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此联主要写什么?这两句各侧重写什么内容? 此联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吴楚这片辽阔的原野从这里东南分割, 天地万物在你的怀抱中日夜沉浮。上句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 句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浮”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明确: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颈联 ①主要内容 明确: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随。写登楼 赏景而生的感慨。 ②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登楼的感慨的? 分析: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涉小无助,自然联想到 自己艰难的处境,“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 叙处境凄凉,触景生情,前后对比,诗境顿时不同。这是诗人的精心构思 有意拿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4)尾联: ①主要内容 明确:北面的关山仍然饱经战火,倚靠着楼窗远眺,我不禁涕泪交流。抒 发诗人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慨。 ②此联与颈联有何联系? 明确:由颈联自伤凄苦到尾联不禁感时伤世,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 怀。由“亲朋无一字”,作者联想到正是连年的战乱,造成音书不至前后形成对 比。山河依旧,国难家愁,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悲从中来,怆然涕 下。尾联绾上结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内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小结: 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 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 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 怀 四、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 1.说说周总理 (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生前工作的情景。) 周总理一生为人民的丰功伟绩是不能够都用画面展示出来的,同学们对周 总理的了解还有哪些?你认为周总理具有怎样的崇高品质? 学生介绍周总理事迹:为中华读书、挑水泡、让雨伞、搓稻草、谈判、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忘我工作、弥留之际、遗言… 小结: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廉洁奉公,忘我工作,为人民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真不愧为人民的“好总理” 2.简介写作背景
21 ①此联主要写什么?这两句各侧重写什么内容? 此联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吴楚这片辽阔的原野从这里东南分割, 天地万物在你的怀抱中日夜沉浮。上句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 句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②“浮”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明确: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颈联: ①主要内容 明确: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随。写登楼 赏景而生的感慨。 ②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登楼的感慨的? 分析: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涉小无助,自然联想到 自己艰难的处境,“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 →叙处境凄凉,触景生情,前后对比,诗境顿时不同。这是诗人的精心构思, 有意拿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4)尾联: ①主要内容 明确:北面的关山仍然饱经战火,倚靠着楼窗远眺,我不禁涕泪交流。抒 发诗人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慨。 ②此联与颈联有何联系? 明确:由颈联自伤凄苦到尾联不禁感时伤世,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 怀。由“亲朋无一字”,作者联想到正是连年的战乱,造成音书不至前后形成对 比。山河依旧,国难家愁,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悲从中来,怆然涕 下。尾联绾上结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内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小结: 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 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 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 怀。 四、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 1.说说周总理 (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生前工作的情景。) 周总理一生为人民的丰功伟绩是不能够都用画面展示出来的,同学们对周 总理的了解还有哪些?你认为周总理具有怎样的崇高品质? 学生介绍周总理事迹:为中华读书、挑水泡、让雨伞、搓稻草、谈判、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忘我工作、弥留之际、遗言…… 小结: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廉洁奉公,忘我工作,为人民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真不愧为人民的“好总理”。 2.简介写作背景
这样好的总理与世长辞了,怎不叫人悲痛万分?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 里,他们企图阻止人们对周总理的悼念,下令不许开追悼会。人们对总理的怀 念却更深切,亿万人民从心里发出一个共同的呼声:“周总理,你在哪里?”打 倒“四人帮”后,当代女作家柯岩发表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它反 映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呼声,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 3.配乐朗诵 播放音乐,老师深情朗诵,或听录音。 4.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这首诗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 (1)丰富的内容。 材料真实、典型、感人,从不同侧面表现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2)新颖的结构。 诗人创造了一种“询问一一呼唤一一寻找一回答”的新形式,造成一种新 颖、 壮阔的意境,展现出来的一幅幅动人画面,是周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 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髙品质。这种虚实结合的 写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善于运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抒发感情。 (4)破折号的运用。(略提一下)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分角色领诵、齐诵) 6.结语。 【归纳总结】 古诗诵读小结:如何赏析一首诗词? 明确: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②读懂诗歌,体会感情。③感悟品味,分 析特色。④熟读成诵,增加积累。 【巩固拓展】 1、填充 ,禅房花木深。 ②万籁此俱寂, ③吴楚东南坼, 凭轩涕泗流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预习指导】 预习《做一回小记者》,观看一段电视采访,如:杨澜访谈,了解做一名记 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四、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环境优美,以动衬静
22 这样好的总理与世长辞了,怎不叫人悲痛万分?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 里,他们企图阻止人们对周总理的悼念,下令不许开追悼会。人们对总理的怀 念却更深切,亿万人民从心里发出一个共同的呼声:“周总理,你在哪里?”打 倒“四人帮”后,当代女作家柯岩发表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它反 映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呼声,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 3.配乐朗诵 播放音乐,老师深情朗诵,或听录音。 4.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这首诗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 (1)丰富的内容。 材料真实、典型、感人,从不同侧面表现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2)新颖的结构。 诗人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一回答”的新形式,造成一种新 颖、 壮阔的意境,展现出来的一幅幅动人画面,是周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 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这种虚实结合的 写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善于运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抒发感情。 (4)破折号的运用。 (略提一下)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分角色领诵、齐诵) 6.结语。 【归纳总结】 古诗诵读小结:如何赏析一首诗词? 明确: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②读懂诗歌,体会感情。③感悟品味,分 析特色。④熟读成诵,增加积累。 【巩固拓展】 1、填充 ① ,禅房花木深。 ②万籁此俱寂, 。 ③吴楚东南坼, 。 ④ ,凭轩涕泗流。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预习指导】 预习《做一回小记者》,观看一段电视采访,如:杨澜访谈,了解做一名记 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四、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环境优美,以动衬静
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 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五、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NO.10 课题:做一回小记者主备人:周春雷审核人:梁晓红 、教学重点 了解对象,提问具体。 、教学难点 创设采访氛围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采访的一般要求是 1.了解对象。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了解得像“未见面的老朋友或亲 人”一样 2.创设氛围。二要自信、放松、热情、诚恳,要努力创造交谈的融洽气氛,设 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3.提问具体。三是采访人物时所提问题要具体,要有特点,要扣住采访目的, 切忌简单、肤浅、笼统,缺乏系统性 【目标展示】 了解实践采访的几个要求:了解对象,创设氛围,提问具体。并能结合实 际灵活运用。 【新知研习】 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短文,讨论回答问题。 文章不仅简述了采访的一般要求,还重点记了一则采访:法拉奇采访邓小 问:这则采访成功吗?成功在何处呢? 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A.法拉奇很了解邓小平,知道他的生日,看过他的传记 B.法拉奇提邓小平的生日,是为了创设一个融洽的采访氛围 C.接下来法拉奇应该开始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话题,开始访谈 2.实战演练—实践记者采访的要求 采访同桌。采访话题: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下面请你采访同桌。要求:自己确定采访话题,思考如何创设氛围,时间
23 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 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五、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NO.10 课题:做一回小记者 主备人:周春雷 审核人:梁晓红 一、教学重点 了解对象,提问具体。 二、教学难点 创设采访氛围。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采访的一般要求是: 1.了解对象。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了解得像“未见面的老朋友或亲 人” 一样。 2.创设氛围。二要自信、放松、热情、诚恳,要努力创造交谈的融洽气氛,设 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3.提问具体。三是采访人物时所提问题要具体,要有特点,要扣住采访目的, 切忌简单、肤浅、笼统,缺乏系统性。 【目标展示】 了解实践采访的几个要求:了解对象,创设氛围,提问具体。并能结合实 际灵活运用。 【新知研习】 1.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短文,讨论回答问题。 文章不仅简述了采访的一般要求,还重点记了一则采访:法拉奇采访邓小 平。 问:这则采访成功吗?成功在何处呢? 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A.法拉奇很了解邓小平,知道他的生日,看过他的传记。 B.法拉奇提邓小平的生日,是为了创设一个融洽的采访氛围。 C.接下来法拉奇应该开始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话题,开始访谈。 2.实战演练——实践记者采访的要求 1.采访同桌。采访话题: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下面请你采访同桌。要求:自己确定采访话题,思考如何创设氛围,时间
不超过4分钟。 A.同桌互相采访 B.找两组同学现场表演 C.其他同学点评(是否有针对性是否简洁是否有代表性注意称呼礼貌用 2.情境模拟采访 2010年9月26日,淮安涟水飞机场举行了首航仪式。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 者,如果你将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淮安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想问一个什么问 题?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 ①(采访市长)②(采访旅游局长) 示例:①尊敬的市长,您好!请问涟水飞机场的开通对我们淮安的经济发展有 什么重要的意义?②尊敬的局长,您好!请问连水飞机场的开通对我们淮安的 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A.同桌互相模拟角色采访 B.找两组同学现场表演 C.其他同学点评(是否有针对性是否简洁是否有代表性注意称呼礼貌用 【归纳总结】 采访也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因此上学期所学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 用语文明得体一样要注意。另外,作为采访要注意有针对性:即根据题目所给 语境和话题采访,不可说一些无关的话或离题太远;采访还要有简洁性,尤其 是提问题,语言要简洁、明白,不可拖泥带水;采访还要有代表性,要明确提 问代表的是哪一个群体而不仅仅代表自己本人。 【布置作业】, 模拟记者采访,并写出采访提纲 要求: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商店采访一位顾客,了解对某种商品的使用意见 2.自拟采访对象和内容,进行采访练习。 【预习指导】 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四、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针对性 简洁性 代表性 语言委婉用语文明得体 五、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24 不超过 4 分钟。 A.同桌互相采访 B.找两组同学现场表演 C.其他同学点评(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简洁 是否有代表性 注意称呼礼貌用 语) 2.情境模拟采访。 2010 年 9 月 26 日,淮安涟水飞机场举行了首航仪式。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 者,如果你将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淮安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想问一个什么问 题?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 ①(采访市长) ②(采访旅游局长) 示例:①尊敬的市长,您好!请问涟水飞机场的开通对我们淮安的经济发展有 什么重要的意义? ②尊敬的局长,您好!请问连水飞机场的开通对我们淮安的 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A.同桌互相模拟角色采访 B.找两组同学现场表演 C.其他同学点评(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简洁 是否有代表性 注意称呼礼貌用 语) 【归纳总结】 采访也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因此上学期所学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 用语文明得体一样要注意。另外,作为采访要注意有针对性:即根据题目所给 语境和话题采访,不可说一些无关的话或离题太远;采访还要有简洁性,尤其 是提问题,语言要简洁、明白,不可拖泥带水;采访还要有代表性,要明确提 问代表的是哪一个群体而不仅仅代表自己本人。 【布置作业】, 模拟记者采访,并写出采访提纲 要求: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1.商店采访一位顾客,了解对某种商品的使用意见。 2.自拟采访对象和内容,进行采访练习。 【预习指导】 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四、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针对性 简洁性 代表性 语言委婉 用语文明得体 五、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NO. 11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备人:梁晓红审核人:周春雷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菜畦( )桑椹( )珊瑚( )攒( 敛( )脑髓( )秕谷( )宿儒( )蝉蜕( 人迹罕至(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目标展示】 通读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新知研习】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金色年华”单元,看到了贾里的伟人计划的逐步破灭, 知道了沈复的物外之趣和想象之乐,见识了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每个人的童 年都有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他是如何写自 己的童年趣事的。(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和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展示相关 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 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原名《旧事 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 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书。《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在烦扰的生活中,心情苦 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写的,鲁迅借旧时的美好事物, 来排除目前的苦闷 “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 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离奇 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 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 术风格 整体感知 1.解题: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从……到……” 表明文章主要是以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师展示相关图片,激趣)
25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人:梁晓红 审核人:周春雷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菜畦( ) 桑椹 ( )珊瑚 ( ) 攒 ( ) 敛 ( ) 脑髓( )秕谷( )宿儒( ) 蝉蜕( ) 人迹罕至( )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目标展示】 通读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新知研习】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金色年华”单元,看到了贾里的伟人计划的逐步破灭, 知道了沈复的物外之趣和想象之乐,见识了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每个人的童 年都有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他是如何写自 己的童年趣事的。(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展示相关 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 写于 1926 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原名《旧事 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 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书。《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在烦扰的生活中,心情苦 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 来写的 ,鲁迅借旧时的美好事物, 来排除目前的苦闷。 “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 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离奇 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 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 术风格。 三、整体感知 1.解题: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 的活动范围在哪里?“从……到……” 表明文章主要是以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师展示相关图片,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