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普及程度。指各级学校的就学率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普及率。 中小学就学率用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中小学适龄人口数的比重表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和成人教育的普及率分别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 区域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区域产业部门 对技术的需求、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等的直接影响。因此,对区域人口文化技术素质 的分析,不应忽视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 3.人口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是最难评价分析 的一个方面,目前关于人口的思想素质的评价分析,尚无可以直接统计计算的指标,即使 定性分析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人口思想素质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考察体验。通 常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的评价来判断人口的思想素质 (四)劳动力供应分析 区域劳动力的供应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 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称为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与人口的 年龄结构有关,通常按参加劳动的人口的年龄情况,对人口的劳动年龄进行划分,将劳动 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区域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与劳动力人口的数 量大体一致。 劳动年龄的划分,受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与退休年龄的规定,而规定最低就业年龄与退 休年龄的依据是人口的体质状况,即人口总体中哪一个年龄的人具有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 的体力、精力。我国现行劳动年龄规定为: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 在劳动年龄人口内部,存在着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口。在劳动适龄人中之外, 也存在着一批具有劳动能力、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因此,在计量劳动力人数时,应 考虑上述情况,从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再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 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样,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将包括下列八个部分: 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占 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 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 的人口。 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4.“求业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 5.“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 6.“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3)教育普及程度。指各级学校的就学率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普及率。 中小学就学率用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中小学适龄人口数的比重表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和成人教育的普及率分别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 区域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区域产业部门 对技术的需求、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等的直接影响。因此,对区域人口文化技术素质 的分析,不应忽视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 3.人口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是最难评价分析 的一个方面,目前关于人口的思想素质的评价分析,尚无可以直接统计计算的指标,即使 定性分析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人口思想素质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考察体验。通 常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的评价来判断人口的思想素质。 (四)劳动力供应分析 区域劳动力的供应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 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称为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与人口的 年龄结构有关,通常按参加劳动的人口的年龄情况,对人口的劳动年龄进行划分,将劳动 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区域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与劳动力人口的数 量大体一致。 劳动年龄的划分,受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与退休年龄的规定,而规定最低就业年龄与退 休年龄的依据是人口的体质状况,即人口总体中哪一个年龄的人具有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 的体力、精力。我国现行劳动年龄规定为:男子 16~59 岁,女子 16~54 岁。 在劳动年龄人口内部,存在着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口。在劳动适龄人中之外, 也存在着一批具有劳动能力、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因此,在计量劳动力人数时,应 考虑上述情况,从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再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 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样,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将包括下列八个部分: 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占 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 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 的人口。 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口。 4.“求业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5.“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 6.“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8.其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 在上述八部分人口中,前三部分人口构成就业人口的总体,为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 源。这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一起构成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即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是已 经开发的劳动力资源。后四部分并未构成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它们是间接的、尚未开 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劳动力资源。这八部分统称为劳动力人口,即劳动力资源数量总体。 在分析时,应分别对这几部分劳动力人口进行分析,以搞清区域劳动力供应的现状与潜力, 以及安排劳动就业的压力之大小 除上述反映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小的绝对量指标外,对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分析评价 还可采用反映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一一劳动力资源率和反映 已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量指标—一劳动力资源利 用率。 从劳动力资源“质”的方面讲,劳动力必须具有一定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 它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人类的体质尽管在不 同区域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与其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相比较,还是 小得多。因此,对劳动力“质”的考察主要是从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两个方面进行 文化水平一般以接受教育的等级(如小学、中学、大专等)与年限来衡量,专业技术水平 般用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年限与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等级、生产操作人员的技术 等级及专业人员占劳动者的比重来衡量。 与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相比,其质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反映了可以推动物质 资源的人数,而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则反映了其可以推动哪种类型、哪种复杂程度、多大数 量的物质资源。低质量的劳动人口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而高质量的人口可以从事复杂的 劳动。由于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所以高质量的人口比低质量的人口可以创造更多 的社会财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设备、技术及工艺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劳 动力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劳动力的内部替代性来看,劳动力的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性 较强,而数量对质量的替代性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能 对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生产而言,对现代化生产则不然。如一个高等级技术工人可以完 成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以完成高等级的复 杂操作。因此,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区域发展研究中, 必须注意劳动力的质量的研究,要准确分析劳动力质量与区域生产力发展的适应程度,积 极探讨提高劳动力质量的途径。 (五)人口的分布分析 人口的分布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时点的人口的分布状况,它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 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 别等)的分布。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 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
7.“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8.其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 在上述八部分人口中,前三部分人口构成就业人口的总体,为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 源。这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一起构成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即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是已 经开发的劳动力资源。后四部分并未构成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它们是间接的、尚未开 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劳动力资源。这八部分统称为劳动力人口,即劳动力资源数量总体。 在分析时,应分别对这几部分劳动力人口进行分析,以搞清区域劳动力供应的现状与潜力, 以及安排劳动就业的压力之大小。 除上述反映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小的绝对量指标外,对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分析评价 还可采用反映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劳动力资源率和反映 已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量指标——劳动力资源利 用率。 从劳动力资源“质”的方面讲,劳动力必须具有一定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 它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人类的体质尽管在不 同区域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与其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相比较,还是 小得多。因此,对劳动力“质”的考察主要是从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两个方面进行。 文化水平一般以接受教育的等级(如小学、中学、大专等)与年限来衡量,专业技术水平 一般用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年限与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等级、生产操作人员的技术 等级及专业人员占劳动者的比重来衡量。 与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相比,其质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反映了可以推动物质 资源的人数,而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则反映了其可以推动哪种类型、哪种复杂程度、多大数 量的物质资源。低质量的劳动人口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而高质量的人口可以从事复杂的 劳动。由于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所以高质量的人口比低质量的人口可以创造更多 的社会财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设备、技术及工艺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劳 动力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劳动力的内部替代性来看,劳动力的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性 较强,而数量对质量的替代性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能 对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生产而言,对现代化生产则不然。如一个高等级技术工人可以完 成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以完成高等级的复 杂操作。因此,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区域发展研究中, 必须注意劳动力的质量的研究,要准确分析劳动力质量与区域生产力发展的适应程度,积 极探讨提高劳动力质量的途径。 (五)人口的分布分析 人口的分布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时点的人口的分布状况,它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 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 别等)的分布。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 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
1.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从人口过程的本身来讲,影响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是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和机械迁入水平。从区域条件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个区 域人口分布状况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物 质资料作为基础,而这些物质资料的获取或生产需要借助于自然环境,优越的自然环境条 件(如温暖的气候、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资源等)必然有利于人口获取生产 及生活资料,亦即有利于人口生存,因而也就成为人口分布较多的区域。相反,则成为人 口分布较稀少的地区。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中,不断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并改变着其生存的地 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口分布的 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自然环境对人口的分布的影响不断减弱,但无论如何,其影响却不 会消失。 虽然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经 济因素,即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分布。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就大, 也就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例如在发达的农业区较易形成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在荒凉的地区 也会因矿产或水力资源的开发而形成人口密集的居民点。生活水平和工资福利的差别,对 人口的吸引和排斥作用也很明显,使得人口往往从生活水平低和工资福利差的区域向生活 水平髙和工资福利好的区域转移,从而使前者人口分布变稀疏,后者变稠密。交通的发展 又使人口向交通方便的区域集中,如沿海人口之所以密集,就是因为有海洋交通之便。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一个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可以决定当地可能达到的人口密度和容纳量;第二,生产布局的 延伸和扩大,新的经济区域的开拓,可以决定人口分布的延伸和扩展,形成新的集居区 现在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种种重大事件,如国家兴衰、 战争、政治运动、法律政策的变动、人口大规模的迁移等,都对当前的人口分布有一定的 影响。历史上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交通枢纽等,一般人口也较稠密 此外,民族、宗教信仰、传统的风俗习惯等,不但影响人口的集居状态,还影响人口 的出生和增长,是对人口分布有一定影响的重要因素 2.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 口分布。区域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人口分布与区域资源分布、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适 应或协调关系。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他(她)是开发资源,进 行生产的主体,在一定区域没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不可能开发资源组织生产的;作为消 费者,人口的分布应当和供应其消费的区域自然物质基础及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然而 人口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惰性,在分析人口分布与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分布的适应性或协调性 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机械增长率) 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小的新开发区,移民因素才能产生显 著效果。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一般用人口密度。所谓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 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千平 方米或每公顷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为了评价人口密度与资源和经济分布的关系
1.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从人口过程的本身来讲,影响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是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和机械迁入水平。从区域条件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个区 域人口分布状况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物 质资料作为基础,而这些物质资料的获取或生产需要借助于自然环境,优越的自然环境条 件(如温暖的气候、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资源等)必然有利于人口获取生产 及生活资料,亦即有利于人口生存,因而也就成为人口分布较多的区域。相反,则成为人 口分布较稀少的地区。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中,不断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并改变着其生存的地 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口分布的 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自然环境对人口的分布的影响不断减弱,但无论如何,其影响却不 会消失。 虽然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经 济因素,即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分布。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就大, 也就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例如在发达的农业区较易形成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在荒凉的地区 也会因矿产或水力资源的开发而形成人口密集的居民点。生活水平和工资福利的差别,对 人口的吸引和排斥作用也很明显,使得人口往往从生活水平低和工资福利差的区域向生活 水平高和工资福利好的区域转移,从而使前者人口分布变稀疏,后者变稠密。交通的发展, 又使人口向交通方便的区域集中,如沿海人口之所以密集,就是因为有海洋交通之便。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一个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可以决定当地可能达到的人口密度和容纳量;第二,生产布局的 延伸和扩大,新的经济区域的开拓,可以决定人口分布的延伸和扩展,形成新的集居区。 现在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种种重大事件,如国家兴衰、 战争、政治运动、法律政策的变动、人口大规模的迁移等,都对当前的人口分布有一定的 影响。历史上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交通枢纽等,一般人口也较稠密。 此外,民族、宗教信仰、传统的风俗习惯等,不但影响人口的集居状态,还影响人口 的出生和增长,是对人口分布有一定影响的重要因素。 2.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 口分布。区域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人口分布与区域资源分布、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适 应或协调关系。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他(她)是开发资源,进 行生产的主体,在一定区域没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不可能开发资源组织生产的;作为消 费者,人口的分布应当和供应其消费的区域自然物质基础及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然而, 人口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惰性,在分析人口分布与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分布的适应性或协调性 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机械增长率) 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小的新开发区,移民因素才能产生显 著效果。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一般用人口密度。所谓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 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千平 方米或每公顷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为了评价人口密度与资源和经济分布的关系
通常还采用农业人口密度、比较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密度等指标。所谓农业人口密度是指 单位面积的平均农业人口数。它可避免在对不同区域作人口密度的比较时,由于城乡人口 比例相差悬殊而带来的假象,真实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并依赖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比 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场,后者按3:1折换 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数。这一指标可避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确切地反 映地区经济对农业土地的负担能力或地区人口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大小;经济人口密度 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如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 入、人均工农业产品。该指标反映了人均资源拥有水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分 布与资源的关系。 此外,关于区域人口分布及其变化的分析还常常用到人口重心(或人口中心)的概念。 这个概念源于力学,由美国学者沃克(F. Walker)首先引入到人口研究中,作为一种区域 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人口重心的定义与力学中关于重心的定义相仿,如果把 区域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 力矩达到平衡时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 个人口总体。这样,人口重心就可提供一个关于某区域人口分布的简明、概括而又准确的 印象,并可表明地区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或中心区位 人口重心的计算方法完全仿照重力的分解与合成法则进行。如果将不同历史年代的人 口重心计算出来,并标在地图上,按时间先后连成折线,以表示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和速 度(要注意消除不同时代版图变动对人口重心造成的影响),其结果对揭示区域人口(自 然与机械)变动及区域间不平衡性,进而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重要意义。 三、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的供给相适应—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 简述 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的,而供人口生存的资源却是有限 如何使人口及其需求增长与区域资源的供给相协调,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适 度人口、人口容量和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也就因此而提了出来。 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 Cannan)。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区 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 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坎南的理论引起了很大反响,吸引了很多学者对适度人口问题的关注。瑞典经济学家 维克塞尔,1910年出版了《适度人口》一书,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必须与该国的经济 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人口必须能为该国工业活力所允许的最大规模所容纳。当 人口增长时,土地和自然资源按人口平均的数量会减少,劳动生产率随之就要降低,这是 方面。但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却使更多的劳动合作、更细致的劳动分工及更有效的工 业组织成为可能。在这相反的两种局势抵消时,便会出现一种适度人口规模。他指出,所 谓适度人口,就是使得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达到最大值的那种人口规模。而且 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 适度规模相应地扩大。坎南在其1914年岀版的《财富经济福利之原因的简单阐述》一书中
通常还采用农业人口密度、比较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密度等指标。所谓农业人口密度是指 单位面积的平均农业人口数。它可避免在对不同区域作人口密度的比较时,由于城乡人口 比例相差悬殊而带来的假象,真实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并依赖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比 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场,后者按 3∶1 折换 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数。这一指标可避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确切地反 映地区经济对农业土地的负担能力或地区人口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大小;经济人口密度 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如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 入、人均工农业产品。该指标反映了人均资源拥有水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分 布与资源的关系。 此外,关于区域人口分布及其变化的分析还常常用到人口重心(或人口中心)的概念。 这个概念源于力学,由美国学者沃克(F.Walker)首先引入到人口研究中,作为一种区域 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人口重心的定义与力学中关于重心的定义相仿,如果把 区域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 力矩达到平衡时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 个人口总体。这样,人口重心就可提供一个关于某区域人口分布的简明、概括而又准确的 印象,并可表明地区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或中心区位。 人口重心的计算方法完全仿照重力的分解与合成法则进行。如果将不同历史年代的人 口重心计算出来,并标在地图上,按时间先后连成折线,以表示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和速 度(要注意消除不同时代版图变动对人口重心造成的影响),其结果对揭示区域人口(自 然与机械)变动及区域间不平衡性,进而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重要意义。 三、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的供给相适应——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 简述 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的,而供人口生存的资源却是有限。 如何使人口及其需求增长与区域资源的供给相协调,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适 度人口、人口容量和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也就因此而提了出来。 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Cannan)。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区 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 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坎南的理论引起了很大反响,吸引了很多学者对适度人口问题的关注。瑞典经济学家 维克塞尔,1910 年出版了《适度人口》一书,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必须与该国的经济 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人口必须能为该国工业活力所允许的最大规模所容纳。当 人口增长时,土地和自然资源按人口平均的数量会减少,劳动生产率随之就要降低,这是 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却使更多的劳动合作、更细致的劳动分工及更有效的工 业组织成为可能。在这相反的两种局势抵消时,便会出现一种适度人口规模。他指出,所 谓适度人口,就是使得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达到最大值的那种人口规模。而且 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 适度规模相应地扩大。坎南在其 1914 年出版的《财富经济福利之原因的简单阐述》一书中
又对适度人口做了更确切的定义,即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 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桑德斯(A.M. Carr saunders)将适度人口数量推广到“适度密度”,即所谓使居民获 得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密度。费伦奇(J. Ferenchi)提出了适度人口质量的概念,主张用优 生的办法调节人口素质 对适度人口问题最全面的论述要数法国人口学家索维(A. Sauvy)。索维先后于1952 年和1954年出版的《人口通论》上、下册,在西方被认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适度人口 论的著作。在该书中,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 定目标之人口”,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除了经济适度之外,还可 以有文化适度、政治适度甚至美学上的适度等等。目标不同,适度人口的规模也不同。如 以个人福利为目标的适度人口往往少于以国家实力为目标所需要的适度人口。索维还从静 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虑了适度人口。从静态方面考虑,是在假定技术水平、物质资源、产 品分配、人口年龄构成、劳动者工作时间等条件不变,劳动者充分就业、没有国家贸易和 移民的情况下,在一定经济标准下的人口。对动态的适度人口的研究主要考虑的是技术变 革、就业变动等对适度人口的影响。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不同,索维认为,技术变革不是 必然引起失业增加,相反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就业人口显著增加,即技术进步可以使适 度人口规模提高。索维还认为,适度人口受各种因素影响,如降低生活水平,可使适度人 口规模增加;发展服务性行业也可以增加适度人口。实际人口可能在适度人口数之上,亦 可能在其之下。超过即为过剩,不及则为不足。对于既定目标来说,两种均不理想。 以上学者关于适度人口问题的论述似乎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考察,而对地球资源 的有限性考虑的并不很直接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迅速膨胀,人们越来越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对人口的影响,着手 进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的定义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 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 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 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 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曾委 托粮农组织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了发展中国家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工 作。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假定所有潜在的耕地都种植粮食作物或牧草,并按人类对热 量的基本需求量在各社会集团之间平均分配。这样,117个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的 全部耕地(几乎是现有耕地的三倍)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耕作技术,将很难承载预期的人 口,其中64个国家(非洲占19个)将不能用本国的土地资源承载预期的人口,在这之中 有38个国家只能承载预期人口的一半以下。约有24.5亿公顷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5, 居住着总人口的60%)将出现超载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五大地区中,西南亚、中美洲 拉丁美洲、非洲这四个地区仅仅能承载预期人口的一半左右,东南亚能够承载85%。 国内也有一些人对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问题做过一些研究,如孙本文在50年代提出, 按我国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适度人口应为8亿。有人据“最大经济效益”的 标准提出,我国百年之内的最优人口为6.5亿到7亿。还有人据我国淡水资源状况提出我
又对适度人口做了更确切的定义,即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 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桑德斯(A.M.Carr Saunders)将适度人口数量推广到“适度密度”,即所谓使居民获 得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密度。费伦奇(J.Ferenchi)提出了适度人口质量的概念,主张用优 生的办法调节人口素质。 对适度人口问题最全面的论述要数法国人口学家索维(A.Sauvy)。索维先后于 1952 年和 1954 年出版的《人口通论》上、下册,在西方被认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适度人口 论的著作。在该书中,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 定目标之人口”,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除了经济适度之外,还可 以有文化适度、政治适度甚至美学上的适度等等。目标不同,适度人口的规模也不同。如 以个人福利为目标的适度人口往往少于以国家实力为目标所需要的适度人口。索维还从静 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虑了适度人口。从静态方面考虑,是在假定技术水平、物质资源、产 品分配、人口年龄构成、劳动者工作时间等条件不变,劳动者充分就业、没有国家贸易和 移民的情况下,在一定经济标准下的人口。对动态的适度人口的研究主要考虑的是技术变 革、就业变动等对适度人口的影响。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不同,索维认为,技术变革不是 必然引起失业增加,相反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就业人口显著增加,即技术进步可以使适 度人口规模提高。索维还认为,适度人口受各种因素影响,如降低生活水平,可使适度人 口规模增加;发展服务性行业也可以增加适度人口。实际人口可能在适度人口数之上,亦 可能在其之下。超过即为过剩,不及则为不足。对于既定目标来说,两种均不理想。 以上学者关于适度人口问题的论述似乎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考察,而对地球资源 的有限性考虑的并不很直接。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迅速膨胀,人们越来越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对人口的影响,着手 进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的定义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 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 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 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 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曾委 托粮农组织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了发展中国家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工 作。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假定所有潜在的耕地都种植粮食作物或牧草,并按人类对热 量的基本需求量在各社会集团之间平均分配。这样,117 个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的 全部耕地(几乎是现有耕地的三倍)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耕作技术,将很难承载预期的人 口,其中 64 个国家(非洲占 19 个)将不能用本国的土地资源承载预期的人口,在这之中 有 38 个国家只能承载预期人口的一半以下。约有 24.5 亿公顷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 2/5, 居住着总人口的 60%)将出现超载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五大地区中,西南亚、中美洲、 拉丁美洲、非洲这四个地区仅仅能承载预期人口的一半左右,东南亚能够承载 85%。 国内也有一些人对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问题做过一些研究,如孙本文在 50 年代提出, 按我国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适度人口应为 8 亿。有人据“最大经济效益”的 标准提出,我国百年之内的最优人口为 6.5 亿到 7 亿。还有人据我国淡水资源状况提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