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岀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 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①媐(xi):嬉戏 ②瘗(yi):埋葬③窭(j):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 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叔伯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 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 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 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 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叔伯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 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 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
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答案 9、【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 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 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 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 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 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 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 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 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 分) 答案: 9、【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 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 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 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 代词,他, 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 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 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 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 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 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 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 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 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 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 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 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 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 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 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 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 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 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 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
1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 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 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 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 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 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 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 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 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 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 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 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 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0 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 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
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 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 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 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恰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 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 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 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 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 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 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 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 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 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 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
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 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 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 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 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 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 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 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 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 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 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 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 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 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 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
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 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 5、B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 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6、B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解析】“西兵未解”、“盜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 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8、(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喷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 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 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 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 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 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
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 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 5、B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 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6、B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7、C 【解析】“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 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8、(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喷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 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 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 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 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 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