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釋“艱” 清華大學歷史系廖名春 《周易》本經“艱”字六見,歷來的注家大多以“艱難”之“艱”解之。其 實,《周易》本經的“艱”字皆非本字,皆為“限”字之借,其義當為限止。下 面,試為論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 釋“艱則吉”與“艱則无咎” 《周易·大壯》卦上六爻辭為:“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 則吉。” 虞翻(164-23)注“坎為艱,得位應三利上,故‘艱則吉’。”2是以“艱” 為坎險。王弼(226-249)注:“苟定其分,固志在一,以斯自處,則憂患消亡, 故曰‘艱則吉’也。”3是以“艱”為“憂患” 但艱險、憂患又怎能吉利?前人的解釋雖各有千秋,但本質上都是增字為 虞翻注以《大壯》卦≡上六爻陰爻居偶數之位,是為“得位”,上六爻與九 三爻有“應”而利於上爻,所以是雖艱險,也會得吉。這是明知爻辭本身說不 清,不得而以爻位說為解 《周易折中》:“‘艱則吉’者,知其難而不敢輕易以處之也,故可進則進, 不可進則退。”高亨(1900-1986)也說:“處艱難之時,存惕戒之心,不敢 輕舉妄動,則無此患,故又曰‘艱則吉 將“艱”解為“知其難而不敢輕 易以處之也”或“處艱難之時,存惕戒之心,不敢輕舉妄動”,都増加了太多的 內容,其增字為訓的功夫,較之虞翻和王弼,可謂後來居上。 古賢今人解釋“艱則吉”如此迂曲晦澀,原因就是不懂得“艱”非本字,乃 為借字。王引之(1769-1834)云:“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 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煥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 詰鞫為病矣。”其實,“艱則吉”之“艱”當讀為“限”,訓為“限止”。《雜 王弼:《周易註》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年,下同)。 2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王弼:《周易註》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李道平的解釋稍有不同。見氏著《周易集解纂疏》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 336頁 李光地等:《周易折中》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59頁。 王引之:《經義述聞·序》,《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4冊,第
1 《周易》釋“艱” 清華大學歷史系 廖名春 《周易》本經“艱”字六見,歷來的注家大多以“艱難”之“艱”解之。其 實,《周易》本經的“艱”字皆非本字,皆為“限”字之借,其義當為限止。下 面,試為論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 一、釋“艱則吉”與“艱則无咎” 《周易·大壯》卦上六爻辭為:“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 則吉。”1 虞翻(164-233)注:“坎為艱,得位應三利上,故‘艱則吉’。”2是以“艱” 為坎險。王弼(226-249)注:“苟定其分,固志在一,以斯自處,則憂患消亡, 故曰‘艱則吉’也。”3是以“艱”為“憂患”。 但艱險、憂患又怎能吉利?前人的解釋雖各有千秋,但本質上都是增字為 訓。 虞翻注以《大壯》卦 上六爻陰爻居偶數之位,是為“得位”,上六爻與九 三爻有“應”而利於上爻,所以是雖艱險,也會得吉。4這是明知爻辭本身說不 清,不得而以爻位說為解。 《周易折中》:“‘艱則吉’者,知其難而不敢輕易以處之也,故可進則進, 不可進則退。”5高亨(1900—1986)也說:“處艱難之時,存惕戒之心,不敢 輕舉妄動,則無此患,故又曰‘艱則吉’。”6將“艱”解為“知其難而不敢輕 易以處之也”或“處艱難之時,存惕戒之心,不敢輕舉妄動”,都增加了太多的 內容,其增字為訓的功夫,較之虞翻和王弼,可謂後來居上。 古賢今人解釋“艱則吉”如此迂曲晦澀,原因就是不懂得“艱”非本字,乃 為借字。王引之(1769-1834)云:“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 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煥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 詰鞫為病矣。”7其實,“艱則吉”之“艱”當讀為“限”,訓為“限止”。《雜 1 王弼:《周易註》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年,下同)。 2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 王弼:《周易註》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4 李道平的解釋稍有不同。見氏著《周易集解纂疏》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336 頁。 5 李光地等:《周易折中》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6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第 259 頁。 7 王引之:《經義述聞·序》,《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174 冊,第
卦傳》:“《大壯》則止。”正是以“止”釋“艱(限)”。 《彖傳》:“艮,止也。”《雜卦傳》:“艮,止也。”《序卦傳》:“艮者,止也。” 《說卦傳》:“艮以止之”,“艮,止也”。《小象傳》:“‘艮其身’,止諸躬 也。”都訓“艮”為“止” 筆者認為《周易》裏的“艮”字,實質就是“限”的本字。“艮”是古字 限”是後起孳生字,是今字。上古字少,今天的所謂“限”字,古人就寫作 “艮”。所以,《周易》裹的“艮”,也就是今天的“限”字 “艮”即“限”,而“限”為界限。所以,有止,也就是有限止之義。這就 是《周易》各傳以“艮”義為“止”之所從出。而山作為天險,是天然的界限。 《戰國策·秦策一》:“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故《大象傳》、《說卦傳》以山 為象。《說文·自部》“限”字“从自,艮聲”,而“自,大陸,山无石者”。可 見“限”从阜(即目),本來就與山有關。由此可知,“艮”即“限”,之所以 “艮為山”,取象為山,是因為“限”字从阜,也就是从山。可見《周易》各傳 關於“艮”之基本義與取象說,都是有來源的 前人其實也有與此相近的認識。 《說文·匕部》:“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易》 曰:‘艮其限。’匕目為艮,匕目為兵也。”《廣韻·去聲·二十七恨》:“艮, 卦名也,止也,《說文》‘限也’。”清儒紐樹玉(1760-1827)認為“《廣韻》 引作‘限也’,與下文引《易》合,亦與《正義》合,又與《釋名》合 當 不誤”。嚴章福(號松樵嚴可均之弟)《說文校議議》也讒“當作‘限也 下文獨引九三爻辭,亦為字訓限。”沈濤(1785?-1861)《說文古本考》:“《廣 韻·二十七恨》引‘很’作‘限’,蓋古本如是。《易傳》曰:‘艮,止也 止即限義。許引《易》‘艮其限’,正釋限之義。今本乃字形相近之誤。”1如 此說來,《說文》原本就是訓“艮”為“限” 葉適(1150-1223)《朝議大夫蔣公墓誌銘》載:“公又問雍得於兼山最要者。 郭君所得在艮。艮者,限也限立而內外不越”宋代易學家郭雍(1106-1187) 也是讀“艮”為“限” 不過,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周易》裏的“艮”字即後起的“限”字,其有山 象,故从阜,寫作“限 “艱”字《說文》以為“从艮聲”,“限”字也从“艮聲”,音同自可通用。 帛書本作“根”,也是“限”的借字。鄧球伯以“根”為本字,顯誤。13 爻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是說公羊強觸藩籬,既不能 紐玉樹:《段氏說文注訂》,見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 8267、8266頁。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826頁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8266頁。 葉適:《水心集》卷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第 4頁 13鄧球伯:《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2頁
2 卦傳》:“《大壯》則止。”正是以“止”釋“艱(限)”。 《彖傳》:“艮,止也。”《雜卦傳》:“艮,止也。”《序卦傳》:“艮者,止也。” 《說卦傳》:“艮以止之”,“艮,止也”。《小象傳》:“‘艮其身’,止諸躬 也。”都訓“艮”為“止”。 筆者認為《周易》裏的“艮”字,實質就是“限”的本字。“艮”是古字, “限”是後起孳生字,是今字。上古字少,今天的所謂“限”字,古人就寫作 “艮”。所以,《周易》裏的“艮”,也就是今天的“限”字。 “艮”即“限”,而“限”為界限。所以,有止,也就是有限止之義。這就 是《周易》各傳以“艮”義為“止”之所從出。而山作為天險,是天然的界限。 《戰國策·秦策一》:“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故《大象傳》、《說卦傳》以山 為象。《說文· 部》“限”字“从 ,艮聲”,而“ ,大陸,山无石者”。可 見“限”从阜(即 ),本來就與山有關。由此可知,“艮”即“限”,之所以 “艮為山”,取象為山,是因為“限”字从阜,也就是从山。可見《周易》各傳 關於“艮”之基本義與取象說,都是有來源的。 前人其實也有與此相近的認識。 《說文·匕部》:“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易》 曰:‘艮其限。’匕目為艮, 目為眞也。”《廣韻·去聲·二十七恨》:“艮, 卦名也,止也,《說文》‘限也’。”清儒紐樹玉(1760-1827)認為“《廣韻》 引作‘限也’,與下文引《易》合,亦與《正義》合,又與《釋名》合” ,“當 不誤”。8嚴章福(號松樵,嚴可均之弟)《說文校議議》也說:“當作‘限也’。…… 下文獨引九三爻辭,亦為字訓限。”9沈濤(1785?-1861)《說文古本考》:“《廣 韻·二十七恨》引‘很’作‘限’,蓋古本如是。《易傳》曰:‘艮,止也。’ 止即限義。許引《易》‘艮其限’,正釋限之義。今本乃字形相近之誤。”10 如 此說來,《說文》原本就是訓“艮”為“限”。 葉適(1150-1223)《朝議大夫蔣公墓誌銘》載:“公又問雍得於兼山最要者。 郭君曰:所得在艮。艮者,限也。限立而內外不越。”11宋代易學家郭雍(1106-1187) 也是讀“艮”為“限”。 不過,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周易》裏的“艮”字即後起的“限”字,其有山 象,故从阜,寫作“限”。 “艱”字《說文》以為“从艮聲”,“限”字也从“艮聲”,音同自可通用。 帛書本作“根”,12也是“限”的借字。鄧球伯以“根”為本字,顯誤。13 爻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是說公羊強觸藩籬,既不能 250 頁。 8 紐玉樹:《段氏說文注訂》,見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第 8267、8266 頁。 9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 8266 頁。 10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 8266 頁。 11 葉適:《水心集》卷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12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 年第 3 期,第 4 頁。 13 鄧球伯:《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82 頁
退,又不能進,沒有什麼好處。那麼,怎麼做才好呢?爻辭的答案是:“艱(限) 則吉”,限止則吉利。也就是說,停止“觸藩”就吉利。“觸藩”是盲動冒進,所 以說“无攸利”;“艱(限)”是停止“觸藩”,不“觸藩”,所以“則吉”。一反 正,對比鮮明,其反對“觸藩”,主張因時而行的精神,躍然而出,完全用不著 增字為訓。 《大有》卦初九的爻辭則作:“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虞翻注:“艱,難,謂陽動比初成屯。屯,難也。變得位,‘艱則无咎’。”‘此 是說,《大有》卦≡的陽爻變為陰爻,陰爻變為陽爻而成為《比》卦,《比》卦 罪的初六又變為陽爻而為《屯》卦,《屯》卦之“屯”義為“難”。《大有》 卦≡初九變來變去都是陽爻居奇數之位,是為“得位”,所以說“艱難,則無咎 害”。孔穎達(574-648)疏:“能自艱難其志,則得‘无咎’。”其變來變去 就是要說清楚“艱”義為“難”的來源:其“得位”說,就是要講明白“艱”爲 什麼會“无咎”的道理。 唐末陸希聲《易傳》:“惡能守此二者,動自艱難,然後可以有大功而无咎矣。” ¨但僅從爻辭而論,又怎能有“不盈其志則无交於害矣。又非離羣之行以絕於物” 之義,顯然,這也是增字為訓。所以,無論是象數爻位說還是在義理上增字為 ,都屬於王引之所謂“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其“詰鞫為病”則為必然矣。 如將此爻辭的“艱”讀為“限”’訓為“限止”。那麼,“艱則无咎”之“艱 (限)”就是指停止“交害”。“艱(限)則无咎”就是停止“交害”則會“无 咎”,這與上文“无交害,匪咎”意思相同。是同一種意思的不同表達而已。《大 有》卦提倡大同而不分彼此,自然反對相互傷害,相互攻擊。《大壯》卦上六爻 辭之“艱則吉”,與此“艱則无咎”,其意義與句式實質都一樣。 帛書本作“根”,也是“限”的借字。鄧球伯以“根”為本字,訓為“根源”, 顯誤。阜陽漢簡本作“蘩”,是“艱”的異體,也是“限”的借字。 二、釋“艱貞无咎” 《泰》卦九三爻辭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 食有福。” 虞翻注:“艱,險。貞,正。恤,憂。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在坎中, 故‘艱貞’。”〓這是說《泰》卦≡的九二爻辭來到上卦,將六五變為九五。這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李道平的解釋有所不同。見氏著《周易集解纂疏》卷五,第189頁 王弼注、孔穎逹疏:《周易註疏》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第 6頁 20鄧球伯:《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8頁。 中國文物硏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道家 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24頁 2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 退,又不能進,沒有什麼好處。那麼,怎麼做才好呢?爻辭的答案是:“艱(限) 則吉”,限止則吉利。也就是說,停止“觸藩”就吉利。“觸藩”是盲動冒進,所 以說“无攸利”;“艱(限)”是停止“觸藩”,不“觸藩”,所以“則吉”。一反一 正,對比鮮明,其反對“觸藩”,主張因時而行的精神,躍然而出,完全用不著 增字為訓。 《大有》卦初九的爻辭則作:“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虞翻注:“艱,難,謂陽動比初成屯。屯,難也。變得位,‘艱則无咎’。” 14此 是說,《大有》卦 的陽爻變為陰爻,陰爻變為陽爻而成為《比》卦 ,《比》卦 的初六又變為陽爻而為《屯》卦 ,《屯》卦 之“屯”義為“難”。《大有》 卦 初九變來變去都是陽爻居奇數之位,是為“得位”,所以說“艱難,則無咎 害”。 15孔穎達(574-648)疏:“能自艱難其志,則得‘无咎’。”16其變來變去, 就是要說清楚“艱”義為“難”的來源;其“得位”說,就是要講明白“艱”爲 什麽會“无咎”的道理。 唐末陸希聲《易傳》:“惡能守此二者,動自艱難,然後可以有大功而无咎矣。” 17但僅從爻辭而論,又怎能有“不盈其志則无交於害矣。又非離羣之行以絕於物” 18之義,顯然,這也是增字為訓。所以,無論是象數爻位說還是在義理上增字為 訓,都屬於王引之所謂“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其“詰鞫為病”則為必然矣。 如將此爻辭的“艱”讀為“限”,訓為“限止”。那麼,“艱則无咎”之“艱 (限)”就是指停止“交害”。“艱(限)則无咎”就是停止“交害”則會“无 咎”,這與上文“无交害,匪咎”意思相同。是同一種意思的不同表達而已。《大 有》卦提倡大同而不分彼此,自然反對相互傷害,相互攻擊。《大壯》卦上六爻 辭之“艱則吉”,與此“艱則无咎”,其意義與句式實質都一樣。 帛書本作“根”,19也是“限”的借字。鄧球伯以“根”為本字,訓為“根源”, 顯誤。20阜陽漢簡本作“囏”,21是“艱”的異體,也是“限”的借字。 二、釋“艱貞无咎” 《泰》卦九三爻辭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 食有福。” 虞翻注:“艱,險。貞,正。恤,憂。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在坎中, 故‘艱貞’。”22這是說《泰》卦 的九二爻辭來到上卦,將六五變為九五。這 14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15 李道平的解釋有所不同。見氏著《周易集解纂疏》卷五,第 189 頁。 16 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註疏》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17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18 李衡:《周易義海撮要》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19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 年第 3 期,第 6 頁。 20 鄧球伯:《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288 頁。 21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道家 文化研究》第 18 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年,第 24 頁。 22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樣上卦坤ξ就變成了坎ξ,下卦乾三就變成了離三,《泰》卦弌就變成了《既濟》 卦≡。九五居中“得正”,九三爻居於互卦“坎中”,而坎有險義,所以說“艱, 貞,无咎”。這樣繞來繞去地講“艱,貞”爲什麼會“无咎”,除了附會,沒有 半點邏輯性,怎能令人信服? 孔穎達疏則以爻位、義理為釋,云:“‘艱,貞,无咎’者,已居變革之世, 應有危殆,只為已居得其正,動有其應,艱難貞正,乃得‘无咎’。”“是以“艱” 為“艱難”,“貞”為“貞正”。認為“居”於“艱難”、“危殆”“之世” 由於其能“貞正”,“居得其正”,“動有其應”,所以“乃得‘无咎’”。孔 疏能自圓其說,較之虞翻注,顯然髙明一些。因此,後來的注家多取孔疏。如黃 壽祺(l912-1990)、張善文譯注就說:“能夠牢記艱難、守持正固就可免遭咎 害,不怕不取信於人,食享俸祿自有福慶 但是,20世紀的疑古派易學家並不認可這種傳統的解釋。高亨說:“占問患 難之事,謂之‘艱貞’。筮遇此爻,患難之事可以無害,故曰‘艱貞无咎’。”“‘孚 讀為‘浮’,罰也。‘其孚’,謂飲酒之罰也。”“筮遇此爻,勿憂其罰,乃在祭祀 之時,受飲祭神餘酒之罰也。”其特點是將“貞”訓為“占問”,將“孚”讀為 “浮”,但“艱”仍訓為“難”,“恤”仍訓為“憂”。 李鏡池(1902-1975)則說:“艱貞:旱災之占。艱从荑旱的異文。《說文》 作‘嘆’。田曬乾為嘆。《周易》作‘艱'。恤:憂。其孚于食:相信糧食是不成 問題的。其,發語詞。孚,信……旱不至成災,還有糧食吃,過好日子,也是由 否轉泰。”ˉ他將“艱”讀為“嘆”,“貞”訓為“占問”。至於“恤”、“孚”的 訓詁,則一仍其舊 周振甫(1911-2000則調和了疑古派和傳統的註釋,說:“艱貞无咎:從事物 的對立轉化看,艱難可以轉為平易,所以占問艱難得到無害。勿恤其孚,于食有 福:不憂他的誠信,在糧食上有福可享。恤:憂。”2 以上這些解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勿恤”的含義值得商榷。《周易》本經中,“勿恤”六見,自古至 今,注家們都訓“恤”為“憂”,以為“勿恤”為“不須憂恤”“不須擔心”。其 實,這是錯誤的。“恤”當訓為止,“勿恤”即不要停止、不要止息。 《書·君奭》:“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孫星衍(1753-1818)曰 “恤者,《漢書·韋玄成傳》注:‘師古曰:安也。’……言是商之異姓百官及 王族,無不奉德明安。”2《漢書·韋玄成傳》:“明明天子,俊德烈烈,不遂我 遺,恤我九列。我既茲恤,惟夙惟夜,畏忌是申,供事靡惰。”顏師古(581-645) 《注》:“恤,安也。”以“恤”為“安”,安即息也。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三,第169頁。 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註疏》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黄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9頁。 2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93、194頁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6頁 周振甫:《周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48頁。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廿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51頁 30班固:《漢書》卷七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113頁
4 樣上卦坤☷就變成了坎☵,下卦乾☰就變成了離☲,《泰》卦 就變成了《既濟》 卦 。九五居中“得正”,九三爻居於互卦“坎中”,而坎有險義,所以說“艱, 貞,无咎”。23這樣繞來繞去地講“艱,貞”爲什麽會“无咎”,除了附會,沒有 半點邏輯性,怎能令人信服? 孔穎達疏則以爻位、義理為釋,云:“‘艱,貞,无咎’者,已居變革之世, 應有危殆,只為已居得其正,動有其應,艱難貞正,乃得‘无咎’。”24是以“艱” 為“艱難”,“貞”為“貞正”。認為“居”於“艱難”、“危殆”“之世”, 由於其能“貞正”,“居得其正”,“動有其應”,所以“乃得‘无咎’”。孔 疏能自圓其說,較之虞翻注,顯然高明一些。因此,後來的注家多取孔疏。如黃 壽祺(1912—1990)、張善文譯注就說:“能夠牢記艱難、守持正固就可免遭咎 害,不怕不取信於人,食享俸祿自有福慶。”25 但是,20 世紀的疑古派易學家並不認可這種傳統的解釋。高亨說:“占問患 難之事,謂之‘艱貞’。筮遇此爻,患難之事可以無害,故曰‘艱貞无咎’。”“‘孚’ 讀為‘浮’,罰也。‘其孚’,謂飲酒之罰也。”“筮遇此爻,勿憂其罰,乃在祭祀 之時,受飲祭神餘酒之罰也。” 26其特點是將“貞”訓為“占問”,將“孚”讀為 “浮”,但“艱”仍訓為“難”,“恤”仍訓為“憂”。 李鏡池(1902-1975)則說:“艱貞:旱災之占。艱从 ,旱的異文。《說文》 作‘暵’。田曬乾為暵。《周易》作‘艱’。恤:憂。其孚于食:相信糧食是不成 問題的。其,發語詞。孚,信……旱不至成災,還有糧食吃,過好日子,也是由 否轉泰。” 27他將“艱”讀為“暵”,“貞”訓為“占問”。至於“恤”、“孚”的 訓詁,則一仍其舊。 周振甫(1911-2000)則調和了疑古派和傳統的註釋,說:“艱貞无咎:從事物 的對立轉化看,艱難可以轉為平易,所以占問艱難得到無害。勿恤其孚,于食有 福:不憂他的誠信,在糧食上有福可享。恤:憂。”28 以上這些解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勿恤”的含義值得商榷。《周易》本經中,“勿恤”六見,自古至 今,注家們都訓“恤”為“憂”,以為“勿恤”為“不須憂恤”、“不須擔心”。其 實,這是錯誤的。“恤”當訓為止,“勿恤”即不要停止、不要止息。 《書·君奭》:“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孫星衍(1753-1818)曰: “恤者,《漢書·韋玄成傳》注:‘師古曰:安也。’……言是商之異姓百官及 王族,無不奉德明安。”29《漢書·韋玄成傳》:“明明天子,俊德烈烈,不遂我 遺,恤我九列。我既茲恤,惟夙惟夜,畏忌是申,供事靡惰。”顏師古(581-645) 《注》:“恤,安也。”30以“恤”為“安”,安即息也。 23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三,第 169 頁。 24 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註疏》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25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09 頁。 26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第 193、194 頁。 27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第 26 頁。 28 周振甫:《周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第 48 頁。 29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廿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第 451 頁。 30 班固:《漢書》卷七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第 3113 頁
《文選·左思〈蜀都賦〉》ε“庭扣鍾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呂延濟注:“恤,居也。…諸葛亮、姜維,非此二人,誰能居此?”是訓“恤” 為“居”,居即止息也。 《說文·人部》:“恤,靜也。从人,血聲。”《詩·魯頌·悶宫》:“閻宫有恤 實實枚枚。”毛傳:“悶,閉也。先妣姜嫄之廟在周,常閉而無事。孟仲子曰:是 谋宫也。恤,清淨也。”此訓“靜”的“恤”字,又可寫作“恤”。《文選·江淹 〈別賦〉》“春宮閣此青苔色,秋帳含茲明月光。”李善(630-689注:“《毛 詩》曰:‘悶宮有恤。’”《尚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史 記·五帝本紀第一》作:“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司馬遷(前135-前90) 以“靜”換代“恤”,也就是認為“恤”、“靜”義同。故孫星衍云:“史公‘恤 為‘靜’者,…《詩·悶宮》云:‘悶宮有恤。’傳云:‘恤,靜也。’故恤 亦靜也。‘恤’作‘謐’者,《史記集解》引徐廣曰:‘今文作“謐”,《爾雅》 曰:‘謐,靜也。’”3“恤亦靜也”,與“恤,居也”之訓同,都是“恤”有 止息之義的表現 正因為“恤”有止息之義,所以《周易》經文中“勿恤”與“往”往往正反 相對。如《晉》卦六五爻辭有“勿恤:往,吉,无不利”,《萃》卦初六爻辭有“勿 恤;往,无咎”。“勿恤”是反說,不要停止;“往,吉,无不利”、“往,无咎” 則是正說,是要前行。正反對比,非常清楚。 《升》卦卦辭“勿恤;南征,吉”也是如此。“征”猶如“往”。“勿恤”是 反說,不要停止;“南征,吉”是正說,是主張要“南征”,要前行。也是一反 正 《家人》卦九五爻辭“王假有家,勿恤,吉”、《央》九二爻辭“有戎,勿恤” 這三處爻辭裡的“勿恤”,含義與《晉》卦六五爻辭、《萃》卦初六爻辭、《升》 卦卦辭同,也都是不要停止的意思。 《泰》卦九三爻辭“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的“勿恤”也是不要停止之意 “勿恤其孚”即不要中止誠信,換言之,就是要保持誠信,堅守誠信 其次,“貞”當訓為定、不動。 貞”字,從《彖傳》到《子夏傳》,到孔穎達《正義》都釋為“正”。《文 言傳》“貞固足以乾事”則是釋其為“固”。“自程頤(1033-1107)而朱熹 (1130-1200),始糅合二說,釋為“正而固”。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易學界開始釋“貞”為“占問”,並從此蔚為主流。 王樹柟(1857-1937)說:《周易》凡言“貞”者,皆“占”之假字。“貞” 上从卜,其義可知。“貞”、“占”一聲之轉…“利貞”者,利於占也。3 3《六臣註文選》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文選註》卷十六,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6頁。 3以上詳見廖名春:《〈周易·晉〉卦爻辭新釋》,《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4期,第52-59 頁 3《左傳·襄公九年》所記“穆姜”說同 《文公易說》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豇王樹柟:《周易釋貞·乾元亨利貞》,《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冊,第185-186頁
5 《文選·左思〈蜀都賦〉》:“庭扣鍾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呂延濟注:“恤,居也。……諸葛亮、姜維,非此二人,誰能居此?”31是訓“恤” 為“居”,居即止息也。 《說文·人部》:“侐,靜也。从人,血聲。”《詩·魯頌·閟宫》:“閟宫有侐, 實實枚枚。”毛傳:“閟,閉也。先妣姜嫄之廟在周,常閉而無事。孟仲子曰:是 禖宫也。侐,清淨也。”此訓“靜”的“侐”字,又可寫作“恤”。《文選·江淹 〈別賦〉》:“春宮閟此青苔色,秋帳含茲明月光。”李善(630–689)注:“《毛 詩》曰:‘閟宮有恤。’”32《尚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史 記·五帝本紀第一》作:“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司馬遷(前 135-前 90) 以“靜”換代“恤”,也就是認為“恤”、“靜”義同。故孫星衍云:“史公‘恤’ 為‘靜’者,……《詩·閟宮》云:‘閟宮有侐。’傳云:‘侐,靜也。’故恤 亦靜也。‘恤’作‘謐’者,《史記集解》引徐廣曰:‘今文作“謐”,《爾雅》 曰:‘謐,靜也。’”33“恤亦靜也”,與“恤,居也”之訓同,都是“恤”有 止息之義的表現。 正因為“恤”有止息之義,所以《周易》經文中“勿恤”與“往”往往正反 相對。如《晉》卦六五爻辭有“勿恤;往,吉,无不利”,《萃》卦初六爻辭有“勿 恤;往,无咎”。“勿恤”是反說,不要停止;“往,吉,无不利”、“往,无咎” 則是正說,是要前行。正反對比,非常清楚。 《升》卦卦辭“勿恤;南征,吉”也是如此。“征”猶如“往”。“勿恤”是 反說,不要停止;“南征,吉”是正說,是主張要“南征”,要前行。也是一反一 正。 《家人》卦九五爻辭“王假有家,勿恤,吉”、《夬》九二爻辭“有戎,勿恤” 這三處爻辭裡的“勿恤”,含義與《晉》卦六五爻辭、《萃》卦初六爻辭、《升》 卦卦辭同,也都是不要停止的意思。 《泰》卦九三爻辭“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的“勿恤”也是不要停止之意。 “勿恤其孚”即不要中止誠信,換言之,就是要保持誠信,堅守誠信。34 其次,“貞”當訓為定、不動。 “貞”字,從《彖傳》到《子夏傳》,到孔穎達《正義》都釋為“正”。《文 言傳》“貞固足以乾事”則是釋其為“固”。35自程頤(1033-1107)而朱熹 (1130-1200),始糅合二說,釋為“正而固”。36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易學界開始釋“貞”為“占問”,並從此蔚為主流。 王樹柟(1857—1937)說:《周易》凡言“貞”者,皆“占”之假字。“貞” 上从卜,其義可知。“貞”、“占”一聲之轉……“利貞”者,利於占也。37 31 《六臣註文選》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2 《文選註》卷十六,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3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第 56 頁。 34 以上詳見廖名春:《〈周易·晉〉卦爻辭新釋》,《社會科學戰線》2010 年第 4 期,第 52-59 頁。 35 《左傳·襄公九年》所記“穆姜”說同。 36 《文公易說》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 37 王樹柟:《周易釋貞·乾元亨利貞》,《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冊,第 185-18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