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例6:巴托克:钢琴小品《速写》Op.9之No.2《秋千》司这是该作品开始处的四小节,显然两个声部的调性中心不一致,分别为“e”和“c”。右手声部只有主音上的一个分解三和弦,因此可以作多种解释,如“e小调”(-个升号)和“e弗里吉亚调式”(无升降号)都有可能;而左手声部则只可能是四个降号(B音没有出现)的“c弗里吉亚调式”。所以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作曲家有意进行的安排:左右手两个声部调式相同(弗里吉亚调式)而调性不同(“e”和“c”)。虽然谱例中只显示了前四小节,但实际上整首作品自始至终都贯彻着这种西欧特种调式的思维。3.民族五声调式尽管全世界的许多地区都使用五声调式,但各自在调式构成及具体用法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处主要讨论的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五声调式。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是以“宫、商、角、徽、羽”五个音为基础而形成的。只由这五个音构成的音阶称为“五声音阶”,其特点是没有小二度和三全音,音响质朴协和。五声调式有时也会用六声或七声音阶的形式,但都是在五声音阶五个骨干音(称为五声“正音”)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或两个“偏音”而形成的。经常使用的“偏音”有四个:清角(fa)、变微(fa)、变官(si)、闰(bsi)。虽然这些“偏音”在五声风格的作品中普遍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但它们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单纯的五声风格得以丰富,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五声性调式调性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四节旋律线旋律线即旋律所呈现出的线条,是描述音乐以单声部作横向进行时状态的一个概念。旋律线是音乐作品中最容易给人留下印象的因素,同时也是区分不同作品的重要标志。总体来看,旋律线的形态十分丰富和多样,但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一、旋律进行的方向和音程大小1.旋律进行的方向旋律进行的方向有三种基本形式:平行、上行与下行。13
音乐考研复习精要·曲式与作品分析卷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其实就是单音的反复。连续的平行进行一般只在作品中局部出现,而且通常都与庄严、肃穆、雄伟和崇高等特定的表现意义相联系。在一般情况下,旋律线向上移动,很可能形成紧张度的增长;向下移动,则容易造成紧张度的缓和。但也有少数情况例外,如在高潮的形成过程中,经常在力度渐强、速度渐快的条件下出现高、低音声部连续的反向进行,此时低音声部的下行就不仅没有紧张度缓和的效果,反而还是紧张度积累和增长的重要手段。当然,旋律线长时间地以一种方式进行都是不典型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由各种方向的进行结合起来形成波浪型的旋律发展态势。最常见的波浪型有“先上行后下行”的“正波型”以及“先下行后上行”的“反波型”:正波型反波型旋律的这种波浪型发展不仅只体现在局部,而且还可以是旋律发展全貌的反映。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几个小波浪组合成一个大波浪,而该大波浪又作为一个下属环节参与到另一更大的波浪型发展中去.·.··整个旋律的发展就是依靠这种手法不断向前推进的。2.旋律进行的音程大小旋律进行所采取的音程大小与其力度和紧张度有着直接关系。一般而言,旋律进行的音程越大,力度与紧张度就越强,反之则越弱。旋律中音程进行的大小除了以具体的音程度数来描述外,还可以较为概括地概括为级进与跳进两种。毫无疑问,大、小二度关系的音程进行在任何时候都被视为级进,而四度及其以上的音程进行则被视为跳进。三度处于级进与跳进的中间环节,它的效果有时取决于其前后的音程进行:当它与二度(尤其是小二度)级进比较时,具有跳进的效果;而当它于音程关系更大的跳进相比时,则有级进的感觉。另外,由于五声音阶中“角一徽”、“羽一官”之间都为小三度,因此在五声性的进行中,小三度都是可以作为级进来对待的。最后还要强调的是,在旋律的进行中,级进与跳进一般都是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的。如连续级进使音乐产生的停滞感往往以跳进的方式加以摆脱,而跳进之后产生的动荡感也经常会以与跳进方向相反的级进来平衡。不过,如果在旋律进行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进行方式,那就应该从其独特的风格及表现意义上来加以观照。如同方向连续的跳进,在大、小调风格的作品中感觉不是很自然,但却是五声性旋律中所特有的一种音调构成方式。14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二、旋律型旋律的发展千变万化,似乎没有什么定规,但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中仍然会遵循某种一致的发展逻辑,并以一定的旋律型表现出来。1.同音反复型这种旋律型是由前面提到的旋律平行进行所形成的。由于它没有音高上的运动,因此严格说来它只是一种特定的音型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旋律”。它最大的特点是缺少变化,容易产生单调感,因此只在旋律的局部有限地使用。但这一特点也可以有效地加以利用,警如用这样的旋律型为某一新乐思的出现作铺垫就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手法。例7: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Allegroconbrio-RppBCA这是该乐章的开始三小节,前两小节主要是主题出现前的铺垫,音高(主和弦)和节奏(均等的八分音符律动)都完全一样,感觉十分单调,从而增强了对后面即将出现的主题的期待感,使主题更加鲜明。2.静音环绕型这种旋律型的特点是以其中某一音为支柱,其他音在不大的音程范围内环绕其上下,从而使被环绕的音得到强调。例8:舞剧《白毛女》之《军民团结》f布咱们是一家人,哎嗨军队和老百姓,1e汉奸,咱们人。打敌人,除茶咱们是一家一打得赢哪。咱们条心哪,才能心,15
音乐考研复习精要·曲式与作品分析卷哪,咱们条心才能打得赢哪。这段音乐的旋律使用了典型的d羽五声调式,除了第14与18小节外,其余的每一小节都有主音“d”,因此它在这段旋律中所体现出的支柱作用十分明显。其他的旋律音基本上都环绕在主音上下四度的范围内,而这一区域又恰好是人声最为亮结实的音区,完全适合这段音乐坚定、刚毅的情绪表现要求。3.迁回绕唱型这种类型与静音环绕型有些相似,也是旋律在不大的音程范围内作上下迁回式的发展,不同的是其中没有固定的支柱音。这种旋律进行局部不会有明显的方向上的移动,但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却仍然会体现出向上或向下的移动趋势:例9:肖邦:《玛祖卡舞曲》Op.6之No.1m0.开在这一旋律片断中,每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关系都在四度以内,且大多数为二度,进行方向则是上下行迁回交错,属于典型的迁回绕唱型旋律。这段旋律是用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的,随着模进方向的变化,整个旋律也相应地体现出先上后下的正波型发展态势。在迁回绕唱型旋律中,这种方向上的变化往往都是平缓渐进的,很少出现没有准备或过渡的大幅度跳动。4.曲折型如果将一些跳动较大的音程(超过四度)与级进绕唱结合起来,就形成一种特殊的曲折旋律型。这种旋律型的特点是既有大跳音程带来的明显的方向上的变化,也有级进绕唱所形成的细微起伏,总体上感觉曲折婉转,适合表现多种不同的音乐内容:例10: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Allegrettoconmotocantabile0开泰P16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这是该作品中最著名的主题之一,舒畅的旋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形象地展现了中亚细亚草原宽广辽阔的情怀。该主题中三处明显的跳进分别在第3小节一第4小节("a""--“el"—"b")第5小节("al"e2")、第7小节一第8小节("f2"—“c2),它们之间则以级进绕唱的旋律进行方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曲折婉转、宽广舒畅的效果。5.直线上下型这种直线向上或向下的旋律型是一种特殊的旋律进行方式,应用并不广泛,经常以快速走句,如连续进行的音阶、分解和弦式的琶音等形式出现,较多地运用在各类练习曲及技巧性段落中。另外,在一般旋律发展的某一阶段也可能出现连续上行或下行的情况,此时除了要分析其特殊的表现意义外,还有必要对该旋律型的起始与结束加以关注,它们对这种旋律型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11:肖邦:《前奏曲》No.150h牛二-中o这一旋律片断的构成十分简单,谱例中方括号内标示的是直线向上的部分,由于都是连续二度关系的上行,因此实际上也就相当于一段上行的音阶,只不过被赋予了较为丰富的节奏变化,因而有了旋律的意味。在这一直线上行片断的前后各有一个下行的音型,它们的作用略有不同:前面的下行音型是直线向上前的准备与蓄势,而后面的下行音型则是旋律上升到高点之后反方向的缓冲与平衡。作用的不同也导致它们在节奏与音程关系上的差别:前面的下行音型较为短促,以分解和弦式的跳进进入到属音后立即开始直线向上的步伐,后面的下行音型则较为从容,以级进的关系回到稳定的主音。三、高潮高潮是旋律发展中情感内容最为深刻动人和紧张的时刻,也是使旋律完整统一起来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旋律中都包含着一个不断上升到高潮然后逐渐回落的发展过程。而在有的旋律中,这一过程甚至就是旋律的全部。1.高潮的表现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高潮都会以相对极端的手段表现出来,如处于旋律线波浪型发展的顶峰、音区最高(偶尔也可以是最低)、力度最强、紧张度最高,有时节奏节拍也可能出现变化:例12: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丁香花》第二段prallten.atempofO在我的生命中,我那注定的幸福,就开放在丁香花丛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