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居环境 陆地生物与大气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一样,须弓不得离开。就是水生生 物,也离不了大气,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大气,也就没有了生命。因此,就决定了 大气环境在整个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大气概述 这一节的内容同学们在“自然地理学”中已经学过了,这一节我只做一个简 单的介绍。 大气的成分 大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通常认为应包括如下几部分。 (一)、干洁气体 干洁气体即清洁空气。没有水汽和悬浮物。它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它 们在空气的总容积中约占99.99%。干洁空气各组分的比例,在地球表面(85公 里以下)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可看作为大气中的不变组成。看教材表3 (二)、二氧化碳 主要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机体的燃烧与分解。化石燃料(煤、石油 天然气)燃量的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有含量有增加的 趋势。 (三)、臭氧 臭氧是氧分子离解为氧原子,氧原子再与另外的氧分子结合,形成的一种无 色剧臭的气体。在20——30公里高度达到最大值,常压下厚度达8公里,形成 明显的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生物避免过量的紫外线辐射, (四)、水汽 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在大气温度变化范围内水汽可发 生相变,形成云、雾、雨、雪等多种大气现象。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比起氮、氧 等主要成分含量,所占的百分比要低得多,但它在大气中的含量随时间、地域、 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很大,在干旱地区可低到0.02%,而在潮湿地带可高达 6%。大气中的水汽的含量虽然不大,但在太阳辐射的近红外和远红外区域,对 地球长波辐射有较强的吸收带。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大影 响。因而也是大气中重要组成之 (五)、悬浮微粒 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固体微粒)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沙土飞扬、物质燃烧 的颗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等。无论是它的含量、种类,还是化学 成分都是变化的。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增加会影响太阳辐射传输,使能见度变低, 有的能起凝结核的作用。 大气的分层 地球表面覆盖着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称谓大气层。一般是将随地球旋转的 大气层叫做大气圈。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组成、物理性质也是不均的。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 的特点,在结构上将大气分为五个气层,见课本图3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对流 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汽量,是天气变化最复杂 的层次。对流层具有两个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
第八章 人居环境 陆地生物与大气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一样,须弓不得离开。就是水生生 物,也离不了大气,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大气,也就没有了生命。因此,就决定了 大气环境在整个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 大气概述 这一节的内容同学们在“自然地理学”中已经学过了,这一节我只做一个简 单的介绍。 一、大气的成分 大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通常认为应包括如下几部分。 (一)、干洁气体 干洁气体即清洁空气。没有水汽和悬浮物。它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它 们在空气的总容积中约占 99.99%。干洁空气各组分的比例,在地球表面(85 公 里以下)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可看作为大气中的不变组成。看教材表 3。 (二)、二氧化碳 主要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机体的燃烧与分解。化石燃料(煤、石油、 天然气)燃量的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有含量有增加的 趋势。 (三)、臭氧 臭氧是氧分子离解为氧原子,氧原子再与另外的氧分子结合,形成的一种无 色剧臭的气体。在 20——30 公里高度达到最大值,常压下厚度达 8 公里,形成 明显的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生物避免过量的紫外线辐射, (四)、水汽 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在大气温度变化范围内水汽可发 生相变,形成云、雾、雨、雪等多种大气现象。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比起氮、氧 等主要成分含量,所占的百分比要低得多,但它在大气中的含量随时间、地域、 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很大,在干旱地区可低到 0.02%,而在潮湿地带可高达 6%。大气中的水汽的含量虽然不大,但在太阳辐射的近红外和远红外区域,对 地球长波辐射有较强的吸收带。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大影 响。因而也是大气中重要组成之一。 (五)、悬浮微粒 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固体微粒)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沙土飞扬、物质燃烧 的颗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等。无论是它的含量、种类,还是化学 成分都是变化的。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增加会影响太阳辐射传输,使能见度变低, 有的能起凝结核的作用。 二、大气的分层 地球表面覆盖着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称谓大气层。一般是将随地球旋转的 大气层叫做大气圈。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组成、物理性质也是不均的。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 的特点,在结构上将大气分为五个气层,见课本图 3。 (一)、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 12 公里。对流 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 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汽量,是天气变化最复杂 的层次。对流层具有两个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 100 米,温度降低 0.6℃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二)、平流层 对流层顶上是平流层,其上界伸展到约55公里处。这一层的特点是:存在 臭氧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无线电探空气球,飞机都在这一层活动。 )、中间层 由对流层顶至85公里处。气温随髙度的增加而降低 (四)、热成层 又称暖层,位于85-800公里处。这一层空气密度小,气体在宇宙线作用下 处于电离状态,又称电离层。电离后的氧能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因此,电离能 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通讯极为重要 (五)、散逸层 热成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散逸层,也称外层大气。该层大气极为稀薄,气 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有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作用而逃逸到太 空中去,所以称为散逸层。 三、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 在对流层下部1.2-1.5公里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因为贴 近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这一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进入大气的 污染物质绝大部分在此层活动。所以,边界层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的扩 散有着密切关系。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湍流运动 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根据湍流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热力湍 流和杋械湍流。热力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它的强度取决 于大气稳定度。机械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 它的强度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湍流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它比分子扩散 快105-10倍。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 就越低。因此,边界层大气湍流性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起着重要作用。 二)、风 风是大气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作用在大气上的力有气压梯度力、 重力、地转偏向力、磨擦力、惯性离心力。作用于大气的力,以气压梯度力和重 力最为重要,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气压梯度力是指单位质量的空气在 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这一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两个分量。垂直气压梯 度力虽大,但由于有空气质量与之平衡,所以空气在垂直方向所受作用力并不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但却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只要水平方向上存在着气压 差,就有水平气压梯度作用在大气上,使大气由高压侧向低压侧加速运动,直到 其他力与之平衡为止。白天风速大、夜间风速小;夏季发生在距地表约100米, 冬季约50米高的气层内 (三)、温度的垂直分布 干空气在用绝上升和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100m,温度约上升或下降 IK,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髙度地增加逐渐降低。白天地面 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夜间由于地面辐射泠却迅速降温。 (四)逆温层 对流层在正常情况下(即标准大气压状态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 层气体温度髙。气温垂直变化的这种情况,用气温垂直递减率r表示。气温垂直 递减率的含义是: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高度每增加100m的气温变化值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二)、平流层 对流层顶上是平流层,其上界伸展到约 55 公里处。这一层的特点是:存在 臭氧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无线电探空气球,飞机都在这一层活动。 (三)、中间层 由对流层顶至 85 公里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四)、热成层 又称暖层,位于 85--800 公里处。这一层空气密度小,气体在宇宙线作用下 处于电离状态,又称电离层。电离后的氧能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因此,电离能 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通讯极为重要。 (五)、散逸层 热成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散逸层,也称外层大气。该层大气极为稀薄,气 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有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作用而逃逸到太 空中去,所以称为散逸层。 三、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 在对流层下部 1.2—1.5 公里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因为贴 近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这一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进入大气的 污染物质绝大部分在此层活动。所以,边界层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的扩 散有着密切关系。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湍流运动 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根据湍流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热力湍 流和机械湍流。热力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它的强度取决 于大气稳定度。机械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 它的强度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湍流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它比分子扩散 快 105—106 倍。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 就越低。因此,边界层大气湍流性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起着重要作用。 (二)、风 风是大气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作用在大气上的力有气压梯度力、 重力、地转偏向力、磨擦力、惯性离心力。作用于大气的力,以气压梯度力和重 力最为重要,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气压梯度力是指单位质量的空气在 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这一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两个分量。垂直气压梯 度力虽大,但由于有空气质量与之平衡,所以空气在垂直方向所受作用力并不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但却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只要水平方向上存在着气压 差,就有水平气压梯度作用在大气上,使大气由高压侧向低压侧加速运动,直到 其他力与之平衡为止。白天风速大、夜间风速小;夏季发生在距地表约 100 米, 冬季约 50 米高的气层内。 (三)、温度的垂直分布 干空气在用绝上升和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 100m,温度约上升或下降 1K,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高度地增加逐渐降低。白天地面 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夜间由于地面辐射泠却迅速降温。 (四)逆温层 对流层在正常情况下(即标准大气压状态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 层气体温度高。气温垂直变化的这种情况,用气温垂直递减率 r 表示。气温垂直 递减率的含义是: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高度每增加 100m 的气温变化值
(其平均值为0.65℃/100m)。实际大气气温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可以有很大不 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相同,此时r>0 高度增加,温度不变,符合这样特点的气层称谓等温层,此时rO 高度増加,温度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这种现象称谓温 度逆增,简称逆温。出现这种逆温的气层,称谓逆温层。此时r<O。逆温层的出 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 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 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湍流逆温等五种。《环境学概论》刘培桐P38-4 第二节大气污染 按照国家标准化组织(1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 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时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 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这里指明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和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包括 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而生产活动又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 因。自然过程则包括了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以及大气 圈的空气运动等内容。上述所说的原因导致了一些非自然大气组分如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或使一些组分的含量大超过自然大气中该组分的含量,如 碳氧化物,颗粒物等。 定义”还指明了形成大气污染的必要条件,即污染物在大气中要含有足 够的浓度,并在此浓度下对受体作用足够的时间。在此条件下对受体及环境产生 了危害,造成了后果,称之为大气污染。由于大气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 的大气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消除。《环境保护》P76 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源 1、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如森林火 灾、火山爆发、岩石分化等。一般来说,只占大气污染的很小部分。 2、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如工业部门的烟尘废 水、汽车的尾气等。 (二)大气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大气的众多污染物中大约有100种左右对人类环境危害较 大。如颗粒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硫化物及光化 学氧化剂等。 1、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 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一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 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 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参考书中表32 按污染物存在的状态,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粒径小 于1μn称烟尘。烟尘通常指氧化过程中的烟气:燃烧不完全的黑烟:蒸汽凝结 所形成的烟雾;粒径小于10μm称飘尘。飘尘能长期飘荡在空气中;粒径大于
(其平均值为 0.65℃/100m)。实际大气气温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可以有很大不 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相同,此时 r>0 高度增加,温度不变,符合这样特点的气层称谓等温层,此时 r=O 高度增加,温度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这种现象称谓温 度逆增,简称逆温。出现这种逆温的气层,称谓逆温层。此时 r<0。逆温层的出 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 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 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湍流逆温等五种。《环境学概论》刘培桐 P38-40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按照国家标准化组织(1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 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时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 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这里指明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和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包括 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而生产活动又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 因。自然过程则包括了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以及大气 圈的空气运动等内容。上述所说的原因导致了一些非自然大气组分如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或使一些组分的含量大超过自然大气中该组分的含量,如 碳氧化物,颗粒物等。 “定义”还指明了形成大气污染的必要条件,即污染物在大气中要含有足 够的浓度,并在此浓度下对受体作用足够的时间。在此条件下对受体及环境产生 了危害,造成了后果,称之为大气污染。由于大气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 的大气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消除。《环境保护》P76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源: 1、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如森林火 灾、火山爆发、岩石分化等。一般来说,只占大气污染的很小部分。 2、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如工业部门的烟尘废 水、汽车的尾气等。 (二)大气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大气的众多污染物中大约有 100 种左右对人类环境危害较 大。如颗粒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硫化物及光化 学氧化剂等。 1、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 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 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 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参考书中表 3-2 按污染物存在的状态,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粒径小 于 1μm 称烟尘。烟尘通常指氧化过程中的烟气:燃烧不完全的黑烟;蒸汽凝结 所形成的烟雾;粒径小于 10μm 称飘尘。飘尘能长期飘荡在空气中;粒径大于
10μm称降尘;粒径小于75μm称粉尘;粒径大于75μm称尘粒;粒径小于100 μm,悬浮大气中液体粒子称雾尘,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都属于雾尘。 粒径小于l0m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些重要气态污染物及其人为源看书中表3-2所示 三、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一)煤烟型污染(还原型) 煤烟型污染物:S02、NOx、CO和颗粒物。 煤烟型污染源:燃煤,主要成分是C、H及少量O、N、S 插课本图32 图3-2煤燃烧过程的生成物 无杋硫氧化:燃烧中的无机硫大部分为硫铁矿,燃烧时氧化为Sη2其反应式为 4FeS2+1102- Fe203+8S02 形成S02后部分可转变为SO SO2+1/2O2-SO3 SO3+H2O一H2SO4(硫酸雾,是强氧化剂,其毒性比SOz更大)。SOz在大 气中停留时间为24天,可随风输送到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我国由SO2引起 的酸雨占我国酸雨总量的33% 有机硫,如硫醚,硫醇等,在燃烧过程中,首先转化成硫化氢,然后再氧化成 SO2: CH3 CH2 CH2 CH2SH--H2S+2H2+2C+C2H4 CH3 CH2- H2S+2H2+2C+C2H4 硫化氢再氧化:2H2S+3O2-2SO2+2H2O (二)交通型污染(氧化型) 交通型污染物:CO、NOx、HC 交通型污染源:机动车、机动船、航天器(飞机、飞船) 反应式;C+2O2一CO+热量 CO2+C一2CO一热量 N2+XO2—+2NOx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度等),氮氧化物 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髙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 烟雾。是典型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引起光化学反 应的紫外线;第二,有碳氢化物存在:第三,有氮氧化物参加 光化学反应的形成机制: 引发反应(臭氧生成反应):NO2+h→NO+O O+O2+M→O3+M NO+O3→NO2+O 基传递反应:RH(烷基)OH→RO2+H2O CHO(醛)OH-RC(OO2(过氧酰基H2O RCHO+hv→RO2+HO2+CO HO2+NO→NO2+OH RO2+NO→NO2+RCHO+HO2 RC(O)O2+NO-NO2tRO2+CO
10μm 称降尘;粒径小于 75μm 称粉尘;粒径大于 75μm 称尘粒;粒径小于 100 μm,悬浮大气中液体粒子称雾尘,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都属于雾尘。 粒径小于 10llm 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一些重要气态污染物及其人为源看书中表 3-2 所示。 三、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一)煤烟型污染(还原型) 煤烟型污染物:S02、NOx、CO 和颗粒物。 煤烟型污染源:燃煤,主要成分是 C、H 及少量 O、N、S 插课本图 3-2 图 3-2 煤燃烧过程的生成物 无机硫氧化:燃烧中的无机硫大部分为硫铁矿,燃烧时氧化为 S02 其反应式为 4FeS2+11O2 一 Fe2O3+8SO2 形成 S02 后部分可转变为 SO3: SO2+1/2O2 一 SO3 SO3+H2O 一 H2SO4 (硫酸雾,是强氧化剂,其毒性比 SO2 更大)。SO2 在大 气中停留时间为 2-4 天,可随风输送到 1000 公里以外的地方。我国由 SO2 引起 的酸雨占我国酸雨总量的 33%。 有机硫,如硫醚,硫醇等,在燃烧过程中,首先转化成硫化氢,然后再氧化成 SO2: CH3CH2CH2CH2SH—H2S+2H2+2C+C2H4 CH3CH2SCH2CH3一 H2S+2H2+2C+C2H4 硫化氢再氧化: 2H2S+3O2—2SO2+2H2O (二)交通型污染(氧化型) 交通型污染物:CO、NOx、HC 交通型污染源:机动车、机动船、航天器(飞机、飞船) 反应式;C+2O2 一 CO+热量 CO2+C 一 2CO 一热量 N2+XO2—+·2NOx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度等),氮氧化物 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 烟雾。是典型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引起光化学反 应的紫外线;第二,有碳氢化物存在:第三,有氮氧化物参加。 光化学反应的形成机制: 引发反应(臭氧生成反应):NO2+hv→NO+O O+O2+M→O3+M; NO+O3→NO2+O2 基传递反应:RH(烷基)+OH→RO2+H2O CHO(醛)+OH—RC(O)O2(过氧酰基)+H2O RCHO+hv→RO2+HO2+CO HO2+NO→NO2+OH RO2+NO→NO2+RCHO+HO2 RC(O)O2+NO→NO2+RO2+CO2
OH+NO2→HNO 终止反应:RC(OO2+NO2→RC(O)ONO(PAN过氧乙酰硝酸脂) RC(O)O2NO2-RC(O)O2+NO2 从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 组成的。首先是NO2的光解导致了O3的生成;其次是有机HC化合物的氧化生 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HO2、RO2等;第三是HO2、·RO2引起了NO向NO2 转化,进一步提供了生成O3的NO2源,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主要是臭氧的危害。对人的危害是引起咳嗽、喉部干燥 胸疼、恶心、肺水肿。对植物的危害是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 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影响根系向植物上部输送水分和养料 对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塑料和涂料等)也产生破坏作用 (三)酸沉降污染 酸沉降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湿沉降,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的 方式迁移到地表。一种是干沉降,大气中的酸通过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直接迁移 至地表。 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SOx(SO2、NO2)、NOx(NO、NO 酸沉降污染物质的来源: 天然源 SOx:海洋的硫酸盐雾,有机物的分解,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 NOx:雷电,陆地源释放 人为源 SO2:燃烧(电厂、冶金、化工) NOx-机动车、机动船、航天器 其它来源:书上讲了三点,即氯化物、NH3、臭氧、尘埃等。请同学们自学。 (四)芜湖市环境质量情况 酸雨:1982-2000年市区共采集降水水样1751个,其中酸雨(pH∠56)590 个,占样品总数的33.7% 降尘:1982-2000年降尘年平均值17.8/T/(km2.月),超过省暂定10tkm2/月) CO:1986-2000年CO监测均值为1.87mg/m3,低于国家一级标准4mg/mn3瞬 时浓度范围0029-10.35mg/m3。 NO:1981-2000年,多年平均值为0.031mgm3,低于国家Ⅱ级标准,有9 年超标,超标率最高为785%,最低为0.73%。 摘自《芜湖市环境保护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OH+NO2→HNO3 终止反应:RC(O)O2+NO2→RC(O)O2NO2(PAN 过氧乙酰硝酸脂) RC(O)O2NO2→RC(O)O2+NO2 从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 组成的。首先是 NO2 的光解导致了 O3 的生成;其次是有机 HC 化合物的氧化生 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 HO2、RO2 等;第三是 HO2、·RO2引起了 NO 向 NO2 转化,进一步提供了生成 O3 的 NO2 源,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主要是臭氧的危害。对人的危害是引起咳嗽、喉部干燥、 胸疼、恶心、肺水肿。对植物的危害是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 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影响根系向植物上部输送水分和养料。 对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塑料和涂料等)也产生破坏作用。 (三)酸沉降污染 酸沉降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湿沉降,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的 方式迁移到地表。一种是干沉降,大气中的酸通过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直接迁移 至地表。 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SOx(SO2、NO2)、NOx(NO、NO2) 酸沉降污染物质的来源: 天然源 SOx:海洋的硫酸盐雾,有机物的分解,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 NOx:雷电,陆地源释放 人为源 SO2:燃烧(电厂、冶金、化工) NOx-机动车、机动船、航天器 其它来源:书上讲了三点,即氯化物、NH3、臭氧、尘埃等。请同学们自学。 (四)芜湖市环境质量情况 酸雨:1982-2000 年市区共采集降水水样 1751 个,其中酸雨(pH∠5.6)590 个,占样品总数的 33.7%。 降尘:1982-2000 年降尘年平均值 17.8/T/(km2 .月),超过省暂定 10t/km2 ./月). CO:1986-2000 年 CO 监测均值为 1.87mg/m3 ,低于国家一级标准 4mg/m3 .瞬 时浓度范围 0.029-10.35mg/m3。 NO:1981-2000 年,多年平均值为 0.031mg/m3,低于国家Ⅱ级标准,有 9 年超标,超标率最高为 7.85%,最低为 0.73%。 摘自《芜湖市环境保护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