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的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形成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于生命机体的紫外辐射 从而可以保护地球上生命物质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 飞机数量大大增加,飞机排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能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 氧,从而减弱了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作用 (2)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流层中二氧化碳,可以阻止地面是长 波辐射的散失,对大气起着增热和保温作用。目前,全世界燃烧存在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 使赶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之激增。而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的微量变化,就有 可能造成全球性巨大变化。例如,全球平均气温降低2度以上,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冰川 时期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度以上,则将会使地球上现有的冰川全部融化,汇入大海,使海平 面上升,大片陆地被海水吞噬 6、为什么说人口激增也是全球环境问题 世界人口在1650年时大约为5亿,当时虽然人口的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很高,人的 平均寿命只有30岁。因此,人口的年增长率不到0.3%,人口增长一倍的时间为250年。但 是到了1970年,世界人口就增加到了36亿,人的平均寿命上升到53岁,人口增长率达到 2.1%,人口增长一倍的时间缩短了,只用了34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0亿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达到89亿。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从 而使每个人需要和消耗的能源、资源以及产生的废物和这些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都在急剧地增 加。在这种状况下,人口的激增,必然会引起的能源和资源的更大幅度的猛增,并使环境污 染也更加严重,这就造成了一个要求全人类必须共同采取措施来妥善解决的全球环境问题 7、什么是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 基本因素。 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枃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如水组 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大气组成大气层,全部大气层总称大气圈:由土壤构成农田、 草地和林地等,由岩石构成岩体,全部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固体壳层称为岩石圈;由生物体组 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集称为生物圈。阳光提供辐射能为其他要素所吸收 各个环境要素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并因此而发生演变,其动力主要是依靠来自地球内 部放射性元素所产生的内生能,以及太阳辐射能为主的外来能 8、环境要素有哪些特点? 环境要素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制约着各个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作用的基本关系,而且还是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这些特点主要有: (1)最小限制律。这个规律是1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ebg)提出的,并为20世纪初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曼( Blackman)进一步发展而使之完善的。最小限制律认为整个环境的质 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况去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 素所控制。根据这个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进环境质量时,就应该首先对环境诸要素的 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按照由劣到优的顺序,依次改造每个要素,从而使整个环境的质量 得到显著的改善。 (2)等值性。等值性同最小限制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 作用,无论任何一个要素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有什么差异,只要它们是处于最劣状态时就 具有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在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即一个环境的性质并不等于组成这个环境
圈的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形成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于生命机体的紫外辐射, 从而可以保护地球上生命物质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 飞机数量大大增加,飞机排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能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 氧,从而减弱了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作用。 (2)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流层中二氧化碳,可以阻止地面是长 波辐射的散失,对大气起着增热和保温作用。目前,全世界燃烧存在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 使赶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之激增。而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的微量变化,就有 可能造成全球性巨大变化。例如,全球平均气温降低 2 度以上,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冰川 时期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2 度以上,则将会使地球上现有的冰川全部融化,汇入大海,使海平 面上升,大片陆地被海水吞噬。 6、为什么说人口激增也是全球环境问题? 世界人口在 1650 年时大约为 5 亿,当时虽然人口的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很高,人的 平均寿命只有 30 岁。因此,人口的年增长率不到 0.3%,人口增长一倍的时间为 250 年。但 是到了 1970 年,世界人口就增加到了 36 亿,人的平均寿命上升到 53 岁,人口增长率达到 2.1%,人口增长一倍的时间缩短了,只用了 34 年。到 2000 年,世界人口已经突破 60 亿, 据联合国预测,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可达到 89 亿。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从 而使每个人需要和消耗的能源、资源以及产生的废物和这些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都在急剧地增 加。在这种状况下,人口的激增,必然会引起的能源和资源的更大幅度的猛增,并使环境污 染也更加严重,这就造成了一个要求全人类必须共同采取措施来妥善解决的全球环境问题。 7、什么是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 基本因素。 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如水组 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大气组成大气层,全部大气层总称大气圈;由土壤构成农田、 草地和林地等,由岩石构成岩体,全部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固体壳层称为岩石圈;由生物体组 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集称为生物圈。阳光提供辐射能为其他要素所吸收。 各个环境要素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并因此而发生演变,其动力主要是依靠来自地球内 部放射性元素所产生的内生能,以及太阳辐射能为主的外来能。 8、环境要素有哪些特点? 环境要素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制约着各个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作用的基本关系,而且还是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这些特点主要有: (1)最小限制律。这个规律是 19 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提出的,并为 20 世纪初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曼(Blackman)进一步发展而使之完善的。最小限制律认为整个环境的质 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况去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 素所控制。根据这个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进环境质量时,就应该首先对环境诸要素的 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按照由劣到优的顺序,依次改造每个要素,从而使整个环境的质量 得到显著的改善。 (2)等值性。等值性同最小限制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 作用,无论任何一个要素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有什么差异,只要它们是处于最劣状态时就 具有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在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即一个环境的性质并不等于组成这个环境
的各个要素性质的叠加之和,这是因为环境诸要素组成一个环境时,必然会发生相互作用, 导致质的变化 (4)环境诸要素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特点。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各 个环境要素还是同时出现的,但是,每一个新的要素的产生,都会给环境整体带来很大的影 响,体现岀环境诸要素的上述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能量流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传递,或以 能量形式在各个要素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 9、环境问题指的是什么? 所谓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化又对人类活动和健康产生的影响问题 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环境的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体系。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改造与反作用的协调 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但是,人类在改造环境时,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消极作用,即不同 程度地污染和破坏环境,这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是一种“报复”行为,由此造成人为的 环境问题。这种环境问题会长期存在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必将大规模地深入地 去改造环境,还会引起更复杂的新的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必须认真对待并且妥善地解决环 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种调 节,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探索环境变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预测人 类社会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尽可能避免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遭到环境的报复。 (2)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环境: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实现这种调节的有利前提,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能够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 ④4)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 自觉的努力。 10、什么是环境效应? 环境效应是在环境诸要素综合影响下,物质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所产生的 环境效果 环境效应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效应和人为效应。环境效应按其产生的机理还可分为环境 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自然环境效应是以地能和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环境中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环 境效果:人为环境效应则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变异的效果。这两种 环境效应都伴随有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是环境诸要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这种效应的许多例子是 大家所熟悉的,如现代大型水利工程,使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的繁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外,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也会使鱼贝类水生生物受到严重危害。 还有,对森林的滥砍滥伐,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增加干旱、风沙等灾害,从而使农业减产、 城市受害,而且还会使鸟类的栖息地缩减,影响鸟类繁衍,增多害虫等。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环境 化学效应也有大家比较了解的例子。如环境的酸化和环境的盐碱化等。环境酸化主要是酸雨 造成的地面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大,使农业和渔业减产。环境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可 溶性盐、碱类物质在水体和土壤中每项积累而造成的,这种效应能使农作物因生长受阻而造 成减产,还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质量降低。 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噪声、振动、地面下沉等。噪声与振动
的各个要素性质的叠加之和,这是因为环境诸要素组成一个环境时,必然会发生相互作用, 导致质的变化。 (4)环境诸要素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特点。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各 个环境要素还是同时出现的,但是,每一个新的要素的产生,都会给环境整体带来很大的影 响,体现出环境诸要素的上述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能量流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传递,或以 能量形式在各个要素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 9、环境问题指的是什么? 所谓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化又对人类活动和健康产生的影响问题。 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环境的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体系。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改造与反作用的协调 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但是,人类在改造环境时,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消极作用,即不同 程度地污染和破坏环境,这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是一种“报复”行为,由此造成人为的 环境问题。这种环境问题会长期存在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必将大规模地深入地 去改造环境,还会引起更复杂的新的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必须认真对待并且妥善地解决环 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种调 节,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探索环境变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预测人 类社会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尽可能避免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遭到环境的报复。 (2)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环境: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实现这种调节的有利前提,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能够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 (4)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 自觉的努力。 l 0、什么是环境效应? 环境效应是在环境诸要素综合影响下,物质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所产生的 环境效果。 环境效应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效应和人为效应。环境效应按其产生的机理还可分为环境 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自然环境效应是以地能和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环境中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环 境效果;人为环境效应则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变异的效果。这两种 环境效应都伴随有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是环境诸要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这种效应的许多例子是 大家所熟悉的,如现代大型水利工程,使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的繁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外,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也会使鱼贝类水生生物受到严重危害。 还有,对森林的滥砍滥伐,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增加干旱、风沙等灾害,从而使农业减产、 城市受害,而且还会使鸟类的栖息地缩减,影响鸟类繁衍,增多害虫等。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环境 化学效应也有大家比较了解的例子。如环境的酸化和环境的盐碱化等。环境酸化主要是酸雨 造成的地面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大,使农业和渔业减产。环境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可 溶性盐、碱类物质在水体和土壤中每项积累而造成的,这种效应能使农作物因生长受阻而造 成减产,还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质量降低。 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噪声、振动、地面下沉等。噪声与振动
主要是由于工矿企业的机器和交通道路的车辆造成的。噪声与振动不仅会干扰人的思维活动 和工作效率,而且还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另外,地处平原的大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 水,就会引起地面下沉。 环境效应与人和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人类应该高度重视研究这些效应 的机理及其过程。 1l、为什么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也是人类生活 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总之,土地是陆地上一切可更新的资源 都赖以存在或繁衍的场所,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为各种可更新的资源的保护中心 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核心,中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 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有了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或保护不好,农业生产也不能很好地进 行。例如,一片土地,由于没有予以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护,在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下,加 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从而破坏了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土壤侵 蚀还会使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由此而引起下游沿岸泛滥成灾,冲 毁大片耕地,使土地资源受到严重损失。又如,人类的灌溉活动对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地,可 以达到改良盐碱土的作用,但是,如果用灌水量大或水质不好等不合理的方法进行灌溉,就 可能导致潜水位提高,引起土壤盐碱化。这类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而发生的盐碱化 称为次生盐碱化。次生盐碱化问题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予以重视。 12、怎样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应该注意保护它,使其能够増殖、繁 衍,以满足人类对它继续利用的要求。对于生物资源的和保护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地球上有1/5以上的地面为森林所覆盖,森林是由于乔木 或灌木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质水土、防风 固沙,保障农牧业的发展;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阻滞粉尘、吸收有毒气体 防止空气污染,对于保护和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理利用和 注意保护森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指非人工驯养、种植的动植物。野生 动植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上十分需要的宝贵资源,几乎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是可以直接或间 接地为人类所利用。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不利,野生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目前, 全世界已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灭绝,约有25000多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 物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生物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特意划出来的一定的区域。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 统的天然“本底”,是动植物种的天然存库,它对于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13、怎样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能够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或金属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某处聚集起来,并具 有开采价值的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这种资源是一种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地 质过程进行得缓慢,因此,消耗掉的矿产资源是无法补偿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地向前发 展,人类正在迅速地消耗着各地质年代逐渐储藏起来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必 然会使人类面临资源逐渐减少以致枯竭的威胁。因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问题就日益显得 更加重要。 矿产资源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主要是由于工矿企业的机器和交通道路的车辆造成的。噪声与振动不仅会干扰人的思维活动 和工作效率,而且还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另外,地处平原的大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 水,就会引起地面下沉。 环境效应与人和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人类应该高度重视研究这些效应 的机理及其过程。 1 l、为什么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也是人类生活 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总之,土地是陆地上一切可更新的资源 都赖以存在或繁衍的场所,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为各种可更新的资源的保护中心。 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核心,中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 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有了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或保护不好,农业生产也不能很好地进 行。例如,一片土地,由于没有予以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护,在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下,加 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从而破坏了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土壤侵 蚀还会使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由此而引起下游沿岸泛滥成灾,冲 毁大片耕地,使土地资源受到严重损失。又如,人类的灌溉活动对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地,可 以达到改良盐碱土的作用,但是,如果用灌水量大或水质不好等不合理的方法进行灌溉,就 可能导致潜水位提高,引起土壤盐碱化。这类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而发生的盐碱化, 称为次生盐碱化。次生盐碱化问题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予以重视。 1 2、怎样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应该注意保护它,使其能够增殖、繁 衍,以满足人类对它继续利用的要求。对于生物资源的和保护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地球上有 1/5 以上的地面为森林所覆盖,森林是由于乔木 或灌木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质水土、防风 固沙,保障农牧业的发展;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阻滞粉尘、吸收有毒气体, 防止空气污染,对于保护和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理利用和 注意保护森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指非人工驯养、种植的动植物。野生 动植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上十分需要的宝贵资源,几乎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是可以直接或间 接地为人类所利用。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不利,野生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目前, 全世界已约有 110 多种兽类和 130 多种鸟类灭绝,约有 25000 多种植物和 1000 多种脊椎动 物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生物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特意划出来的一定的区域。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 统的天然“本底”,是动植物种的天然存库,它对于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1 3、怎样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能够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或金属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某处聚集起来,并具 有开采价值的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这种资源是一种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地 质过程进行得缓慢,因此,消耗掉的矿产资源是无法补偿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地向前发 展,人类正在迅速地消耗着各地质年代逐渐储藏起来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必 然会使人类面临资源逐渐减少以致枯竭的威胁。因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问题就日益显得 更加重要。 矿产资源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经过冶炼、加工可以从中提取金属元素的矿产。 (2)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是指经过中以人中提取非金属原料的矿产 (3)燃料矿产。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以及核燃料铀、钍等都属于燃料矿产 人类每年开发的矿产资源的数量是非常大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与加工,对环境和 人体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对大气的污染 以及辐射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造成与开采、加工有关的职业病等等。因此,在开发矿 资源时应该注意保护环境和工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现在,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根据某一资源的分布以及其用量或消耗速度来预 告它的耗竭时间。因此,人类对矿产资源应该努力做到有效地利用,并不断提高物质的再循 环利用率,从而达到延缓矿产资源耗竭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因减少采矿、冶炼和加工过程 而减少对环境及人体的破坏与危害 14、什么是土壤和土壤污染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随 着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土壤也相应形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和土壤 微生物)、水分和空气组成。所以,土壤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土壤 是物质的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栖息场所,是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从环境污染的观 点看,土壤既是污染的场所,也是缓和减少污染的场所。从环境工程角度看,防治土壤污染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岀土壤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土壤污染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产品有毒物质含量增高,影响人体健 康 15、为什么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国策是立国、治国之策。只有那些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 长期性和决定性影响的策略,都能上升为国策。保护环境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国家把环境保 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大气、水、土地、野 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等自然环境,缺少哪一方面,人类将难以生存,并对国家的经 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环境保护又是带有长期性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面积较大。但耕地较少,草地、 森林也较少。如果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防治环境 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对工业生产来说也很重要,如果水体破坏、污染 严重,工业也难以得到迅速发展。环境好坏还直接影响到当代和健康子孙后代的健康,制约 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3)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个带决定性影响的问题。我们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因此,我们要把环境保护事业同两个文明 建设联系起来,同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又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使全国环境状况同 社会发展相适应 16、怎样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发展经济难免 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 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都是有助于 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 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经过冶炼、加工可以从中提取金属元素的矿产。 (2)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是指经过中以人中提取非金属原料的矿产。 (3)燃料矿产。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以及核燃料铀、钍等都属于燃料矿产。 人类每年开发的矿产资源的数量是非常大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与加工,对环境和 人体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对大气的污染 以及辐射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造成与开采、加工有关的职业病等等。因此,在开发矿产 资源时应该注意保护环境和工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现在,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根据某一资源的分布以及其用量或消耗速度来预 告它的耗竭时间。因此,人类对矿产资源应该努力做到有效地利用,并不断提高物质的再循 环利用率,从而达到延缓矿产资源耗竭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因减少采矿、冶炼和加工过程 而减少对环境及人体的破坏与危害。 1 4、什么是土壤和土壤污染?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随 着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土壤也相应形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和土壤 微生物)、水分和空气组成。所以,土壤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土壤 是物质的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栖息场所,是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从环境污染的观 点看,土壤既是污染的场所,也是缓和减少污染的场所。从环境工程角度看,防治土壤污染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土壤污染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产品有毒物质含量增高,影响人体健 康。 l 5、为什么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国策是立国、治国之策。只有那些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 长期性和决定性影响的策略,都能上升为国策。保护环境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国家把环境保 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大气、水、土地、野 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等自然环境,缺少哪一方面,人类将难以生存,并对国家的经 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环境保护又是带有长期性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面积较大。但耕地较少,草地、 森林也较少。如果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防治环境污 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对工业生产来说也很重要,如果水体破坏、污染 严重,工业也难以得到迅速发展。环境好坏还直接影响到当代和健康子孙后代的健康,制约 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3)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个带决定性影响的问题。我们 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因此,我们要把环境保护事业同两个文明 建设联系起来,同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又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使全国环境状况同 社会发展相适应。 1 6、怎样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发展经济难免 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 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都是有助于 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 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教师为 人民造福。所以,在现代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把可能引起 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 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17、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 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条方针是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在1973年举行的中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得到了确认,并写入了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条方针指明了环境保护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纳入国家的、地方的和部门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安排 工业、农业、城乡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注意对环境的影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 来,注意预防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对工业、农业、人民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要开展利用, 做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依靠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组织与发动各部门、各企业治理污 把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全国人民的事业,以达到“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之目的。 18、我国环境保护奋斗目标与战略方针是什么? 我国环境保护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全国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自然生态 基本达到良性循环,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全国环境状况基本上能够同国民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相适应 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是 (1)实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要经济效益 又要环境效益。 (2)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避免重蹈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 老路,这是一条积极的,也是花钱少、收效大的途径 (3)开展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营业排放物的资源化,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4)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控制污染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这是防治污染、改善环 境的重要方面。 5)注意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通过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充分利用自然 净化能力的合理布局来控制污染和破坏 19、哪一天是世界环境日,怎么来的 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并引起世界 许多国家的关注。为此,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 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共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对策。会议提出“为 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 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在 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其中包括109项具体建设,还通过了 个《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规定了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我 国派代表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会议,并参与了《宣言》的起草工作,还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 关于环境问题的观点,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32字方针,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1972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审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将“联 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6月5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将开展各 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这就是“世界环境日”的来历。 20、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质量参数有何不同? 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存环境,对污染物容许含量所做的规定。环
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教师为 人民造福。所以,在现代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把可能引起 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 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1 7、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 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条方针是 1972 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在 1973 年举行的中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得到了确认,并写入了 197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条方针指明了环境保护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纳入国家的、地方的和部门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安排 工业、农业、城乡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注意对环境的影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 来,注意预防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对工业、农业、人民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要开展利用, 做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依靠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组织与发动各部门、各企业治理污染, 把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全国人民的事业,以达到“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之目的。 1 8、我国环境保护奋斗目标与战略方针是什么? 我国环境保护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全国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自然生态 基本达到良性循环,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全国环境状况基本上能够同国民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相适应”。 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是: (1)实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要经济效益, 又要环境效益。 (2)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避免重蹈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 老路,这是一条积极的,也是花钱少、收效大的途径。 (3)开展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营业排放物的资源化,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4)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控制污染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这是防治污染、改善环 境的重要方面。 (5)注意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通过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充分利用自然 净化能力的合理布局来控制污染和破坏。 1 9、哪一天是世界环境日,怎么来的? 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并引起世界 许多国家的关注。为此,联合国于 1972 年 6 月 5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 113 个 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共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对策。会议提出“为 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 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在 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其中包括 109 项具体建设,还通过了 一个《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规定了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我 国派代表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会议,并参与了《宣言》的起草工作,还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 关于环境问题的观点,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 32 字方针,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1972 年 10 月,联合国大会第 27 届会议审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将“联 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 6 月 5 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将开展各 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这就是“世界环境日”的来历。 2 0、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质量参数有何不同? 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存环境,对污染物容许含量所做的规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