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丽华中学钱红武 、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 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 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 《竹溪记》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 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 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 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 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 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 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 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 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丽华中学 钱红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 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 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 14——15 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 课时 《海燕》 2 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 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 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 课时 《竹溪记》 2 课时 诵读欣赏 1 课时 写作 3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单元小结 1 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 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 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 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 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 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 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 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 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听讲 考试的得与失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思考,讨论 1、八年级(上)语文学习中你做 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 2、在语文学习中,你存在的最大 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信心克服 吗?你希望得到老师的那些帮助 3、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帮 功你提高语文能力 匚3组织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学习透过课|浏览课文、目录 题了解大致内容,进而了解本学期我们 将要学习的文学作品的类型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制订计划 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 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为语文教学出谋划策:请同学设计一个小小组共同讨 可行的语文活动(可结合课文中提供的论、完成 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也可结合学 校及班级的实际提供新的方案)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 1 课时 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 考试的得与失 听讲 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八年级(上)语文学习中你做 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 2、在语文学习中,你存在的最大 的 问 题是 什么 ?你 有信 心 克 服 吗?你希望得到老师的那些帮助。 3、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帮 助你提高语文能力。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学习透过课 题了解大致内容,进而了解本学期我们 将要学习的文学作品的类型。 浏览课文、目录 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 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 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制订计划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4 为语文教学出谋划策:请同学设计一个 可行的语文活动(可结合课文中提供的 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也可结合学 校及班级的实际提供新的方案) 小小组共同讨 论、完成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_)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岀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 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倾听、补充 讲述你所了解的俄国下列几个副标题 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均可适用 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勇敢的斗士 发表情况 反抗上天的精灵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听朗诵全诗学生试读。渴望暴风雨的勇 生认真听读,试给本文(方法:齐读,或自士 拟一个副标题。 己放声读。) 迎接暴风雨的先 问题设计:试给本文拟学生或独立完成,或|驱者 个副标题。要求:①三两人讨论完成 胜利的预言家 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 无畏的革命者 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 革命的先驱者 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 划破鸟云的利剑 洁,字数不可过多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表情朗读,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齐读、分读 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 2问题设计: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圈点勾画 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思考、归 的发展变化。1、理清课文结构。2、用准纳、交流 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 3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创设问题情境:1、海上风起云涌的景象听讲、思考 对表现海燕有什么作用?2、文中除了海 燕还写了哪些海鸟,他们的表现和海燕有 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5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 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倾听、补充 讲述你所了解的俄国 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 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 发表情况 下列几个副标题 均可适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 望 暴风 雨 的 勇 士 迎 接 暴风 雨 的 先 驱者 胜 利 的 预 言 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 命 的 先 驱 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 生认真听读,试给本文 拟一个副标题。 听朗诵全诗学生试读。 (方法:齐读,或自 己放声读。) 3 问题设计:试给本文拟 一个副标题。 要求:① 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 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 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 洁,字数不可过多。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 三两人讨论完成。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表情朗读,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 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 齐读、分读 2 问题设计: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 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 的发展变化。1、理清课文结构。2、用准 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 圈点勾画 思考、归 纳、交流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4 创设问题情境:1、海上风起云涌的景象 对表现海燕有什么作用?2、文中除了海 燕还写了哪些海鸟,他们的表现和海燕有 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听讲、思考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播放录音听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海燕》 2播放音乐 配乐朗诵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3课时《海燕》(二)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 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课前学习:自由朗读《海燕》,体验表达感情 课堂学习: 课文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对学生朗读时在重音、节奏、由三位学生分三 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部分分别朗读 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 插齐读。 创设问题情景:在反复朗读的基自由朗读、想象、 础上,想象海燕搏击长空的景象,归纳、讨论 并就此展开联想,如果这就是 场斗争,那么斗争的对立双方是 3教师引导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听讲、归纳 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 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 意义。 教学反思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练习、交流 象征手法的理解 长城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练习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录音 听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海燕》 2 播放音乐 配乐朗诵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 3 课时 《海燕》(二)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 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课前学习:自由朗读《海燕》,体验表达感情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教师对学生朗读时在重音、节奏、 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 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 插齐读。 由三位学生分三 部分分别朗读 2 创设问题情景:在反复朗读的基 础上,想象海燕搏击长空的景象, 并就此展开联想,如果这就是一 场斗争,那么斗争的对立双方是 谁? 自由朗读、想象、 归纳、讨论 3 教师引导讨论,并在此基础上, 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 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 意义。 听讲、归纳 教学反思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 象征手法的理解 绿色—— 长城—— 练习、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4课时:《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 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白杨观察、思考 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 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 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创设情境:听课文朗读,用圈点勾圈点勾画 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 树的形态的 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朗读、感受 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理解分析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阅读课文, 描写 思考 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练习、朗读、 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归纳、交流 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学生回顾 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海燕》一课 描写有何作用?请学生用上节课所的有关内容, 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思考、归纳 组织交流评价 交 教学反思 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听歌曲《白桦林》从中听歌,归纳、交流 感受象征的含义 教学反 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第 4 课时:《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 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白杨 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 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 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观察、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创设情境:听课文朗读,用圈点勾 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 树的形态的。 圈点勾画 4 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 5 段,感受 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朗读、感受 教学反思 二、理解分析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任务: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 描写 阅读课文, 思考 2 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练习、朗读、 归纳、交流 3 创设问题情境: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 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 描写有何作用?请学生用上节课所 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顾 《海燕》一课 的有关内容, 思考、归纳。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听歌曲《白桦林》从中 感受象征的含义 听歌,归纳、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