎还不错,是一个很好的美 术分支。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好的墙也终究要被碾碎,像阿房宫,像圆明园,像……
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人类很奇怪,总是辛辛苦苦地追寻,得到后又不知珍惜。常常呕心沥 血创造了美,却又简简单单地把它亲手打碎 或许会有不朽,颐和园、紫禁城不是还好好的吗?但是谁也说不清它们到底是否真能 不朽。明天无法预知,而且当它们朽了的时候,我们自己恐怕也已经先朽了。而连我们自己 都朽了,它们朽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是件美事,但个性的过分膨胀又往往适得其反。许多人许多事都是 毁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上,墙同样有这样的悲剧。墙的最大作用是保护,但当它的保护作用 被无限强化后,便成了一种隔离与时淡时浓的恐怖。中世纪的古堡,封建岁月的城墙,几乎 个个坚不可摧,但也正因为这坚固的保护,使许多事物不能及时地被时代更新。于是,一场, 又一场,流血冲突,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直到火炮诞生,它才在毁灭中得 到了梦寐以求的解脱 这是个悲剧。人之间的纷争总是牵连无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无辜的结局总比罪魁 更惨。 墙,建了毁,毁了建,似乎总有些进步,但人类在更多情况下总在机械地重复,做了 许多无用功。许多新的创造只起一时之用,不多久就成了祸害,而且常常祸害得让人莫名其 妙搞不懂。墙本来是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墙却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戳不 破的隔膜,跨不过的鸿沟。一面面墙把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灵魂孤立起来,把 切精神联系都割裂了,而这无疑是种更大的伤害!于是,种种社会病、心理病都岀现了, 因为我们的种族内部失去了沟通。 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物质是实在的,精神却不然。因此,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常常要到物质中寻找载体。 于是,有了象征,墙也是。我说不清这是好是坏。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 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走在大街上,花花绿绿处处墙,可我总觉得冷冰冰的。内心里,我总是怀念昔日的土 坯墙,很粗糙,但很实在,很有人情味,是可以亲眼看着它在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的。 墙上或许有剪纸,而不是什么乌七八糟的明星。这才是我的墙,是一面真实的、生活中的墙。 (选自 《散文百家》) 16.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2)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17.文章说“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结合全文看,“墙的悲哀”体现在哪几 个方面?(5分) 18.文章通过墙的变迁,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忠告?(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不屈的文森特①(节选) ……我在病中重又见到津德尔特家中每一间屋子,重又见到每条小路,园子里的每 样植物,四周田野的景色,附近的邻居,重又见到墓地,教堂,我们家房子后面的菜地
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人类很奇怪,总是辛辛苦苦地追寻,得到后又不知珍惜。常常呕心沥 血创造了美,却又简简单单地把它亲手打碎。 或许会有不朽,颐和园、紫禁城不是还好好的吗?但是谁也说不清它们到底是否真能 不朽。明天无法预知,而且当它们朽了的时候,我们自己恐怕也已经先朽了。而连我们自己 都朽了,它们朽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是件美事,但个性的过分膨胀又往往适得其反。许多人许多事都是 毁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上,墙同样有这样的悲剧。墙的最大作用是保护,但当它的保护作用 被无限强化后,便成了一种隔离与时淡时浓的恐怖。中世纪的古堡,封建岁月的城墙,几乎 个个坚不可摧,但也正因为这坚固的保护,使许多事物不能及时地被时代更新。于是,一场, 又一场,流血冲突,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直到火炮诞生,它才在毁灭中得 到了梦寐以求的解脱。 这是个悲剧。人之间的纷争总是牵连无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无辜的结局总比罪魁 更惨。 墙,建了毁,毁了建,似乎总有些进步,但人类在更多情况下总在机械地重复,做了 许多无用功。许多新的创造只起一时之用,不多久就成了祸害,而且常常祸害得让人莫名其 妙搞不懂。墙本来是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墙却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戳不 破的隔膜,跨不过的鸿沟。一面面墙把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灵魂孤立起来,把一 切精神联系都割裂了,而这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于是,种种社会病、心理病都出现了, 因为我们的种族内部失去了沟通。 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物质是实在的,精神却不然。因此,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常常要到物质中寻找载体。 于是,有了象征,墙也是。我说不清这是好是坏。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 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走在大街上,花花绿绿处处墙,可我总觉得冷冰冰的。内心里,我总是怀念昔日的土 坯墙,很粗糙,但很实在,很有人情味,是可以亲眼看着它在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的。 墙上或许有剪纸,而不是什么乌七八糟的明星。这才是我的墙,是一面真实的、生活中的墙。 (选自 《散文百家》) 16.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2)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17.文章说“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结合全文看,“墙的悲哀”体现在哪几 个方面?(5 分) 18.文章通过墙的变迁,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忠告?(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不屈的文森特①(节选) “……我在病中重又见到津德尔特家中每一间屋子,重又见到每一条小路,园子里的每 一样植物,四周田野的景色,附近的邻居,重又见到墓地,教堂,我们家房子后面的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