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阅读练习三)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中学董道美编制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 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楚人有耋矛与盾者(鬻(yu):出售) (2)誉之曰(赞誉、夸耀) (3)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剌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4)或曰(有人) 2、翻译下列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 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 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楚人有涉江者(渡) (2)遽契其舟(急忙,立刻)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用刀刻(记号)) 4)不亦惑乎(愚蠢,糊涂) 2、翻译下列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浅易文言文阅读练习(三)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中学董道美 编制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 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鬻(yù):出售) (2) 誉.之曰(赞誉、夸耀) (3)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4) 或.曰(有人) 2、翻译下列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 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 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楚人有涉.江者(渡) (2) 遽契其舟(急忙,立刻) (3)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用刀刻(记号)) (4) 不亦惑乎(愚蠢,糊涂) 2、翻译下列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刻舟求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 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死 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 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 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己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丈量) (2)而置之其坐(通座,座位) (3)反归取之(通返,返回) (4)市罢(结束,散了)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2)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 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 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 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 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田中有株(树桩) (2)兔走触株(跑) (3)因释其耒而守株(放下) (4)冀复得兔(希望 2、翻译下列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刻舟求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 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死 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 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 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先自度.其足(丈量) (2) 而置之其坐(通座,座位) (3) 反归取之(通返,返回) (4) 市罢(结束,散了)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2)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 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 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于是就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 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 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田中有株(树桩) (2) 兔走触株(跑) (3) 因释其耒而守株(放下) (4) 冀复得兔(希望) 2、翻译下列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的人。告诉我们人应主动努力 不要对任何侥幸的事情抱有幻想。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 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 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曾子杀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等待)反为汝杀彘(zhi)。”妻适市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 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 以成教也!”遂烹peng)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曾子之妻之市(到,前往 (2)妻适市来(到,前往) (3)特与婴儿戏耳。(只,只是) (4)是教子欺也(这) 2、翻译下列句子 非所以成教也! 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用诚实守信 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 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 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 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 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 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 孩子吃掉了。 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 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 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的人。告诉我们人应主动努力, 不要对任何侥幸的事情抱有幻想。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 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 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曾子杀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等待)反为汝杀彘(zhì)。”妻适市 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 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 以成教也!”遂烹(pēng)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曾子之妻之市(到,前往) (2) 妻适市来 (到,前往) (3) 特与婴儿戏耳。 (只,只是) (4) 是教子欺也(这) 2、翻译下列句子 非所以成教也! 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用诚实守信 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 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 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 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 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 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 孩子吃掉了。 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 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 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
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 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寓言故事 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何坐(犯罪) (2)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前往,拜见) (3)其实味不同。(它的果实)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恐怕,莫非) 2、翻译下列句子 (1)缚者曷为者也?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 (2)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没趣了。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 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 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 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 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 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 “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 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 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吕氏春秋寓言故事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shang)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 不自千里也 注释 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③巍巍乎:山高的样子。汤汤( shang):水流的样子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正在) (2)伯牙破琴绝弦(打破,摔破)
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 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寓言故事)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何坐(犯罪)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到,前往,拜见) (3) 其实味不同。(它的果实)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恐怕,莫非) 2、翻译下列句子 (1)缚者曷为者也?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 (2)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没趣了。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 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 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 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 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 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 “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 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 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吕氏春秋寓言故事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 不自千里也。 注释 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③巍巍乎:山高的样子。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正在) (2) 伯牙破琴绝弦(打破,摔破)
(3)贤者亦然(这样,如此) (4)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虽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2)贤奚由尽忠?有才能的人凭什么对你尽忠呢? (3)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就好像驾驶车马技术不好,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 的才能。 3、指出“此”指代的意思。 非独鼓琴若此也 失去知音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弹琴 4、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译文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 了髙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 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 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 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3) 贤者亦然(这样,如此) (4)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虽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2)贤奚由尽忠?有才能的人凭什么对你尽忠呢? (3)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就好像驾驶车马技术不好,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 的才能。 3、指出“此”指代的意思。 非独鼓琴若此也 失去知音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弹琴。 4、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译文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 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 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 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 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