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 5.1大气层和大气污染 5.2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5.3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5.4烟气抬升与地面最大浓度计算 5.5点源特殊扩散模式 5.6非点源扩散模式 5.7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计算和测量 5.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 5.1 大气层和大气污染 5.2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5.3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5.4 烟气抬升与地面最大浓度计算 5.5 点源特殊扩散模式 5.6 非点源扩散模式 5.7 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计算和测量 5.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
5.1大气层和大气污染 口1.低层大气的组成 口2.描述大气的物理量 包围钷的露深大气的态单有米汞 地表传度准获不每付2982() 向上 bar)、帕(Pa (N/m2 组子 a[至不果吗41325Pa 3. 25mbar dp=-ogdz u=3.02√F(km/h) 风力计算 (-2) 风速廓线
5.1 大气层和大气污染 1.低层大气的组成 2.描述大气的物理量 dp = −gdz 3.02 ( / ) 3 u = F km h p z z u u ( ) 1 2 2 = 1 包围地球的整个大气圈的总体为大气,大气在 地表的密度在标准状态下每升重1.293克,愈 向上愈稀薄。 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污染物 气温、气湿、气压(大气压力的单位有毫米汞 柱(mmHg)、标准大气压(atm)、巴(bar)、 毫巴(mbar)、帕(Pa (N/m2)); ) 1atm = 76 mmHg = 101325Pa = 1013.25mbar 风力计算 风速廓线
外逸 Thermosphere. 100 热成层 80 Mesopause 大气的川小 结构和 Mesas 中间层 组成 Stratopause 40 平流层 Stratosphere 臭箠丰 对流层 Everest Troposphere Temperatur 40 0
大气的 结构和 组成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外逸层 臭氧 热成层
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 匾洞气仝气休氧、氩合占总体积 的99.96%,余为氖、氦、氨、氙、氢等微 气量气体, 自110千米向上原子氧逐渐增加,直到主要 是原子氧的层,再向上为原子氦层(高100 0-2400千米)和气原子氢层(2400 千米以上)。 口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千米之间的气层气 内,特别集中在20—30千米范围内 口大气按温度高度的变化,可分为对流层、平流 层、中层、热层及外逸层
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属于混气合气体,氮、氧、氩合占总体积 的99.96%,余为氖、氦、氨、氙、氢等微 气量气体。 自110千米向上原子氧逐渐增加,直到主要 是原子氧的层,再向上为原子氦层(高100 0—2400千米)和气原子氢层(2400 千米以上)。 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千米之间的气层气 内,特别集中在20—30千米范围内 大气按温度高度的变化,可分为对流层、平流 层、中层、热层及外逸层
1.对流层; 对流层是指由下垫面算起,到平均高度为12km的一层大 对流层的上界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的,在热带 平均为17—18km,温带平均为10-12km,高纬度和两 极地区为8—9km夏季对流层上界高度大于冬季的。对 流层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口(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下垫面至高空每三 高差109m气温约平均降低0.65°C
1.对流层; 对流层是指由下垫面算起,到平均高度为12km的一层大 气。 对流层的上界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的,在热带 平均为17—18km,温带平均为10一12km,高纬度和两 极地区为8—9km夏季对流层上界高度大于冬季的。对 流层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1)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下垫面至高空每 高差109m气温约平均降低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