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部曲式一乐段第一、概述章一部曲式一乐段是一种最小的完整的曲式结构。它可以作为一首较短小的乐曲的曲式,这时它表达完整的乐思,也可以作为较长乐曲的一个部分,这时它表达相乐段对完整的乐思。当它处于乐曲的前面部分起陈述的作用,那么它是整首乐曲发展的基础处于其他部分时,则作为整首乐曲发展的某一阶段。因此可以说029乐段是音乐作品结构的基础。许多民歌都是乐段结构。例29:盐池民歌《媳妇受折磨》→这是一个乐段构成的曲子。包含两个四小节乐句,两个乐句只是最后结束部分不同,其他完全相同。乐段虽只有八小节,但塑造了悲哀的形象,两个乐句一起一落,相互呼应,构成完整的段落感。像上例这样,整首乐曲只包括由乐段所构成的一个主体部分,称为“一部曲式
、乐句、乐节、动机、副动机乐段由若干“乐句”组成,“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划分乐句的主要依据,是旋律上相对稳定的停顿,及和声上某种明确的终止形式。“乐节”是乐句内部在曲调上、节奏上较清晰,结构上能与相邻部分划分开的较为独立的片断,其长度常为二小节左右。“动机”一般指含有一个强拍音,或次强拍音的音组,其长度常为一小节左右,这个音组在曲调、节奏,以至和声上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副动机是由动机中分出来的更短小的富于特性的音组,一个极小的曲调及曲节奏的组合,不一定含有节拍重音。式因此,乐段可分为数个乐句,乐句可再划分为乐节,乐节还可再划分为动分机,有时还可再划分出副动机。析以八小节乐段为例,可以列出它们之间的相互组成关系(表中数字为小节教数)。程乐段F81030乐句乐句2414乐节乐节乐节乐节2727272动机动机动机动机动机动机动机动机例30:东蒙民歌乐段乐句乐句乐节乐节乐节乐节乐节动机动机动机动机乐节71/2手1
“乐节”也有称为“分句”、“短句”、“小分句”、“音型”的;“动机”也有称为“音调”、“音型”、“乐汇”的:短小的“动机”、“副动机”也有称为“音调核心”、“小音型”、“乐汇”的:较长一些的“动机”也称做“短句”的等等。但是,有的乐段不一定划分出乐句,乐句也常常不能分出乐节,特别是乐节常不能划分出动机(如上例第三、四、七、八小节)。反过来说,动机、乐节也并不都形成乐句或乐段。例如在一些具有展开性质的引子、连接或过渡以及结尾等段落中便是如此由于动机往往具有鲜明的形象特性,因此可以成为体现乐思的最基本部第分,也即“主题核心”或“核心音调”,作为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的基础。章鉴于各种动机在节拍上所处的不同的强拍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1)从弱拍开始强拍结束的抑扬格动机。一部曲式乐题(2)从强拍开始弱拍结束的扬抑格动机。(3)从弱拍开始强拍结束于弱拍的抑扬抑格动机。不同类型动机具有表现上的不同的特点。抑扬格动机从弱到强,动力性较031强。扬抑格动机从强到弱,较少动力,而富稳定性。抑扬抑格具波浪式起伏效果。三、乐段的结构类型一一方整性结构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句,根据乐段所含乐句数量及相互关系而构成不同的乐段类型。依据组成乐段的乐句数量,有一乐句、二乐句以及三、四、五或更多乐句构成的乐段。根据组成乐段的各乐句间不同的材料异、同关系,可分为重复性乐段及非重复性乐段、平行乐段、对比乐段等。根据组成乐段各乐句间是否具有对偶的等长的对称关系,可分为方整性乐段和非方整性乐段
由三、四个二、四、八、十六小节等长的乐句,对称地组成的乐段称为方整性乐段。这些乐段,乐句界限划分清楚,结构功能清晰鲜明,因而具有典型意义。(一)二乐句乐段由上、下两个等长、对称乐句构成,形成起一落、问一答、呼一应的关系。许多民歌就是二句结构的。两个乐句之间可以是变化的重复(如例29),也可以是对比呼应、联贯发展的关系。第二个乐句,一般结束在主音上及稳定的主和声上,构成完整的曲式结构,这种以完满终止结束的乐段,称为收拢性乐段。当乐段作为曲式的一部分时,乐段可结束在主音以外的音上,和声上以曲不完满终止收束,这时乐段结束具有不稳定性质,称为开放性乐段。如东蒙民式歌《草原情歌》(例见第三章p.88),上下二乐句为重复性关系,前半相同,分后半变化,构成平行乐段。两句均可分为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一个乐节,又可析分为两个材料相同的动机。核心音调“a”,是一个从属音上行级进到主音的教程三音列,节奏平稳,形象柔和、甜美:第二小节为“a”的反向进行到达低八度的主音,造成对称感觉。第二乐节是在核心音调基础上的发展,加进微宫大032跳的新因素,更显得开朗,上句停留于属音造成期待感,下句后半用了从徽经宫到羽的七度大跳(这是内蒙古民歌中常用的终止旋律进行)作完全终止,与前句构成对称呼应,形成乐段收拢性收束。整个乐段平衡方整,形成一个稳定的完整结构。其结构及主题材料发展关系图示如下:(a[1…核心音调(主题核心)a(上句)4b[1.a的反向关系(c[2..a的发展,结合新因素(音程扩大)(.[上句相对部分的重复a(下句)4b[...【d[2b的因素+新因素(音程扩大和上句c为呼应关系并有素材联系
例31:芬兰民歌《在森林和原野》a森林利墅全I1A么?爱的你在想仆茶呀原曲为单二部曲式,这是其第个部分(为节省篇幅,这里只抄了第一段第歌词),这个乐段由两个对比性乐句构成对比性呼应关系,上句在核心音调章“a”的基础上发展,基本特点是弱起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除第一个动机为属、主跳进外,其余皆为三音构成,在八度距离的两个主音间上下运动。第二部曲式句,强起的带附点及重复音是其特点,与第一句构成对比,旋律在核心音调“b”的基础上发展,第七小节为到达终止音而作变化;动机间逐级按小节下乐段降,形成第二句的旋律线条特点。033乐段结构及主题材料的发展图示如下:a(上句)4一一起:核心音调a及分解三和弦组合ab(下包)4一一落:核心音调b及其变化b例32: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副部主题生鲜印NAF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