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阅读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中学董道美编制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e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 fang si中发书/而对勘[kan]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 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练习 1、解释 (1)以二马三骡:用 (2)询其曲折:问 (3)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 4)发书而对勘[kan之:打开 (5)无足留意:不值得 (6)诸经注释:各种 2、翻译: (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解释:(1)用 (2)问 (3)有时 (4)打开 (5)不值得 (6)各种 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 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 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 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 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pu)/幼嗜(shi)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a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玉城中学董道美 编制 一、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 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练习: 1、 解释: (1) 以.二马三骡:用 (2) 询其曲折:问 (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 (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 (5)无足..留意:不值得 (6) 诸.经注释:各种 2、 翻译: (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解释:(1)用 (2)问 (3)有时 (4)打开 (5)不值得 (6)各种 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 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 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 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 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un,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 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亳,俄顷/立就,以 故/名高一时。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3.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 1、(抄写)(才)命名 2、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3、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 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 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 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man)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动he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ⅸi]田③。父怒,挞(to)④之。已而 /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e]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 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 儿,恬(tin)若不见 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 【注释】①诸暨(jⅱ):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 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 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 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 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 (2)亡其牛()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 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 故/名高一时。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3.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 填 四 字 短 语 ), 苦 练 基 本 功 , 因 而 练 出 了 过 硬 的 功 夫 , 可 见 “ ” (用一句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 1、(抄写)(才)命名 2、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3、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 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 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 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mǎn)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zhé]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ī]田③。父怒,挞(tà) ④之。已而 /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 坐佛膝上,执策⑤ /映长明灯⑥ /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 儿,恬(tián)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 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 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 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 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 ( ) (2)亡其.牛 ( )
(3)或牵牛来责蹊田()(4)恬若不见(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1、放牧。他的。指责。安心的样子。 2、(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拿着书映照在佛像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 (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3、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 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心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 打了王冕一顿。然而下次,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为何 不由着他呢?” 于是王冕离开了家,寄住在寺庙里。到了夜里,他就悄悄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灴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 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他与众不同,把他收作学生,于是王冕成为了博学的儒 四、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 /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或牵牛来责.蹊田 ( ) (4)恬若..不见( )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参考答案: 1、放牧。他的。指责。安心的样子。 2、(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拿着书映照在佛像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 (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3、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 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心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 打了王冕一顿。然而下次,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为何 不由着他呢?” 于是王冕离开了家,寄住在寺庙里。到了夜里,他就悄悄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 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他与众不同,把他收作学生,于是王冕成为了博学的儒 生。 四、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 /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 是现容 用 成 参考答案 1、到,及。雇用。供给,资助。大学问家。 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 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 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 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 是 ,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 容 。 参考答案: 1、到,及。 雇用。 供给,资助。 大学问家。 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 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 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 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