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 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 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 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 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 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 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 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 把你们当人看哪!” 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殊的实践 意义。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9 。正像 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 头脑开始。 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 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 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 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 灵套上了锁链。 但是,新教即使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 现在问题已经不再是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而是 同他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 如果说新教把德国世俗人转变为僧侣,就是解放了世俗教皇即王 公,以及他们的同伙即特权者和庸人,那么哲学把受僧侣精神影响 的德国人转变为人,就是解放人民。但是,正像解放不应停留于王 公的解放,财产的收归俗用10 也不应停留于剥夺教会财产,而这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0 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 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 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 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 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 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 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 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 把你们当人看哪!” 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殊的实践 意义。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9 。正像 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 头脑开始。 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 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 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 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 灵套上了锁链。 但是,新教即使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 现在问题已经不再是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而是 同他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 如果说新教把德国世俗人转变为僧侣,就是解放了世俗教皇即王 公,以及他们的同伙即特权者和庸人,那么哲学把受僧侣精神影响 的德国人转变为人,就是解放人民。但是,正像解放不应停留于王 公的解放,财产的收归俗用10 也不应停留于剥夺教会财产,而这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1 剥夺是由伪善的普鲁士最先实行的。当时,农民战争,这个德国历 史上最彻底的事件,因碰到神学而失败了。今天,神学本身遭到失 败,德国历史上最不自由的实际状况———我们的现状———也会因 碰到哲学而土崩瓦解。宗教改革之前,官方德国是罗马最忠顺的 奴仆。而在德国发生革命之前,它则是小于罗马的普鲁士和奥地 利的忠顺奴仆,是土容克和庸人的忠顺奴仆。 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 就是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 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 德国思想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之间有惊人的不一 致,与此相应,市民社会11 和国家之间以及和市民社会本身之间是 否会有同样的不一致呢?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但是,德国不是和现代各国在同一个时候登上政治解放的中 间阶梯的。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却还没 有达到。它怎么能够一个筋斗[salto mortale]就不仅越过自己本 身的障碍,而且同时越过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呢?现代各国面临 的障碍,对德国来说实际上应该看做摆脱自己实际障碍的一种解 放,而且应该作为目标来争取。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 命,而这些彻底需要所应有的前提和基础,看来恰好都不具备。 但是,如果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 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么从另一方面看,它 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 足。一方面的抽象痛苦同另一方面的抽象活动相适应。因此,有 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 解的水平。德国可以比做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渐衰弱的偶像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1 剥夺是由伪善的普鲁士最先实行的。当时,农民战争,这个德国历 史上最彻底的事件,因碰到神学而失败了。今天,神学本身遭到失 败,德国历史上最不自由的实际状况———我们的现状———也会因 碰到哲学而土崩瓦解。宗教改革之前,官方德国是罗马最忠顺的 奴仆。而在德国发生革命之前,它则是小于罗马的普鲁士和奥地 利的忠顺奴仆,是土容克和庸人的忠顺奴仆。 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 就是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 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 德国思想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之间有惊人的不一 致,与此相应,市民社会11 和国家之间以及和市民社会本身之间是 否会有同样的不一致呢?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但是,德国不是和现代各国在同一个时候登上政治解放的中 间阶梯的。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却还没 有达到。它怎么能够一个筋斗[salto mortale]就不仅越过自己本 身的障碍,而且同时越过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呢?现代各国面临 的障碍,对德国来说实际上应该看做摆脱自己实际障碍的一种解 放,而且应该作为目标来争取。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 命,而这些彻底需要所应有的前提和基础,看来恰好都不具备。 但是,如果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 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么从另一方面看,它 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 足。一方面的抽象痛苦同另一方面的抽象活动相适应。因此,有 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 解的水平。德国可以比做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渐衰弱的偶像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2 拜者。 如果我们先看一下德国各邦政府,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些政 府由于现代各种关系,由于德国的形势,由于德国教育的立足点, 最后,由于自己本身的良好本能,不得不把现代政治领域(它的长 处我们不具备)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这种制度我们完整地保存 着)的野蛮缺陷结合在一起。因此,德国就得越来越多地分担那 些超出它的现状之上的国家制度的某些方面,即使不是合理的方 面,至少也是不合理的方面。例如,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像所 谓立宪德国这样,天真地分享了立宪国家制度的一切幻想,而未分 享它的现实呢?而德国政府突发奇想,要把书报检查制度的折磨 和以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的法国九月法令12 的折磨结合在一起, 岂不是在所难免!正像在罗马的万神庙可以看到一切民族的神一 样,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13 可以看到一切国家形式的罪恶。这 种折中主义将达到迄今没有料到的高度,而一位德国国王①在政 治上、审美上的贪欲将为此提供特别的保证,这个国王想扮演王权 的一切角色———封建的和官僚的,专制的和立宪的,独裁的和民主 的;他想,这样做如果不是以人民的名义,便是以他本人的名义,如 果不是为了人民,便是为他自己本身。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领 域的当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 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 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 梦想,相反,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 乌托邦式的梦想。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① 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编者注
12 拜者。 如果我们先看一下德国各邦政府,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些政 府由于现代各种关系,由于德国的形势,由于德国教育的立足点, 最后,由于自己本身的良好本能,不得不把现代政治领域(它的长 处我们不具备)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这种制度我们完整地保存 着)的野蛮缺陷结合在一起。因此,德国就得越来越多地分担那 些超出它的现状之上的国家制度的某些方面,即使不是合理的方 面,至少也是不合理的方面。例如,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像所 谓立宪德国这样,天真地分享了立宪国家制度的一切幻想,而未分 享它的现实呢?而德国政府突发奇想,要把书报检查制度的折磨 和以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的法国九月法令12 的折磨结合在一起, 岂不是在所难免!正像在罗马的万神庙可以看到一切民族的神一 样,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13 可以看到一切国家形式的罪恶。这 种折中主义将达到迄今没有料到的高度,而一位德国国王①在政 治上、审美上的贪欲将为此提供特别的保证,这个国王想扮演王权 的一切角色———封建的和官僚的,专制的和立宪的,独裁的和民主 的;他想,这样做如果不是以人民的名义,便是以他本人的名义,如 果不是为了人民,便是为他自己本身。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领 域的当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 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 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 梦想,相反,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 乌托邦式的梦想。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① 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编者注
13 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 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 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 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 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 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瞬间,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 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 会的总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 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只有为了社 会的普遍权利,特殊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要夺取这种解放者 的地位,从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 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要使人民革命同市民社会 特殊阶级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个等级被承认为整个社会的等 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相反地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 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种特殊 的社会领域就必定被看做是整个社会中昭彰的罪恶,因此,从这个 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要使一个等级真正[par excellence]成为解放者等级,另一个等级就必定相反地成为公开 的奴役者等级。法国贵族和法国僧侣的消极普遍意义决定了同他 们最接近却又截然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的积极普遍意义。 但是,在德国,任何一个特殊阶级所缺乏的不仅是能标明自己 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同样,任何一个等 级也还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哪怕是瞬间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 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 神,对敌人振振有辞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 切14 。德国的道德和忠诚———不仅是个别人的而且也是各个阶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3 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 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 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 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 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 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瞬间,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 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 会的总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 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只有为了社 会的普遍权利,特殊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要夺取这种解放者 的地位,从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 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要使人民革命同市民社会 特殊阶级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个等级被承认为整个社会的等 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相反地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 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种特殊 的社会领域就必定被看做是整个社会中昭彰的罪恶,因此,从这个 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要使一个等级真正[par excellence]成为解放者等级,另一个等级就必定相反地成为公开 的奴役者等级。法国贵族和法国僧侣的消极普遍意义决定了同他 们最接近却又截然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的积极普遍意义。 但是,在德国,任何一个特殊阶级所缺乏的不仅是能标明自己 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同样,任何一个等 级也还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哪怕是瞬间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 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 神,对敌人振振有辞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 切14 。德国的道德和忠诚———不仅是个别人的而且也是各个阶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4 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反而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 义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并用这种狭隘性来束缚自己。因此,德国 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叙事式的。每个 领域不是在受到压力的时候,而是当现代各种关系在没有得到它 的支持的情况下确立了一种社会基础,而且它又能够对这种基础 施加压力的时候,它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才开始带着自己的特殊要 求同其他各种社会领域靠拢在一起。就连德国中等阶级道德上的 自信也只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阶级的平庸习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 依据。因此,不仅德国国王们登基不逢其时[malpropos],而且市 民社会每个领域也是未等庆祝胜利,就遭到了失败,未等克服面前 的障碍,就有了自己的障碍,未等表现出自己的宽宏大度的本质,就 表现了自己心胸狭隘的本质,以致连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机遇,也 是未等它到手往往就失之交臂,以致一个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 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的斗争。因此,当诸 侯同君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 无产者已经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中等阶级还不敢按自己的 观点来表达解放的思想,而社会形势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 经说明这种观点本身陈旧过时了,或者至少是成问题了。 在法国,一个人只要有一点地位,就足以使他希望成为一切。 在德国,一个人如果不想放弃一切,就必须没有任何地位。在法 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 放的必要条件[conditio sine qua non]。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 逐步解放的现实性产生;而在德国,却必须由这种逐步解放的不可 能性产生。在法国,人民中的每个阶级都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者, 它首先并不感到自己是个特殊阶级,而感到自己是整个社会需要 的代表。因此,解放者的角色在戏剧性的运动中依次由法国人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4 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反而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 义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并用这种狭隘性来束缚自己。因此,德国 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叙事式的。每个 领域不是在受到压力的时候,而是当现代各种关系在没有得到它 的支持的情况下确立了一种社会基础,而且它又能够对这种基础 施加压力的时候,它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才开始带着自己的特殊要 求同其他各种社会领域靠拢在一起。就连德国中等阶级道德上的 自信也只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阶级的平庸习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 依据。因此,不仅德国国王们登基不逢其时[malpropos],而且市 民社会每个领域也是未等庆祝胜利,就遭到了失败,未等克服面前 的障碍,就有了自己的障碍,未等表现出自己的宽宏大度的本质,就 表现了自己心胸狭隘的本质,以致连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机遇,也 是未等它到手往往就失之交臂,以致一个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 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的斗争。因此,当诸 侯同君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 无产者已经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中等阶级还不敢按自己的 观点来表达解放的思想,而社会形势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 经说明这种观点本身陈旧过时了,或者至少是成问题了。 在法国,一个人只要有一点地位,就足以使他希望成为一切。 在德国,一个人如果不想放弃一切,就必须没有任何地位。在法 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 放的必要条件[conditio sine qua non]。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 逐步解放的现实性产生;而在德国,却必须由这种逐步解放的不可 能性产生。在法国,人民中的每个阶级都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者, 它首先并不感到自己是个特殊阶级,而感到自己是整个社会需要 的代表。因此,解放者的角色在戏剧性的运动中依次由法国人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