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在3.61~6.11mmol之间。如果以“mglL”表示,血糖正常值范围是多少?若某人的血糖 检测结果为92mgl,他(她)的血糖正常吗? 6.某同学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他(她)把水倒出一些,重新加水 至刻度线。这样做会造成什么结果? 7.配制250mL.1.0mol.H2SO4溶液,需要18molA.H2SO4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8.成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几种元素的质量分别为:0.8gCa、0.3gMg、0.2gCu和 0.01gFe,试求这4种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 9.现有0.270kg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计算: (1)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 (2)溶液中Cu2+和C的物质的量。 0.在标准状况下,100mL某气体的质量为0.179g.试计算这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18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归纳与整理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 应用举例 过滤 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的固体物质 蒸发 蒸馏 萃取 二、离子的检验 离子检验试剂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以两种物质为例) SOi CO 三、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D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 物质的量(n)、气体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m)之间的关系为: 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 量 C 在实验室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可以用固体直接配制,也可以将浓 溶液稀释成稀溶液。将浓溶液配制成稀溶液时,常用下面的关系式计算有关的量: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归纳与整理19
复习题 1.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量筒 D.坩埚 2.下列行为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进入煤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节日期间,在开阔的广场燃放烟花爆竹 C.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 D.实验时,将水倒入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3.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3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 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4.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相同的是()。 A.10gH2和10gO2 B.5.6LN2(标准状况)和11gCO2 C.9gH2O和0.5 mol Br2 D.224mLH2(标准状况)和0.1molN2 5.某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要求KC、K2SO1和NHC13种固体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8。 若配制该营养液,取428gNH4Cl,则需KCl和K2SO的质量分别为() A.53.5g和214g B.74.5g和348g C.74.5g和696g D.149g和696g 6.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你说出原因。 (1)22.4LO2中一定含有6.02×103个氧分子。 (2)将80 g NaOH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 mol /. (3)18g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5%葡萄糖注射液 (4)在标准状况时,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500ml 7.病人输液用的葡萄糖注射液是葡萄糖(化学式为CH2O4)的水溶液,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手 七色的透明液体 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如右图所示。利用标签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规格】500m.25g (1)该注射液中葡萄糖的质量分数为 C密保存 (2)该注射液中葡萄糖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8.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较多的Cu2+和少量的Na+。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 宝,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和金属铜。请根据流程图(见下页),在方框和括号内填写物 质名称(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或操作方法,完成回收硫酸亚铁和铜的简单实验方案。 20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加入 加入: 操作: 工业废水 操作: FeSO4·7H2O 操作: 9.配制0.2molA.Na2SO4溶液50mL,需要称取固体Na2SO4的质量是多少?简述操作步骤。 复习题
铜树 铁丝 1869年门捷判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当时已发现 的63种元素进行分类编制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的手稿 ∥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形成铜树 2: 2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据统计,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人类社会正是在化学 发展的基础上构筑起现代物质文明的。在感叹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作 出的巨大贡献之余,你们是否想过: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 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 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 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