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 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 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 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 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一一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课后反思 今天在上节课初读的基础上,准备一节课上完《老师,您好!》 开课,从九月十号教师节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想将自己的祝福献给曾经教过 你的哪位老师,为什么?你想祝福他什么呢? (学生回忆教师对他成长的帮助,在心理上与课文内容、课文情感激起共鸣, 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做好铺垫。)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 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 “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 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 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课后反思: 今天在上节课初读的基础上,准备一节课上完《老师,您好!》 开课,从九月十号教师节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想将自己的祝福献给曾经教过 你的哪位老师,为什么?你想祝福他什么呢? (学生回忆教师对他成长的帮助,在心理上与课文内容、课文情感激起共鸣, 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做好铺垫。)
接着请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句话,能表达老师对你的好,你就大声的读 出来,我们要把这句话,或者这一节献给你心中最爱的老师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课文中去,使课文如同为他写的,加深了对课文 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教师情感。) 然后请学生读,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在学生讲述原因中,自然将自己生 活经验和诗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的理解了诗意。 接着在类似于赛读中,将情感的涌动推上高潮。 而后,请学生说说,本诗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并请学生帮助解答,同时 联系自己经验,体会情感 此时学生已经将诗意与诗情与自己情感相通了,再整体读的时候,自然就表达 的淋漓尽致了。 最后,我布置将全诗背诵,准备进行教师节表演。 问题反思 教学中有迂回现象,学生喜欢的句子跳跃性很大。使得整首诗出现分割状态。 当然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使学生深化理解与情感的 必要方式。但是,在局部理解后,我没能及时抓住全篇,使学生整体把握,这 样使得全课就有些支离破碎了。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接着请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句话,能表达老师对你的好,你就大声的读 出来,我们要把这句话,或者这一节献给你心中最爱的老师。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课文中去,使课文如同为他写的,加深了对课文 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教师情感。) 然后请学生读,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在学生讲述原因中,自然将自己生 活经验和诗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的理解了诗意。 接着在类似于赛读中,将情感的涌动推上高潮。 而后,请学生说说,本诗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并请学生帮助解答,同时 联系自己经验,体会情感。 此时学生已经将诗意与诗情与自己情感相通了,再整体读的时候,自然就表达 的淋漓尽致了。 最后,我布置将全诗背诵,准备进行教师节表演。 问题反思: 教学中有迂回现象,学生喜欢的句子跳跃性很大。使得整首诗出现分割状态。 当然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使学生深化理解与情感的 必要方式。但是,在局部理解后,我没能及时抓住全篇,使学生整体把握,这 样使得全课就有些支离破碎了。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6 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l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但愿人长久)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 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 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 1 到第 4 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 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 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 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 他思念分别己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 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 ”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 句子。用“ 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 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 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 1-4 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 3 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 4 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 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 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 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 5、6 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 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 5 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 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 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 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一埋怨一宽慰 课后反思: 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 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 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査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 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 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 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 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 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 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 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 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 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 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 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泂庭》一诗所描绘 的景色
四 作业 1 背诵第 4~6 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课后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 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 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 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 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 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 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 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 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 感受,然后将 7 年换成 3000 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 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 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 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 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 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