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 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劳动地域分工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 L概念: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 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 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从相互联 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 2前提: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因而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地 域分工。地域分工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规模随着产品 交换和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一、劳动地域分工 1.概念: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 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 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 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从相互联 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2.前提: 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 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因而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地 域分工。地域分工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规模随着产品 交换和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关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 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二)大卫李喜图的比较成本说 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如两个地区中的 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 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交换比率的变化将视两国消费者的倾向而自行调整,使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总额,实 足以出口,使贸易趋于平衡。只有在贸易平衡的交换比率下才是稳定的交换比率
二、关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 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二)大卫·李喜图的比较成本说 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如两个地区中的 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 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交换比率的变化将视两国消费者的倾向而自行调整,使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总额,实 足以出口,使贸易趋于平衡。只有在贸易平衡的交换比率下才是稳定的交换比率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H-O认为,从一国范围来看,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内贸易的 形成;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形成。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了相对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 价格的差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引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最后,导 致区际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直接原因。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所谓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其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 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 个地方。地理分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绝对的地理分工和相对的地理分工
H-O认为,从一国范围来看,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内贸易的 形成;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形成。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了相对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 价格的差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引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最后,导 致区际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直接原因。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所谓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其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 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 一个地方。地理分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绝对的地理分工和相对的地理分工
区域发展优势 (一)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优势的评判标准 (三)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二、区域发展优势 (一)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优势的评判标准 (三)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