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千古学术堪称一代宗师 略论黄寿祺先生的学术成就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上海) 「摘要l:已故二十余年的黄寿祺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汉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易学专家, 又是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旧体诗人。本文通过回顾其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发现其与众 不同的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其学术研究中在易学、经学、文学等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以便今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二十世纪的著名儒者之风范,从 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 关键词l:黄寿祺;学术:易学;经学;文学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男,福建安溪人,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易学与儒佛道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教学与科研。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晚年自称“六庵老人”,时 人常尊称为“黄老”,福建省霞浦县小南区盐田(今盐田乡中街)人。幼承家学,早年求学并 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建国以后,曾长期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晚年担任福建师范 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中 国周易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 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省语文学会会长、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并拟任美国易经研究院院长。去世以后,门徒及社会各 界常不断追思缅怀,多次举办纪念会追思会,还专门出版追思纪念文集《易学宗师黄寿祺》、 《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等,成立福建省黄寿祺研究会:2005年5月1日以第二名的 得票被评选为“霞浦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适逢黄寿祺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笔者忽然萌生一个想法:作为中国学术的后学者,应 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呢?倘若我们要更好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势必要好好地研究前贤的治学经历及其成就,庶几有补于个人乃至当今学界的某些不足,亦 有助于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认识。有鉴于此,本人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 近二十年来的所闻所思,对黄寿祺先生平生的学术成就作简要的述评。 、学术经历:师承正统转益多师 公元一九一二年九月十四日(农历八月初四日丑时),黄寿祺先生出生于福建省霞浦县 盐田镇一个累世读书人的家中,并在此度过少年时期。“作为一位儒者,之六先生极为重视 渊源与师承。六龄入塾,而在这之前,祖母毕氏已为启蒙。既由《诗经》之‘寿考维祺 获知自己名字的来历,又由乾嘉间福州陈寿祺(笔者按:陈寿祺乃清代著名学者),了解到 父亲的期待。当时赐以佳名,乃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名扬天下的一名学者。”①一九二八年初 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翌年,考入北平私立中国 大学文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一九三五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据说,他在中学时 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一排列组合与数位解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P465。 ②北平中国大学,解放初被解散,故今人罕能知之。这是民国时期在北京的一所私立大学,由孙中山创办
1 俯仰千古学术 堪称一代宗师 ——略论黄寿祺先生的学术成就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上海) [摘 要]:已故二十余年的黄寿祺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汉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易学专家, 又是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旧体诗人。本文通过回顾其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发现其与众 不同的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其学术研究中在易学、经学、文学等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以便今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二十世纪的著名儒者之风范,从 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 [关键词]:黄寿祺;学术;易学;经学;文学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 ),男,福建安溪人,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学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易学与儒佛道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教学与科研。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晚年自称“六庵老人”,时 人常尊称为“黄老”,福建省霞浦县小南区盐田(今盐田乡中街)人。幼承家学,早年求学并 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建国以后,曾长期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晚年担任福建师范 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中 国周易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 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省语文学会会长、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并拟任美国易经研究院院长。去世以后,门徒及社会各 界常不断追思缅怀,多次举办纪念会追思会,还专门出版追思纪念文集《易学宗师黄寿祺》、 《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等,成立福建省黄寿祺研究会;2005 年 5 月 1 日以第二名的 得票被评选为“霞浦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适逢黄寿祺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笔者忽然萌生一个想法:作为中国学术的后学者,应 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呢?倘若我们要更好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势必要好好地研究前贤的治学经历及其成就,庶几有补于个人乃至当今学界的某些不足,亦 有助于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认识。有鉴于此,本人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 近二十年来的所闻所思,对黄寿祺先生平生的学术成就作简要的述评。 一、学术经历:师承正统 转益多师 公元一九一二年九月十四日(农历八月初四日丑时),黄寿祺先生出生于福建省霞浦县 盐田镇一个累世读书人的家中,并在此度过少年时期。“作为一位儒者,之六先生极为重视 渊源与师承。六龄入塾,而在这之前,祖母毕氏已为启蒙。既由《诗经》之‘寿考维祺’, 获知自己名字的来历,又由乾嘉间福州陈寿祺(笔者按:陈寿祺乃清代著名学者),了解到 父亲的期待。当时赐以佳名,乃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名扬天下的一名学者。”①一九二八年初 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翌年,考入北平私立中国 大学②文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一九三五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据说①,他在中学时 ① 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排列组合与数位解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P465。 ② 北平中国大学,解放初被解散,故今人罕能知之。这是民国时期在北京的一所私立大学,由孙中山创办
代,因受国文教师陈筱猷先生的影响,对地方文献和桐城派古文发生兴趣,曾从《东越儒林 传》、《东越文苑传》得到启发,自撰《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余篇和《福宁人士记》 册。大学期间,在马振彪、尚秉和、吴承仕等名师教导下,尤致力于古文、《礼》、《易》 等的研学,曾撰写《六庵吟稿》和《六庵文稿》各一集、《闽东风俗记》一册。大学毕业后, 于一九三五年秋,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 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时任县长兼校长的张灿,而被学校解聘。后经乡 友帮助,复返北平,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继续从尚秉和、吴承仕、高步瀛诸先生受业 九三六年八月,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领宋哲元军长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各大学毕业 生,培养抗日干部。他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接受军训四个月,期间,还为训练班主任佟 麟阁副军长讲解《周易》的晢学原理,撰写《南苑受训杂录》一册。受训完毕,分配在冀察 绥署参谋处当文职人员,闲时终日伏案点《十三经注疏》,还先后三次写信与业师尚秉和讨 论《周易》。后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以黄、尚论答《周易》书函合称《与尚节之先 生论易三书》,作为所著《变化的书》(1960年初版于莫斯科,1978年为美国转译,英译名 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佟麟阁副军长抗日阵亡, 十九军南撤,他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应邀回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 时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尚秉和、吴承仕等受聘 参加撰写。他在教学之余,除了协助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三十篇,“礼”类 提要六十多篇,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并于1940年10月印行 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所载黄寿祺传纪称“他在中国大学师事尚秉和教授,研究易说, 是一位精苦刻铭的学生”。 九四一年冬返闽,先后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兼国 文科主任,讲授《左传》、《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 作和文字学、训诂学、经学概要、国故论著、要籍目录、历代散文选、诗歌选、词曲选,以 及国文教材教法、各体文习作等十多种课程。期间,学校迁移频繁,生活动荡,他除编写教 材和讲稿外,前期还撰写了多种著作, 九五零年秋,师专改师院,他续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九五三年,中文系设工作 于1912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 据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证实:中国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性质,在解放前夕,确是国民党党团 的据点:但当初开办时是革命的学校,为孙中山所手立。黄老在该校时,尚未有党团盘踞之事 Φ关于黄先生生平介绍,主要参考:《黄寿祺自传》、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郭天沅《六庵先生著述要 目》,均并载《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 料委员会编,1993年版:网页tp://w. fist.gov.cn/ showtext. asp中《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霞 浦县志》之《黄寿祺》:黄高宪《略述先父黄寿祺教授的教学和科硏成果》、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 先师黄寿褀教授治<易>成就述略》和《福建<周易>研究述略》等,并载《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 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按:黄寿祺先生求学生涯中与几位导师过从甚密,师徒关系非同一般。为了更好见证这一故事,现摘录 段来自其高足施议对先生的述说:之六先生学成之后,独挡一面,仍旧不忘师恩,尤其对于吴承仕、尚 秉和以及高步瀛,其高情厚谊则更可感人。三位前辈学者,皆之六先生入读大学本科之授业导师。吴为国 学系主任,精通四部之学,撰述甚勤。尚专易说,又擅诗画。高则致力于文选学。先生之学识以及勤奋精 神,颇得欣赏。吴曾为推介文章于《文艺捃华》、《中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尚与论易,并将往来书信数 通并列刊行于学报。高则命其帮写诗文举要注释。皆与结切磋之谊。1938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这是第 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项计划,由“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主持。据刘蕙孙回忆,应邀 写提要者,旧文人须举人以上功名,新人物要有讲师以上学术。尚秉和进士出身,获邀修纂。之六先 生最为年轻,十分获器重。业师栽培,之六先生深深铭记于心。为著发明师说,自己努力述作,亦辛勤奉 献。1939年9月,吴承仕在天津病逝。吴氏遗著,之六先生曾为细加整理,编成目录及提要计四十七种, 合称《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之六先生并亲自将其抄成四份,分别保存。只可惜四份均己散佚。1983年 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晋京整理吴氏著述。其时,之六先生虽已年届古稀,却还是像初入师门那样,毕恭 毕敬、兢兢业业地工作,令先师学说,不至于被淹没。(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一排列组合与数位解 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P465-466。) 2
2 代,因受国文教师陈筱猷先生的影响,对地方文献和桐城派古文发生兴趣,曾从《东越儒林 传》、《东越文苑传》得到启发,自撰《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余篇和《福宁人士记》一 册。大学期间,在马振彪、尚秉和、吴承仕等名师教导下,尤致力于古文、《礼》、《易》 等的研学,曾撰写《六庵吟稿》和《六庵文稿》各一集、《闽东风俗记》一册。大学毕业后, 于一九三五年秋,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 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时任县长兼校长的张灿,而被学校解聘。后经乡 友帮助,复返北平,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继续从尚秉和、吴承仕、高步瀛诸先生受业②。 一九三六年八月,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领宋哲元军长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各大学毕业 生,培养抗日干部。他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接受军训四个月,期间,还为训练班主任佟 麟阁副军长讲解《周易》的哲学原理,撰写《南苑受训杂录》一册。受训完毕,分配在冀察 绥署参谋处当文职人员,闲时终日伏案点《十三经注疏》,还先后三次写信与业师尚秉和讨 论《周易》。后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以黄、尚论答《周易》书函合称《与尚节之先 生论易三书》,作为所著《变化的书》(1960 年初版于莫斯科,1978 年为美国转译,英译名 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佟麟阁副军长抗日阵亡,二 十九军南撤,他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应邀回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 时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尚秉和、吴承仕等受聘 参加撰写。他在教学之余,除了协助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三十篇,“礼”类 提要六十多篇,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并于 1940 年 10 月印行 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所载黄寿祺传纪称“他在中国大学师事尚秉和教授,研究易说, 是一位精苦刻铭的学生”。 一九四一年冬返闽,先后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兼国 文科主任,讲授《左传》、《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 作和文字学、训诂学、经学概要、国故论著、要籍目录、历代散文选、诗歌选、词曲选,以 及国文教材教法、各体文习作等十多种课程。期间,学校迁移频繁,生活动荡,他除编写教 材和讲稿外,前期还撰写了多种著作。 一九五零年秋,师专改师院,他续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九五三年,中文系设工作 于 1912 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 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 据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证实:中国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性质,在解放前夕,确是国民党党团 的据点;但当初开办时是革命的学校,为孙中山所手立。黄老在该校时,尚未有党团盘踞之事。 ① 关于黄先生生平介绍,主要参考:《黄寿祺自传》、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郭天沅《六庵先生著述要 目》,均并载《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 料委员会编,1993 年版;网页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 中《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霞 浦县志》之《黄寿祺》;黄高宪《略述先父黄寿祺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 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和《福建<周易>研究述略》等,并载《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 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② 按:黄寿祺先生求学生涯中与几位导师过从甚密,师徒关系非同一般。为了更好见证这一故事,现摘录 一段来自其高足施议对先生的述说:之六先生学成之后,独挡一面,仍旧不忘师恩,尤其对于吴承仕、尚 秉和以及高步瀛,其高情厚谊则更可感人。三位前辈学者,皆之六先生入读大学本科之授业导师。吴为国 学系主任,精通四部之学,撰述甚勤。尚专易说,又擅诗画。高则致力于文选学。先生之学识以及勤奋精 神,颇得欣赏。吴曾为推介文章于《文艺捃华》、《中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尚与论易,并将往来书信数 通并列刊行于学报。高则命其帮写诗文举要注释。皆与结切磋之谊。1938 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这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项计划,由“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主持。据刘蕙孙回忆,应邀 为撰写提要者,旧文人须举人以上功名,新人物要有讲师以上学术。尚秉和进士出身,获邀修纂。之六先 生最为年轻,十分获器重。业师栽培,之六先生深深铭记于心。为著发明师说,自己努力述作,亦辛勤奉 献。1939 年 9 月,吴承仕在天津病逝。吴氏遗著,之六先生曾为细加整理,编成目录及提要计四十七种, 合称《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之六先生并亲自将其抄成四份,分别保存。只可惜四份均已散佚。1983 年, 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晋京整理吴氏著述。其时,之六先生虽已年届古稀,却还是像初入师门那样,毕恭 毕敬、兢兢业业地工作,令先师学说,不至于被淹没。(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排列组合与数位解 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P465-466。)
组,改任组长。一九五六年复设系主任,再任系主任至一九六六年“文革”被停职审查为止。 九五八年以来,因政治运动和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故他对学术著作颇 有顾虑,作品不多。一九六三年国庆节,应邀参加天安门观礼,十一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四 次扩大会议,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文革 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而停职审查,屡受整改。一九七零年二月,下放周宁县农村。 期间,写有《山居集》两百七十余首旧体诗。一九七二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即福建师 院恢复后改名),他调回学校,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九七四年,参加明代李贽《焚书》 《续焚书》注释组,任总纂,表现岀不随波逐流的学术个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贽著作 九七九年,升任副校长,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他以七 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放尽光芒吐尽丝”般地忘我工作,积 极实现其人生价值: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大力培养学术传人,组建各种社团学会,参加各种 学术活动,奔赴各地交流讲学,赴京亲自整理吴承仕遗著,与助手不断合撰《楚辞全译》 《周易译注》、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合写学术论文、选编个人诗集:等等。他治学严 谨,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除因时代变故而散佚流亡外,多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和发 表。一九九零年春,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半年,后因水土不服提前回国,刚回来还勤于各种事 务,不久即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期间,还作《住院杂咏》多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享年七十八岁。他逝世后,在福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据说当时吊唁者大多悲泣流泪), 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有关报道及悼念诗文、挽章,由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编成专辑出版。 黄老毕生好读常见书,曾自名书斋为“读常见书斋”。一生深读之书,按大致顺序,主 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一些短篇古文、《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 《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正谊堂丛书》(翻阅过大部分)、元末明 初吴海《闻过斋集》(手抄过)、陈左海《东越儒林传》和《东越文苑传》、《霞浦县志》 1929年版、林纾《畏庐文集》及其翻译的小说、部分外国文学名著、中学和大学教材(大 学六年,从未涉足歌楼舞榭,同学笑称之“大书呆”)、《文选》、《法宝坛经》、《五灯 会元》、《王阳明全集》(翻阅过,精读其中的《传习录》)、《十三经注疏》(点注)、 清代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易经》、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唐宋诗选、杜甫诗集、黄庭坚 诗集、元好问诗集(前此包含《易经》等几种均为讲授课程)、《续修四库全书》中130 多部“易”类和60多部“礼”类书籍(翻阅并撰写提要)、吴承仕先生遗著47种(代为整 理,并写成《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一文)、《楚辞》、《庄子》、历史类著作均有所涉猎 (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纪事本末》),等等。由此可见,先生常研读之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史与诗文类 作品。 综观黄老的一生,笔者发现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研治国学,矢志不渝;二是尊师 重道,谦虚谨慎;三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四是知行合一,令人难忘。他在高校从教五十 多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泽绵长;生平著述颇丰,以易学和经学、文学研究见长,亦 擅长古体诗而且笔耕不辍。他曾有诗句自称“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赴京 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可见并非言过其实。2002年召开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 国易学学术研讨会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钓教授为其题辞追思:“含和执中”;台湾“中 ①据刘学沛《良师虽逝风范长存》评价黄老当时注李贽著作的表现说:“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随风 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是黄老治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47 ②据季仲《时光磨洗不尽的记忆—怀念之六先生》:“追掉会上,更目睹了罕见的大悲大恸。我看见许多 吊唁者在向寿祺师致礼诀别时,泪湿衣襟,敛声忍泣。在这个年头离开人世,能享花圈满堂的隆重葬仪之 荣,并不太难,而要蠃得人们真诚的眼泪,则实在不易。”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105
3 组,改任组长。一九五六年复设系主任,再任系主任至一九六六年“文革”被停职审查为止。 一九五八年以来,因政治运动和研究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故他对学术著作颇 有顾虑,作品不多。一九六三年国庆节,应邀参加天安门观礼,十一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四 次扩大会议,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文革” 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而停职审查,屡受整改。一九七零年二月,下放周宁县农村。 期间,写有《山居集》两百七十余首旧体诗。一九七二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 (即福建师 院恢复后改名),他调回学校,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一九七四年,参加明代李贽《焚书》、 《续焚书》注释组,任总纂,表现出不随波逐流的学术个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李贽著作 ①。 一九七九年,升任副校长,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他以七 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放尽光芒吐尽丝”般地忘我工作,积 极实现其人生价值: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大力培养学术传人,组建各种社团学会,参加各种 学术活动,奔赴各地交流讲学,赴京亲自整理吴承仕遗著,与助手不断合撰《楚辞全译》、 《周易译注》、合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合写学术论文、选编个人诗集;等等。他治学严 谨,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除因时代变故而散佚流亡外,多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和发 表。一九九零年春,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半年,后因水土不服提前回国,刚回来还勤于各种事 务,不久即确诊为胃癌;住院治疗期间,还作《住院杂咏》多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享年七十八岁。他逝世后,在福州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据说当时吊唁者大多悲泣流泪②), 海内外多家报刊登载有关报道及悼念诗文、挽章,由福建中华诗词学会编成专辑出版。 黄老毕生好读常见书,曾自名书斋为“读常见书斋”。一生深读之书,按大致顺序,主 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一些短篇古文、《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 《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正谊堂丛书》(翻阅过大部分)、元末明 初吴海《闻过斋集》(手抄过)、陈左海《东越儒林传》和《东越文苑传》、《霞浦县志》 1929 年版、林纾《畏庐文集》及其翻译的小说、部分外国文学名著、中学和大学教材(大 学六年,从未涉足歌楼舞榭,同学笑称之“大书呆”)、《文选》、《法宝坛经》、《五灯 会元》、《王阳明全集》(翻阅过,精读其中的《传习录》)、《十三经注疏》(点注)、 清代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易经》、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唐宋诗选、杜甫诗集、黄庭坚 诗集、元好问诗集(前此包含《易经》等几种均为讲授课程)、《续修四库全书》中 130 多部“易”类和 60 多部“礼”类书籍(翻阅并撰写提要)、吴承仕先生遗著 47 种(代为整 理,并写成《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一文)、《楚辞》、《庄子》、历史类著作均有所涉猎 (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纪事本末》),等等。由此可见,先生常研读之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史与诗文类 作品。 综观黄老的一生,笔者发现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研治国学,矢志不渝;二是尊师 重道,谦虚谨慎;三是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四是知行合一,令人难忘。他在高校从教五十 多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教泽绵长;生平著述颇丰,以易学和经学、文学研究见长,亦 擅长古体诗而且笔耕不辍。他曾有诗句自称“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赴京 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可见并非言过其实。2002 年召开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 国易学学术研讨会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为其题辞追思:“含和执中”;台湾“中 ① 据刘学沛《良师虽逝 风范长存》评价黄老当时注李贽著作的表现说:“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随风, 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是黄老治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47。 ② 据季仲《时光磨洗不尽的记忆——怀念之六先生》:“追掉会上,更目睹了罕见的大悲大恸。我看见许多 吊唁者在向寿祺师致礼诀别时,泪湿衣襟,敛声忍泣。在这个年头离开人世,能享花圈满堂的隆重葬仪之 荣,并不太难,而要赢得人们真诚的眼泪,则实在不易。”引见《易学宗师黄寿祺》,P105
央研究院”著名学者李亦园教授为其撰联追思:“隔岸久心仪玄思精妙诗绵邈,识荆未面命 墨宝雍容日摩挲”。这些语句,不仅能再现后人对一代宗师的无限崇敬心情,也正是其一生 治学严谨、守正、博学、大成的真实写照。总之,黄老一生始终能做到做人与做学问有机结 合,全心全意为教育为学术,成人之美,甘作人梯,守正持中,至诚至善,具有与众不同的 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不愧是一代儒者的典型代表 二、易学成就:承前启后一代宗师 黄老自幼学《易》,既有家学,又有师承,终生研《易》,成绩斐然,享有“易学宗 师”之美誉。关于他的易学成就,已有不少论述。论之最多且最详的,是其高足张善文教授 已有多篇文章:《黄寿祺教授与易学》,《福建学刊》,1987年第4期;《易学群书平议简评》, 《晢学硏究》,1989年第4期;《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福建文史资料》第30辑 《易学宗师黄寿祺》,1993年版:《福建周易硏宄述略》,《龙岩师专学报》,1998第2期;《易 道洁静精微——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与福建师大易学硏究所》,《语文世界》,203年第2 期;《易道洁静精微一一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3期:《易学 宗师之风范》,《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009年9月23 日《福建日报》专门发表题为《黄寿祺:为易学硏究端正一代学风》的文章指岀:在《周易》 研究领域,他主张“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不为怪异,创新求实”的治学思想,则为端 正一代学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下拟再从几方面加以简要概括: (一)生平易学作品宏富扎实、影响深远 黄老一生中潜心研《易》主要是在青年时期,长达十余年之久,所论长于史料考辨,亦 有颇多创见,可借有些力作因故亡失:中年时期,受时代影响,且忙于教学和行政,几乎没 有易学专书问世;七十岁以后,老骥伏枥,重操旧业,全心弘扬易学,又有名篇名作传世 为数虽然不算多,但对中国易学的承前启后无疑具有开创和推动之功。茲略述其易学作品及 其影响如下: 1942年前完成的作品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论易学之门庭》②、《易类提 要目录》一册(已佚)、《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焦氏易诂序》、《续修四库全书》之 “易”类提要合称《易学群书平议》酮7卷134篇、《汉易条例》5卷(已佚)、《六庵易话》 (原名《嵩云草堂易话》1卷)、《历代易家考》5卷(已佚)、《历代易学书目考》1卷(已 佚)、《尚氏易要义》2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其中有不少谈《易》杂作) 1942年后三年间:《周易要略》1卷(载《群经要略》中)。解放战争期间:《周易名义考》 文。建国初期十七年间:《汉易举要·孟氏易》1卷、《答包笠山论易书》。十年浩劫期间: ①按:《黄寿祺自传》中未曾提及他何时开始研读《易经》(少年时期所读之书中没有列出《易经》)。他在中 国大学读书时,所敬仰的老师中,如马振彪、尚秉和、范秋帆等人都是《易经》专家,他还专门修学过尚 秉和先生开设的《易经》课程(他说“研究《周易》,主要是得到他的传授”),协助完成《焦氏易诂》并为 之序。据此推测,黄先生专心研《易》之始,当在此阶段。据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黄韶喜欢研究 《周易》,黄寿祺受其父影响,对《周易》特别感兴趣。”可见他幼年便接触和学习《周易》了。而他开始 担任讲师,教授《易经》,则始于1938年,时年二十六岁。引文并见《易学宗师黄寿祺》。 a1940年大暑日于北平中国大学研究室写成讲演初稿,1980年清明节后十日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班讲演写再稿,后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文末有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挥斥百家,包扫一切,冥思独运,卓然自树,而成一家之言,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 学,此乃所以论于成德达材,虑非鄙陋如余者,所能措意也。”其抱负之远大,学殖之渊深,气度之闳博 由此数语即可见一斑 ③完成于1947年,初名《六庵读易录》、中改《易学群书述评》,后改定今名:1988年6月经张善文校点 后,正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书中有尚秉和的《序》云: “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镜之鉴物,姸媸好丑,毫无遁形。学者苟 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途之入也。”有陈遵统的《序》云:“书中搜罗弘富,辨极精确,洵 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梁。”此书足见黄老易学功力之深厚,亦是他被尊奉为一代易学宗师的 重要学术基础
4 央研究院”著名学者李亦园教授为其撰联追思:“隔岸久心仪玄思精妙诗绵邈,识荆未面命 墨宝雍容日摩挲”。这些语句,不仅能再现后人对一代宗师的无限崇敬心情,也正是其一生 治学严谨、守正、博学、大成的真实写照。总之,黄老一生始终能做到做人与做学问有机结 合,全心全意为教育为学术,成人之美,甘作人梯,守正持中,至诚至善,具有与众不同的 人文精神与人格魅力,不愧是一代儒者的典型代表。 二、易学成就:承前启后 一代宗师 黄老自幼学《易》①,既有家学,又有师承,终生研《易》,成绩斐然,享有“易学宗 师”之美誉。关于他的易学成就,已有不少论述。论之最多且最详的,是其高足张善文教授, 已有多篇文章:《黄寿祺教授与易学》,《福建学刊》,1987 年第 4 期;《易学群书平议简评》, 《哲学研究》,1989 年第 4 期;《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福建文史资料》第 30 辑 《易学宗师黄寿祺》,1993 年版;《福建周易研究述略》,《龙岩师专学报》,1998 第 2 期;《易 道洁静精微——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与福建师大易学研究所》,《语文世界》,2003 年第 2 期;《易道洁静精微——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中文自学指导》,2003 年第 3 期;《易学 宗师之风范》,《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2009 年 9 月 23 日《福建日报》专门发表题为《黄寿祺:为易学研究端正一代学风》的文章指出:在《周易》 研究领域,他主张“从源溯流,强干弱枝”、“不为怪异,创新求实”的治学思想,则为端 正一代学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下拟再从几方面加以简要概括: (一)生平易学作品宏富扎实、影响深远 黄老一生中潜心研《易》主要是在青年时期,长达十余年之久,所论长于史料考辨,亦 有颇多创见,可惜有些力作因故亡失;中年时期,受时代影响,且忙于教学和行政,几乎没 有易学专书问世;七十岁以后,老骥伏枥,重操旧业,全心弘扬易学,又有名篇名作传世, 为数虽然不算多,但对中国易学的承前启后无疑具有开创和推动之功。玆略述其易学作品及 其影响如下: 1942 年前完成的作品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论易学之门庭》②、《易类提 要目录》一册(已佚)、《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焦氏易诂序》、《续修四库全书》之 “易”类提要合称《易学群书平议》③7 卷 134 篇、《汉易条例》5 卷(已佚)、《六庵易话》 (原名《嵩云草堂易话》1 卷)、《历代易家考》5 卷(已佚)、《历代易学书目考》1 卷(已 佚)、《尚氏易要义》2 卷(已佚)、《六庵读书札记》100 余册(其中有不少谈《易》杂作)。 1942 年后三年间:《周易要略》1 卷(载《群经要略》中)。解放战争期间:《周易名义考》 一文。建国初期十七年间:《汉易举要·孟氏易》1 卷、《答包笠山论易书》。十年浩劫期间: ①按:《黄寿祺自传》中未曾提及他何时开始研读《易经》(少年时期所读之书中没有列出《易经》)。他在中 国大学读书时,所敬仰的老师中,如马振彪、尚秉和、范秋帆等人都是《易经》专家,他还专门修学过尚 秉和先生开设的《易经》课程(他说“研究《周易》,主要是得到他的传授”),协助完成《焦氏易诂》并为 之序。据此推测,黄先生专心研《易》之始,当在此阶段。据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黄韶喜欢研究 《周易》,黄寿祺受其父影响,对《周易》特别感兴趣。”可见他幼年便接触和学习《周易》了。而他开始 担任讲师,教授《易经》,则始于 1938 年,时年二十六岁。引文并见《易学宗师黄寿祺》。 ② 1940 年大暑日于北平中国大学研究室写成讲演初稿,1980 年清明节后十日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班讲演写再稿,后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 年第 3 期。文末有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挥斥百家,包扫一切,冥思独运,卓然自树,而成一家之言,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 学,此乃所以论于成德达材,虑非鄙陋如余者,所能措意也。”其抱负之远大,学殖之渊深,气度之闳博, 由此数语即可见一斑。 ③ 完成于 1947 年,初名《六庵读易录》、中改《易学群书述评》,后改定今名;1988 年 6 月经张善文校点 后,正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书中有尚秉和的《序》云: “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镜之鉴物,妍媸好丑,毫无遁形。学者苟 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途之入也。”有陈遵统的《序》云:“书中搜罗弘富,辨极精确,洵 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梁。”此书足见黄老易学功力之深厚,亦是他被尊奉为一代易学宗师的 重要学术基础
无易学作品。 979年以后至去世前:《周易名义考》(正式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 期和《中国古代史论丛》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六庵易话》( 编辑《学易初阶》讲义、《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闽人易著提要五篇》《周易辞典 序》。此外,与张善文先生合作的有:学术论文《“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试论< 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周易>对立变化创新思想中的美学意义》:主编《周易研究 论文集》(共四辑,收文158篇):合撰《周易译注》(五十二万字,出版后一年内重印四次, 至今已重印十数次,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还先后荣获福建 省晢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硏项目优秀成果奖和1992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硏究优秀 图书奖”三等奖)。 去世以后,其子黄高宪先生为其整理汇编的有:《黄寿祺论易学》(汇集了黄先生的主 要易学论文、易学讲演录、与名家的易学通信等),台北学易斋,2003年6月出版:《周易 尚氏学札记》(1980年5月大陆中华书局出版了《周易尚氏学》,黄老于1984年6月至7月 间仔细阅读了该书,同时写了读书札记。此书的另一则札记所记的时间是“1986年7月9 日”。另有1981年7月台湾老古文事业公司出版的《周易尚氏学》,黄老也在阅读中写了一 些札记。这些均由其子黄高宪先生统称为《周易尚氏学札记》,没有全部正式发表)。其徒张 善文先生整理的有:《庸言》,载《周易研究》2002年第1期:另外,把《易学群书平议》 收入《尚氏易学存稿》一书中 黄老的易学研究蜚声中外,影响深远,在学术界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在其纪念文集《易 学宗师黄寿祺》中,有许多生前学友、学生对其高度评价,不妨略引几处:周振甫《纪念六 庵先生》说他“言引《易》辞,深于《易》学”、“先生论《易》,包举百家,探神妙而扫浮 辞,崇尚自强不息之义,以圣言为归,贵得真义。于此见先生之诗作典雅而《易学》精纯 评其《周易译注》是“体大而思精”,对其易学传人张善文亦是倍加赞赏。美籍学者李珍华 教授《忆与黄老相处的日子》:“闽中多志士英才,在文化方面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很多贡 献,黄老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便是一例”、“离开福州前,黄老送我几本他的易学专著。回美国 后细读,发现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学者一一既深于研究,又善于文学创作一一是个通才。”刘 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对他认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友充分肯定,说他是“朴学大师”、“道 德文章彪炳乡里,有口皆碑”,并“认为(《易学群书平议》)这部书是之六的不朽之作。”郭 风《怀念寿祺师》回忆:“寿祺师尚未到校,但师生间已风传他是一位当代易学大师,精通 我国古典文学……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年轻(当时不过30岁出头)。”方南生《一代宗 师永在我心中》说他“虽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左海有声的博学鸿儒了。”在其纪念文集 《中国易学》中:刘大钧《学术端宜辨伪真—一追忆黄寿祺教授》指出:“黄老的《易》学, 可贵之处即在于有自己的创获,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学群书平议》。”张其成《我心目中的 黄寿祺先生》:“(《周易译注》)该著是我写作博士论文《象数哲学硏究》的重要参考书,也 是我讲《易》时重点推荐的必读书。” (二)治《易》继承传统、注重方法、坚持原则、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黄老易学一大特色,就是基于考辨,敢于质疑,不虚美,不隐恶。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历 代易学家是非得失的评判上,即使是面对自己恩师尚秉和先生的学术观点,一旦发现有所“不 逮”之处,也敢加以“匡正”。这种不唯师是从而能唯道是从的严谨治学精神,从他年轻时 期的《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和晚年时期的《周易尚氏学札记》 就可见一斑。这种寻根究底、严谨不苟的学风,不仅是中国易学界也是中国学术界比较缺失 的,所以应该值得今人大力提倡和发扬。 黄老硏治《易》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兼顾象数与义理,兼综汉宋,网罗古今,辨源流宗 派,知家法师承,明主宾本末。因此,他治《易》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从源及流。首须
5 无易学作品。 1979 年以后至去世前:《周易名义考》(正式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 年第 2 期和《中国古代史论丛》第 1 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六庵易话》(一、二)、 编辑《学易初阶》讲义、《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闽人易著提要五篇》、《周易辞典 序》。此外,与张善文先生合作的有:学术论文《“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试论< 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周易>对立变化创新思想中的美学意义》;主编《周易研究 论文集》(共四辑,收文 158 篇);合撰《周易译注》(五十二万字,出版后一年内重印四次, 至今已重印十数次,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还先后荣获福建 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奖和 1992 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 图书奖”三等奖)。 去世以后,其子黄高宪先生为其整理汇编的有:《黄寿祺论易学》(汇集了黄先生的主 要易学论文、易学讲演录、与名家的易学通信等),台北学易斋,2003 年 6 月出版;《周易 尚氏学札记》(1980 年 5 月大陆中华书局出版了《周易尚氏学》,黄老于 1984 年 6 月至 7 月 间仔细阅读了该书,同时写了读书札记。此书的另一则札记所记的时间是“1986 年 7 月 9 日”。另有 1981 年 7 月台湾老古文事业公司出版的《周易尚氏学》,黄老也在阅读中写了一 些札记。这些均由其子黄高宪先生统称为《周易尚氏学札记》,没有全部正式发表)。其徒张 善文先生整理的有:《庸言》,载《周易研究》2002 年第 1 期;另外,把《易学群书平议》 收入《尚氏易学存稿》一书中。 黄老的易学研究蜚声中外,影响深远,在学术界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在其纪念文集《易 学宗师黄寿祺》中,有许多生前学友、学生对其高度评价,不妨略引几处:周振甫《纪念六 庵先生》说他“言引《易》辞,深于《易》学”、“先生论《易》,包举百家,探神妙而扫浮 辞,崇尚自强不息之义,以圣言为归,贵得真义。于此见先生之诗作典雅而《易学》精纯”, 评其《周易译注》是“体大而思精”,对其易学传人张善文亦是倍加赞赏。美籍学者李珍华 教授《忆与黄老相处的日子》:“闽中多志士英才,在文化方面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很多贡 献,黄老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便是一例”、“离开福州前,黄老送我几本他的易学专著。回美国 后细读,发现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学者——既深于研究,又善于文学创作——是个通才。”刘 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对他认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友充分肯定,说他是“朴学大师”、“道 德文章彪炳乡里,有口皆碑”,并“认为(《易学群书平议》)这部书是之六的不朽之作。”郭 风《怀念寿祺师》回忆:“寿祺师尚未到校,但师生间已风传他是一位当代易学大师,精通 我国古典文学……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年轻(当时不过 30 岁出头)。”方南生《一代宗 师 永在我心中》说他“虽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左海有声的博学鸿儒了。”在其纪念文集 《中国易学》中:刘大钧《学术端宜辨伪真——追忆黄寿祺教授》指出:“黄老的《易》学, 可贵之处即在于有自己的创获,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学群书平议》。”张其成《我心目中的 黄寿祺先生》:“(《周易译注》)该著是我写作博士论文《象数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 是我讲《易》时重点推荐的必读书。” (二)治《易》继承传统、注重方法、坚持原则、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黄老易学一大特色,就是基于考辨,敢于质疑,不虚美,不隐恶。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历 代易学家是非得失的评判上,即使是面对自己恩师尚秉和先生的学术观点,一旦发现有所“不 逮”之处,也敢加以“匡正”。这种不唯师是从而能唯道是从的严谨治学精神,从他年轻时 期的《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和晚年时期的《周易尚氏学札记》, 就可见一斑。这种寻根究底、严谨不苟的学风,不仅是中国易学界也是中国学术界比较缺失 的,所以应该值得今人大力提倡和发扬。 黄老研治《易》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兼顾象数与义理,兼综汉宋,网罗古今,辨源流宗 派,知家法师承,明主宾本末。因此,他治《易》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从源及流。首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