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我们认为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现象。把这个颜色气味形体看 成现象,这现象后面有个物自体。或者说,后面看不见摸不着的,后 面有个支撑,叫本体。所以他们的思想就是把这些分开,中国不是这 样的。西方对于本质的追论,在中国不可能。西方甚至一直追问美的 本身是什么?现象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而在中国则是不可 言的。像康德的理论里面物自体,为什么在thing下面还要加反身代 词,是他强调与现象不同的,是在现象背面的,但可以和现象起作用。 我们中国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连在一起的。主体间性则是对传统的二元 化思维挑战,而且从现在看,西方往现在这方面转变的,我觉得也有 前景。我们会发现即便在古典美学上,康德也是强调他的非对象化思 维。以后我们讲专题会说到的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 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是桥梁,是搭成纯粹理性批判, 指向自然的:实践理性批判主体从自由意志出发,指向自由也是实体 化的。而美学恰好处于既不是自然也不是自由,而是搭成自然和自由 的桥梁。是一个中间地带,这是一个虚体,恰好是主体间性强调的。 你们会发现,他们反传统反黑格尔,反其他古典哲学理论,很大一部 分矛头是指向过去古典哲学思考的方式都带有实体化,而要走出这个 实体化思维的误区,展现一个更广阔的。像海德格尔说的,人诗意的 栖居在这大地上。像这样一些都是明显的带有主体间性思维特点的。 看到显示看不到的,这就体现中国有限到无限的思想,不再是对象化 思维。不是一定要把看的清清楚楚的,无限的化为有限的东西。这一 点可以看出来,我这里是粗线条的,从整个哲学思维的角度给大家看
35 式,我们认为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现象。把这个颜色气味形体看 成现象,这现象后面有个物自体。或者说,后面看不见摸不着的,后 面有个支撑,叫本体。所以他们的思想就是把这些分开,中国不是这 样的。西方对于本质的追论,在中国不可能。西方甚至一直追问美的 本身是什么?现象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而在中国则是不可 言的。像康德的理论里面物自体,为什么在 thing 下面还要加反身代 词,是他强调与现象不同的,是在现象背面的,但可以和现象起作用。 我们中国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连在一起的。主体间性则是对传统的二元 化思维挑战,而且从现在看,西方往现在这方面转变的,我觉得也有 前景。我们会发现即便在古典美学上,康德也是强调他的非对象化思 维。以后我们讲专题会说到的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 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是桥梁,是搭成纯粹理性批判, 指向自然的;实践理性批判主体从自由意志出发,指向自由也是实体 化的。而美学恰好处于既不是自然也不是自由,而是搭成自然和自由 的桥梁。是一个中间地带,这是一个虚体,恰好是主体间性强调的。 你们会发现,他们反传统反黑格尔,反其他古典哲学理论,很大一部 分矛头是指向过去古典哲学思考的方式都带有实体化,而要走出这个 实体化思维的误区,展现一个更广阔的。像海德格尔说的,人诗意的 栖居在这大地上。像这样一些都是明显的带有主体间性思维特点的。 看到显示看不到的,这就体现中国有限到无限的思想,不再是对象化 思维。不是一定要把看的清清楚楚的,无限的化为有限的东西。这一 点可以看出来,我这里是粗线条的,从整个哲学思维的角度给大家看
一下,下面像柏拉图提出对美的追问的。关于美的本身。“美本身” 这个词具有很强烈的西方的二元化色彩,把美的现象和美的本身分 开。讨论美的本质,就是要讨论美的现象背后不变的东西。我们中国 人是不会问这种问题。我们认为大美不可言,所以当时柏拉图在写《大 希庇阿斯篇》,里面苏格拉底和学生对话,苏格拉底问学生什么是美? 学生说一位美的女子是美的。苏格拉底说你所说的美是一个美的具体 对象,我要说的美是这些背后的,是指美的所在的本质,用现在话说 是美的共同性,都能够解释所有美的原因的。将这些美都看成物体, 实体。他们西方人将现象和本质剥离开来,追求现象背后不变的东西。 所以他们高抬理智和理性,就是因为理性是掌握在变化背后不变的东 西。美学这一学科为什么到1750年鲍姆加通那时候才建立起来。按 说应该和其他逻辑学、政治学在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的,为什么 到了那么晚的时期?这就是和希腊人的文化有关系。它鄙视感性,崇 尚理性。而美学的原词含义就是研究感性的这样一门科学,又叫做感 觉学,直观学。这本身和西方文化的侧重点有一定关系。所以一直到 了1750年鲍姆加通时期,才知道研究感觉也可以有一门科学。而现 在我们中文的翻译是有些问题的,美学是感觉学,直观学,是哲学知 识论上研究感性认识上这一阶段的。由于感性认识主要依赖于感官 上,所以他的认识主要是针对于艺术。这样美学既和认识论联系起来, 又和艺术联系起来。所以西方研究美学为什么对象大都在艺术范围 内,但是它却利用了知识论的原理。而中国人在理解的时候习惯性运 用反认识,这是和西方截然不同的地方。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就 3
36 一下,下面像柏拉图提出对美的追问的。关于美的本身。“美本身” 这个词具有很强烈的西方的二元化色彩,把美的现象和美的本身分 开。讨论美的本质,就是要讨论美的现象背后不变的东西。我们中国 人是不会问这种问题。我们认为大美不可言,所以当时柏拉图在写《大 希庇阿斯篇》,里面苏格拉底和学生对话,苏格拉底问学生什么是美? 学生说一位美的女子是美的。苏格拉底说你所说的美是一个美的具体 对象,我要说的美是这些背后的,是指美的所在的本质,用现在话说 是美的共同性,都能够解释所有美的原因的。将这些美都看成物体, 实体。他们西方人将现象和本质剥离开来,追求现象背后不变的东西。 所以他们高抬理智和理性,就是因为理性是掌握在变化背后不变的东 西。美学这一学科为什么到 1750 年鲍姆加通那时候才建立起来。按 说应该和其他逻辑学、政治学在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的,为什么 到了那么晚的时期?这就是和希腊人的文化有关系。它鄙视感性,崇 尚理性。而美学的原词含义就是研究感性的这样一门科学,又叫做感 觉学,直观学。这本身和西方文化的侧重点有一定关系。所以一直到 了 1750 年鲍姆加通时期,才知道研究感觉也可以有一门科学。而现 在我们中文的翻译是有些问题的,美学是感觉学,直观学,是哲学知 识论上研究感性认识上这一阶段的。由于感性认识主要依赖于感官 上,所以他的认识主要是针对于艺术。这样美学既和认识论联系起来, 又和艺术联系起来。所以西方研究美学为什么对象大都在艺术范围 内,但是它却利用了知识论的原理。而中国人在理解的时候习惯性运 用反认识,这是和西方截然不同的地方。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就一
定要先了解西方人思维的方式。你只有了解他思维方式方法的不同, 你才能进一步了解他的美学思想。如果你不能了解他的思维方式,你 只能停留在他的表面上。在从物的客观属性和从特征方面来讲,有毕 达哥拉斯学派的,还有亚里士多德以及柏克。那么从精神本体和主观 心理上来讲,像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还有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在这里,还可以从欣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像休谟 是反实体化思想,他的人性论里面要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都消除 掉。他认为那种实体化的思维,只停留在印象观念上,这一点在现代 主义哲学方法论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那么总的对于以上美的本质的两 类看法,从古典的本体论,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侧重本体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学过我们知道,希腊人讨厌实际,他们要探讨“始基” (万事万物起归于它,又复归于它)这一概念。到了近代,从寻找本 源又转化为认识,客观解决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 个相互外在的东西。到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主客二分:“主体 -客体”的认识。从天人合一,代表人物的海德格尔、萨特。比如说 萨特的存在性与本质。它实际上是有辩证性的。萨特说的存在是人的 存在,才会有存在性与本质。人还没有死就开始寻找一个不变的本质, 然后被这个本质套拢,这就是错了。首先人的存在是决定其他的存在, 只有我的存在才能确定其他的本质,而这种思想则是颠倒过来。而在 文革时期,如果你的家庭出身是红色的话,那么你也是红色的,也是 我们所认为了不起的。萨特则是反对这一点的。我们的思维不是先早 于本质,而是我们的存在最先。当文革结束以后,存在主义在青年中
37 定要先了解西方人思维的方式。你只有了解他思维方式方法的不同, 你才能进一步了解他的美学思想。如果你不能了解他的思维方式,你 只能停留在他的表面上。在从物的客观属性和从特征方面来讲,有毕 达哥拉斯学派的,还有亚里士多德以及柏克。那么从精神本体和主观 心理上来讲,像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还有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在这里,还可以从欣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像休谟 是反实体化思想,他的人性论里面要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都消除 掉。他认为那种实体化的思维,只停留在印象观念上,这一点在现代 主义哲学方法论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那么总的对于以上美的本质的两 类看法,从古典的本体论,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他们侧重本体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学过我们知道,希腊人讨厌实际,他们要探讨“始基” (万事万物起归于它,又复归于它)这一概念。到了近代,从寻找本 源又转化为认识,客观解决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 个相互外在的东西。到 20 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主客二分:“主体 -客体”的认识。从天人合一,代表人物的海德格尔、萨特。比如说 萨特的存在性与本质。它实际上是有辩证性的。萨特说的存在是人的 存在,才会有存在性与本质。人还没有死就开始寻找一个不变的本质, 然后被这个本质套拢,这就是错了。首先人的存在是决定其他的存在, 只有我的存在才能确定其他的本质,而这种思想则是颠倒过来。而在 文革时期,如果你的家庭出身是红色的话,那么你也是红色的,也是 我们所认为了不起的。萨特则是反对这一点的。我们的思维不是先早 于本质,而是我们的存在最先。当文革结束以后,存在主义在青年中
迅速扩散开来,就是思维方式的颠覆。 最后我们要提一下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开展的关于美的本 质的大讨论。这是不能不提到的。其实美学大讨论是西方美学思想传 到中国以后,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先贤的努力,发展的一个高峰。如果 我们追溯到最早的西方美学学科搬到中国来,并且和中国传统的文本 理论结合起来的有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像王国维写《红楼梦》 的评析,把叔本华的搬过来。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对 照康德、柏克、甚至是叔本华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来分析中国古典历史 的。我们发现不论是王国维也好,还是梁启超也好,蔡元培,这些最 早的先贤提出的美学思想还是不成系统,比较灵散。在介绍西方思想 往往是一两个,不太成系统规模。到二三十年代后来,出现了许多系 统研究美学思想,终生投入其中以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专家。 他们对于西方各种流派的进行系统介绍,像移情说,模仿说,克罗齐 直觉说,尼采的,康德的,叔本华的都进行了很大方面的研究。他们 丰富了中国的美学资源,让传统的美学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上产生了 极大的变化。现在我们的中文翻译抓住了感觉学的最核心概念,就是 美。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美的文化,对传播这门学科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再到解放以后,也就是中国的五十年代,形成美学的一个 大讨论。这个讨论在当时涉及到了一百多人,文章有上千篇,持续了 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当中形成了几大派,所谓主观派、客观派、主客 观统一派。有的讲是三大派,还有人说是四大派,在客观派上还划分 了一个客观社会派。那么这四大派都有哪几个代表呢?主观派是以吕 3
38 迅速扩散开来,就是思维方式的颠覆。 最后我们要提一下20 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开展的关于美的本 质的大讨论。这是不能不提到的。其实美学大讨论是西方美学思想传 到中国以后,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先贤的努力,发展的一个高峰。如果 我们追溯到最早的西方美学学科搬到中国来,并且和中国传统的文本 理论结合起来的有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像王国维写《红楼梦》 的评析,把叔本华的搬过来。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对 照康德、柏克、甚至是叔本华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来分析中国古典历史 的。我们发现不论是王国维也好,还是梁启超也好,蔡元培,这些最 早的先贤提出的美学思想还是不成系统,比较灵散。在介绍西方思想 往往是一两个,不太成系统规模。到二三十年代后来,出现了许多系 统研究美学思想,终生投入其中以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专家。 他们对于西方各种流派的进行系统介绍,像移情说,模仿说,克罗齐 直觉说,尼采的,康德的,叔本华的都进行了很大方面的研究。他们 丰富了中国的美学资源,让传统的美学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上产生了 极大的变化。现在我们的中文翻译抓住了感觉学的最核心概念,就是 美。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美的文化,对传播这门学科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再到解放以后,也就是中国的五十年代,形成美学的一个 大讨论。这个讨论在当时涉及到了一百多人,文章有上千篇,持续了 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当中形成了几大派,所谓主观派、客观派、主客 观统一派。有的讲是三大派,还有人说是四大派,在客观派上还划分 了一个客观社会派。那么这四大派都有哪几个代表呢?主观派是以吕
荧、高尔太为代表的:客观派有蔡怡:客观社会派以李泽厚为代表: 主客观统一派则是朱光潜为代表的。所以形成了这几大派,就是对于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而争论。其实就是围 绕美的本质看世界舞台上已经过时了,当时是把苏联的方法论联系过 来的,在于当时的社会争论中是核心的问题。那么美学形成的这么多 流派,苏联是因为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到了中国现实中,这 种本体论的思考方式使得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今天回过头来看,美 学大讨论具有一定局限性,视野还不够宽阔,还没有现代西方的思潮 纳入进去,仍然停留在西方古典的层面上。但形成了这几大流派却是 西方人没有总结出来的。文革结束以后,又形成了对于美学大讨论的 反思,最后又形成了实践。其中又以王朝闻、李泽厚的思想为主。很 多大学都是以李泽厚的客观实践来讲,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重新研究朱光潜,因为 发现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与李泽厚的更具有说服力,而李泽厚晚年出 国后也在变化,所以提出了情感本体等,脱离原先他的一些观点。所 以大家认为重现认识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更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一种 趋向,就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反对实践派,开始后实践派。他们更 多的非理性的东西,超出经验的东西。我不太看好后实践派,我更加 赞同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实践派。像李泽厚、蔡怡等人很多时候他们把 美看成事物的一种属性,我觉得是不太合理的。 第六点我们来说一下中国传统美学历史。中国传统美学中儒家美 学认为美善相乐,而西方则是更加美和道德的分开。像西方绘画里面
39 荧、高尔太为代表的;客观派有蔡怡;客观社会派以李泽厚为代表; 主客观统一派则是朱光潜为代表的。所以形成了这几大派,就是对于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而争论。其实就是围 绕美的本质看世界舞台上已经过时了,当时是把苏联的方法论联系过 来的,在于当时的社会争论中是核心的问题。那么美学形成的这么多 流派,苏联是因为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到了中国现实中,这 种本体论的思考方式使得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今天回过头来看,美 学大讨论具有一定局限性,视野还不够宽阔,还没有现代西方的思潮 纳入进去,仍然停留在西方古典的层面上。但形成了这几大流派却是 西方人没有总结出来的。文革结束以后,又形成了对于美学大讨论的 反思,最后又形成了实践。其中又以王朝闻、李泽厚的思想为主。很 多大学都是以李泽厚的客观实践来讲,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重新研究朱光潜,因为 发现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与李泽厚的更具有说服力,而李泽厚晚年出 国后也在变化,所以提出了情感本体等,脱离原先他的一些观点。所 以大家认为重现认识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更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一种 趋向,就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反对实践派,开始后实践派。他们更 多的非理性的东西,超出经验的东西。我不太看好后实践派,我更加 赞同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实践派。像李泽厚、蔡怡等人很多时候他们把 美看成事物的一种属性,我觉得是不太合理的。 第六点我们来说一下中国传统美学历史。中国传统美学中儒家美 学认为美善相乐,而西方则是更加美和道德的分开。像西方绘画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