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0~4岁,5~9岁,10~14岁,……;还可以按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 20~29岁,……。国际上通常的作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 15~64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我国通常将人口划分为六组,即0~6岁 为学龄前儿童组,7~12岁适龄小学组,13~15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岁为适龄高中组, 男16~59、女16~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 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 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 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这 些指数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 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髙出生率、低死亡率将 导致少年儿童人口占有较大比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将导致老年人口占有较大比重。迁 移人口多以青壮年为主,故青壮年人口比重在迁出地区偏低,而在迁入地区偏高。此外, 战争、饥荒、瘟疫等意外灾害也对人口的年龄构成会产生影响。 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对人口本身的再生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 生影响。人口的再生产包括人的出生、婚姻、生育、死亡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它们与年龄 构成均有直接关系。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曾提出按人口年龄构成来划分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表2-1)。在人口统计学中,也有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所做的类似划分(表2-2)。这 两种划分方法都反映了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人口年龄构成对区域社会经济 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劳动 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除此之外的老人和少年儿童都属被抚养 人口。由于社会生产劳动基本上都是由劳动适龄人口承担的,且他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要 由包括自身在内的全部社会人口来享用,即劳动人口的劳动除了养活自身以外,还得赡养 老人、养育儿童。显然,只有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之间有合适的比例,才能达到前述目 标。如果劳动适龄人口比例过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差悬殊,就难以进行扩大再生 产。但如果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过高,社会又无法满足其就业要求,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社会的物质消费结 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配套、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住宅和交通的建设,莫 不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 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设如不考虑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 同未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医疗 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加大,这就要求社会对老年人口文化及物 质消费、生活保障等作出相应安排,如若不然,将会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乃至社会安 定 3.职业构成。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 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 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国际上一般将经济活动分为九个部门,即 ①农业,包括林业、狩猎业和渔业在内;②采矿、采石业;③制造业,或称加工工业;④ 电力、煤气和供水;⑤建筑业;⑥商业和服务业(旅馆旅游业等);⑦交通运输业和邮电 业;⑧金融保险业;⑨公共和社会服务。并将上述①部门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⑤
如 0~4 岁,5~9 岁,10~14 岁,……;还可以按 10 岁一档分组,如 0~9 岁,10~19 岁, 20~29 岁,……。国际上通常的作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 0~14 岁为少年儿童组, 15~64 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 岁以上为老年组。我国通常将人口划分为六组,即 0~6 岁 为学龄前儿童组,7~12 岁适龄小学组,13~15 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 岁为适龄高中组, 男 16~59、女 16~54 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 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 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 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 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这 些指数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 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将 导致少年儿童人口占有较大比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将导致老年人口占有较大比重。迁 移人口多以青壮年为主,故青壮年人口比重在迁出地区偏低,而在迁入地区偏高。此外, 战争、饥荒、瘟疫等意外灾害也对人口的年龄构成会产生影响。 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对人口本身的再生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 生影响。人口的再生产包括人的出生、婚姻、生育、死亡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它们与年龄 构成均有直接关系。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曾提出按人口年龄构成来划分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表 2-1)。在人口统计学中,也有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所做的类似划分(表 2-2)。这 两种划分方法都反映了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人口年龄构成对区域社会经济 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劳动 适龄人口是指男 16~59 岁、女 16~54 岁的人口,除此之外的老人和少年儿童都属被抚养 人口。由于社会生产劳动基本上都是由劳动适龄人口承担的,且他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要 由包括自身在内的全部社会人口来享用,即劳动人口的劳动除了养活自身以外,还得赡养 老人、养育儿童。显然,只有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之间有合适的比例,才能达到前述目 标。如果劳动适龄人口比例过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差悬殊,就难以进行扩大再生 产。但如果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过高,社会又无法满足其就业要求,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社会的物质消费结 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配套、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住宅和交通的建设,莫 不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 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设如不考虑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 同未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医疗 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加大,这就要求社会对老年人口文化及物 质消费、生活保障等作出相应安排,如若不然,将会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乃至社会安 定。 3.职业构成。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 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 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国际上一般将经济活动分为九个部门,即: ①农业,包括林业、狩猎业和渔业在内;②采矿、采石业;③制造业,或称加工工业;④ 电力、煤气和供水;⑤建筑业;⑥商业和服务业(旅馆旅游业等);⑦交通运输业和邮电 业;⑧金融保险业;⑨公共和社会服务。并将上述①部门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⑤
称为第二产业,⑥、⑦、⑧、⑨称为第三产业。我国将经济活动分为16个部门,即:①农、 林、牧、渔业;②采掘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⑤建筑业;⑥ 地质勘査业、水利管理业;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⑧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⑨金融保险业:⑩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并将①部门(农业)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 ⑤、⑥部门(工业)称为第二产业,其余部门为第三产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主要取决于生 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并与不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们的物质消费和劳务交换水平关系尤为密切。如,在早期,人们的经济活动绝大部 分局限于第一产业,职业构成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勃兴,第二产业迅速发展, 其从业人口在发达国家中很快超过了第一产业。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70年代 以来,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在生产消费水平最高的一些国家与地区中,第三产业已成为 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有些国家(如美国)第三产业人口已占绝对多数。此外,经济政 策以及一些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对人口的职业构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有的区域由于面积太 小或自然条件限制,第一产业(农业)规模很小,从业人口比重也低,新加坡、科威特属 此类。还有的区域占有特殊有利的位置,商贸、金融保险、转口运输等第三产业部门发达, 从业人数比重大。因此,对人口职业构成的分析,必须注意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区域人 口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区域人口的职业构成与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劳动力的客观 需求相适应的程度,探求调整人口职业构成,适应区域发展要求,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 源的有效途径。 4民族构成。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 数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 体,也不是部落的共同体,而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可见,民族属于历史的范 畴,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区域人口的民族构成的分析,有助 于认识区域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过程。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人口、文化(语言和文字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经济实力等 方面存在差异,对一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区域,若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 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固有的劳动和文化特长,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相反,若民族关系处理得 不好,加上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容易导致政治上的隔阂,影响经济发展,甚 至导致社会动乱。因此,在民族构成分析中,除对各民族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例的分析 外,还应对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以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 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区域人口的增长直接受由出生和死亡所决定的自 然增长与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使人类社会 得以繁衍,另一方面在于它使社会劳动力得以补充。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 方式。区域分析中,不但要分析当前及历史时期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特征,更要分析未来
称为第二产业,⑥、⑦、⑧、⑨称为第三产业。我国将经济活动分为 16 个部门,即:①农、 林、牧、渔业;②采掘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⑤建筑业;⑥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⑧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⑨金融保险业;⑩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并将①部门(农业)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 ⑤、⑥部门(工业)称为第二产业,其余部门为第三产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主要取决于生 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并与不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们的物质消费和劳务交换水平关系尤为密切。如,在早期,人们的经济活动绝大部 分局限于第一产业,职业构成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勃兴,第二产业迅速发展, 其从业人口在发达国家中很快超过了第一产业。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70 年代 以来,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在生产消费水平最高的一些国家与地区中,第三产业已成为 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有些国家(如美国)第三产业人口已占绝对多数。此外,经济政 策以及一些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对人口的职业构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有的区域由于面积太 小或自然条件限制,第一产业(农业)规模很小,从业人口比重也低,新加坡、科威特属 此类。还有的区域占有特殊有利的位置,商贸、金融保险、转口运输等第三产业部门发达, 从业人数比重大。因此,对人口职业构成的分析,必须注意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区域人 口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区域人口的职业构成与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劳动力的客观 需求相适应的程度,探求调整人口职业构成,适应区域发展要求,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 源的有效途径。 4.民族构成。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 数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 体,也不是部落的共同体,而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可见,民族属于历史的范 畴,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区域人口的民族构成的分析,有助 于认识区域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过程。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人口、文化(语言和文字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经济实力等 方面存在差异,对一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区域,若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 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固有的劳动和文化特长,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相反,若民族关系处理得 不好,加上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容易导致政治上的隔阂,影响经济发展,甚 至导致社会动乱。因此,在民族构成分析中,除对各民族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例的分析 外,还应对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以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 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区域人口的增长直接受由出生和死亡所决定的自 然增长与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使人类社会 得以繁衍,另一方面在于它使社会劳动力得以补充。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 方式。区域分析中,不但要分析当前及历史时期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特征,更要分析未来
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 然增长率等。 出生率是指一个区域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它受人口年龄构成、区域 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国家卫生水平及婚姻状况、宗教、风俗习惯、教育及就业等 因素的影响。死亡率是指一个区域一年中死亡人数同总人口数的比率,它受性别、年龄构 成、自然环境、战争、饥馑或营养缺乏、医疗卫生条件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出生率与死 亡率之差,即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它反映了区域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 自然增减状况。较长时间的人口自然增长资料,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 规律。从影响人口出生与死亡的因素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再生产)是人口的自然属 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过程。其中,社会属性影响和限制着自然属性,且人类社会越是 进步,人口的社会属性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越是明显。 育龄妇女是指处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一般指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育龄妇女生育率 是指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 的比重之乘积就等于人口出生率。可见,出生率受育龄妇女人数及其生育率的共同影响。 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子女数比过去明显地降低了,甚至已经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了一胎化,但人口出生率反而上升了。其原因就在于出生率不仅与每个妇女平均 生育的子女数,即生育率有关,还取决于育龄妇女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如果 前者降低了,而后者却保持在高的水平上,人口出生率还是难以下降。所以,仅用出生率 和死亡率来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增减变动是不够充分的,还应加上生育率指标。 在对人口自然增长进行分析时,应该注意到,同样的自然增长率,其社会、经济背景 可能相差很悬殊。如自然增长率为12‰%,可能是出生率为24‰和死亡率为12‰的结果, 也可能是出生率为18‰和死亡率为6%‰的结果。因此,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分析,不仅要分 析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而且还要具体分析决定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死亡率 等指标。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 ①原始型。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髙死亡率,其中婴儿死亡率超过200‰。 人口死亡率按近出生率,使人口自然増长率很低,总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 遇到天灾或疾病流行,总人口还可能减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处于这 种原始状态的人口数将会逐渐减少。 ②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 使出生率显著地髙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髙,人口总量迅速増多,年龄构成趋于年 轻 ③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 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増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 ④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 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的惯性对区域人口的自然变动有重要影响,分析时还应充分估计人口惯性的 影响。所谓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増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 然增长率等。 出生率是指一个区域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它受人口年龄构成、区域 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国家卫生水平及婚姻状况、宗教、风俗习惯、教育及就业等 因素的影响。死亡率是指一个区域一年中死亡人数同总人口数的比率,它受性别、年龄构 成、自然环境、战争、饥馑或营养缺乏、医疗卫生条件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出生率与死 亡率之差,即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它反映了区域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 自然增减状况。较长时间的人口自然增长资料,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 规律。从影响人口出生与死亡的因素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再生产)是人口的自然属 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过程。其中,社会属性影响和限制着自然属性,且人类社会越是 进步,人口的社会属性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越是明显。 育龄妇女是指处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一般指年龄在 15~49 岁的妇女。育龄妇女生育率 是指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 的比重之乘积就等于人口出生率。可见,出生率受育龄妇女人数及其生育率的共同影响。 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子女数比过去明显地降低了,甚至已经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了一胎化,但人口出生率反而上升了。其原因就在于出生率不仅与每个妇女平均 生育的子女数,即生育率有关,还取决于育龄妇女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如果 前者降低了,而后者却保持在高的水平上,人口出生率还是难以下降。所以,仅用出生率 和死亡率来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增减变动是不够充分的,还应加上生育率指标。 在对人口自然增长进行分析时,应该注意到,同样的自然增长率,其社会、经济背景 可能相差很悬殊。如自然增长率为 12‰,可能是出生率为 24‰和死亡率为 12‰的结果, 也可能是出生率为 18‰和死亡率为 6‰的结果。因此,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分析,不仅要分 析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而且还要具体分析决定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死亡率 等指标。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 4 种类型。 ①原始型。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其中婴儿死亡率超过 200‰。 人口死亡率按近出生率,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总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 遇到天灾或疾病流行,总人口还可能减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处于这 种原始状态的人口数将会逐渐减少。 ②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 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 轻。 ③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 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 ④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 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的惯性对区域人口的自然变动有重要影响,分析时还应充分估计人口惯性的 影响。所谓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得在区域妇女生育率已降到乃至低于(或上升乃至高于)人口更替 水平时,原有的人口增长(或减少)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自然变动的这种惯性来 源于人口的年龄构成。而年龄构成又取决于过去历年的妇女生育率和总人口死亡率水平, 即过去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会导致今天较轻的年龄结构和较大的育龄妇女比重。这样, 即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生育率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下降 以至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中现有的和未来一段时期有较多的育龄妇女人数 将使人口出生率不能很快下降,总人口仍处于增长趋势。同样,惯性作用也会使原来人口 减少的趋势在其生育率提高后,总人口还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减少的趋势。人口惯性还表现 在人口生育高峰或低潮的重复性,重复周期与一个人口再生育周期吻合,如我国1980年以 来的人口出生率的较大幅度回升与1962-1984年“补偿性生育”(对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补偿)所出生的一大批婴儿进入婚育期密切相关。一个生育高峰或低潮 会在下一个周期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体现结果是对原来高峰或低潮的“微缩”、“复制 或“放大”,主要取决于在下一个周期影响出生率的因素。为了准确预测人口发展的趋势, 并据之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发展规划,就必须充分认识人口惯性的存在和作用,并认真分 析人口现状及其背景。 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区域人口机械増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长 率表示。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 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 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从个人原因讲,主要是为了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 致富、谋求事业成功而导致迁移;从区域角度讲,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矿 藏、水力、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铁路等交通干线铺设,新的城市和工矿区的规划建 设等原因。另外,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发展,也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一个方 面 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不同影响。一般移民中男性多女性少,青壮年多,儿童和老年人少 文化素质高的人多,文化素质低的人少。如,近些年,由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致 使内地大批人口向沿海迁移,其中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其性别构成以男性为多,女性相 对较少;文化素质构成则以自城市迁出的人口为高,农村迁出的人口较低,但都是迁出地 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 人口迁移的间接社会经济后果是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 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的迁出,使迁出地的抚养、教育 费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区,由于人口和劳动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 矛盾或其它社会问题。 可见,对区域人口机械变动的分析,不但要对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数量及其素质与构成 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分析对迁出或迁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三)人口质量分析
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得在区域妇女生育率已降到乃至低于(或上升乃至高于)人口更替 水平时,原有的人口增长(或减少)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自然变动的这种惯性来 源于人口的年龄构成。而年龄构成又取决于过去历年的妇女生育率和总人口死亡率水平, 即过去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会导致今天较轻的年龄结构和较大的育龄妇女比重。这样, 即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生育率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下降, 以至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中现有的和未来一段时期有较多的育龄妇女人数, 将使人口出生率不能很快下降,总人口仍处于增长趋势。同样,惯性作用也会使原来人口 减少的趋势在其生育率提高后,总人口还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减少的趋势。人口惯性还表现 在人口生育高峰或低潮的重复性,重复周期与一个人口再生育周期吻合,如我国 1980 年以 来的人口出生率的较大幅度回升与 1962—1984 年“补偿性生育”(对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补偿)所出生的一大批婴儿进入婚育期密切相关。一个生育高峰或低潮 会在下一个周期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体现结果是对原来高峰或低潮的“微缩”、“复制” 或“放大”,主要取决于在下一个周期影响出生率的因素。为了准确预测人口发展的趋势, 并据之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发展规划,就必须充分认识人口惯性的存在和作用,并认真分 析人口现状及其背景。 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长 率表示。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 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 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从个人原因讲,主要是为了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 致富、谋求事业成功而导致迁移;从区域角度讲,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矿 藏、水力、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铁路等交通干线铺设,新的城市和工矿区的规划建 设等原因。另外,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发展,也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一个方 面。 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不同影响。一般移民中男性多女性少,青壮年多,儿童和老年人少, 文化素质高的人多,文化素质低的人少。如,近些年,由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致 使内地大批人口向沿海迁移,其中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其性别构成以男性为多,女性相 对较少;文化素质构成则以自城市迁出的人口为高,农村迁出的人口较低,但都是迁出地 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 人口迁移的间接社会经济后果是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 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的迁出,使迁出地的抚养、教育 费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区,由于人口和劳动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 矛盾或其它社会问题。 可见,对区域人口机械变动的分析,不但要对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数量及其素质与构成 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分析对迁出或迁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三)人口质量分析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 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 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 1.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的身体素质受遗传和其它先天因素、营养及地方病等的影响。 遗传因素从根本上规定着人口的质量,决定着人口质量水平的可能限度。胚胎在发育过程 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若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就可能遭到损伤,因而产生先天缺陷。 营养是人体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没有正常的营养供给,就会影响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育。 地方水土中某些化学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以及其它气候及生物原因,都可能导致地方病,从 而对地方较大部分人群的健康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及其它先天性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可以通过普及优生优育知 识得到减轻,并且这方面影响在区域间的差异也比较小。由营养与地方病对人口身体素质 所产生的影响有较大的地区间差异,因为决定营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存 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 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 分析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 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由于其它资料难以统计,通常多用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进行分析。 平均期望寿命是根据各年龄组死亡或存活机率计算出的期望值,通常都是指某一时段的新 生儿的平均期望寿命,当然各年龄组也可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期望寿命。一般来说,人口身 体素质越好,死亡率越低,平均寿命越长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有助于搞清影响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明确区域人 口身体素质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主要受教育方面的因素影响。由于区域间科 技与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使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存在很大差异,并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 因素。因此,对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分析就成了区域人口素质分析的重点。 反映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 级、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等, 通常使用的评价指标是: (1)文化人口比重。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比重。与该 指标对应的是文盲、半文盲率,即12岁及12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的人 口所占百分比,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 (2)文化程度构成。指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等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通常以万人指标(即平均每万人口中各种文化人口的数量)计。这个指标既反映了区 域人口的文化水平,又反映了区域“文化人口”的内部结构。 上面两类指标的年龄区间缩小为劳动年龄组,就成了反映劳动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指标。 此外,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考察,还可用实际在业的劳动力文化结构以及部门劳动力的文 化程度等指标反映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 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 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 1.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的身体素质受遗传和其它先天因素、营养及地方病等的影响。 遗传因素从根本上规定着人口的质量,决定着人口质量水平的可能限度。胚胎在发育过程 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若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就可能遭到损伤,因而产生先天缺陷。 营养是人体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没有正常的营养供给,就会影响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育。 地方水土中某些化学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以及其它气候及生物原因,都可能导致地方病,从 而对地方较大部分人群的健康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及其它先天性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可以通过普及优生优育知 识得到减轻,并且这方面影响在区域间的差异也比较小。由营养与地方病对人口身体素质 所产生的影响有较大的地区间差异,因为决定营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存 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 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 分析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 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由于其它资料难以统计,通常多用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进行分析。 平均期望寿命是根据各年龄组死亡或存活机率计算出的期望值,通常都是指某一时段的新 生儿的平均期望寿命,当然各年龄组也可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期望寿命。一般来说,人口身 体素质越好,死亡率越低,平均寿命越长。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有助于搞清影响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明确区域人 口身体素质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主要受教育方面的因素影响。由于区域间科 技与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使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存在很大差异,并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 因素。因此,对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分析就成了区域人口素质分析的重点。 反映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 级、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等。 通常使用的评价指标是: (1)文化人口比重。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 6 岁以上总人口的比重。与该 指标对应的是文盲、半文盲率,即 12 岁及 12 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不足 1500 个的人 口所占百分比,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 (2)文化程度构成。指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等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通常以万人指标(即平均每万人口中各种文化人口的数量)计。这个指标既反映了区 域人口的文化水平,又反映了区域“文化人口”的内部结构。 上面两类指标的年龄区间缩小为劳动年龄组,就成了反映劳动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指标。 此外,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考察,还可用实际在业的劳动力文化结构以及部门劳动力的文 化程度等指标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