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康投资的社会效益了解良好的健康标志着良好的生活质量,公共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时也会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反之,如果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不仅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也会破坏社会的互信与合作。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健康水平的提高,则使经济发展的目的,更是各国政府的责任。【本讲课程的小结】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了解了经济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两者为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同时在课堂上,针对经济与健康的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充分互动。【本讲课程的作业】课后认真复习1.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2.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基本内涵和衡量标准?3.如何用经济发展来分析健康投资?20
20 (二) 健康投资的社会效益 良好的健康标志着良好的生活质量,公共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时也会增进社会的 和谐稳定。反之,如果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不仅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也会破坏 社会的互信与合作。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健康水平的提高,则使经济发展的目的,更是 各国政府的责任。 了解 【本讲课程的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了解了经济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两者为互相促进,互相制 约的关系,同时在课堂上,针对经济与健康的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 情。 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充分互动。 【本讲课程的作业】 课后认真复习 1.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2.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基本内涵和衡量标准? 3.如何用经济发展来分析健康投资?
第3周,第5讲次课程名称:《社会医学》摘要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第一节人口与健康第二节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授课题目(章、节)第三节社会制度与健康第四节社会关系与健康第五节社会发展与健康第六节社会综合发展指标与健康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1.掌握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2.熟悉人口、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对健康的影响:【重点】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对健康的影响。【难点】人口与健康、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和社会制度与健康的内容。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和科学技术,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卫生保健等。每一部分都可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而且各要素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行为心理、卫生政策、卫生保健制度与健康的关系已有专门章节论述,本章主要介绍人口、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与健康的关系。【板书“社会环境因素”】【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人口与健康【板书“人口与健康”】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人口与发展是相互不可分割的。社会发展的成功,取决于资源的平衡。迅速的人口增长正威胁着这种平衡,因为它使人口与资源的差距加大。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区域分布,既取决于生育率、死亡率、人口流动情况,又对健康及保健工作有重要影响。”21
21 课程名称:《社会医学》 第 3 周,第 5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 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 第二节 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健康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健康 第五节 社会发展与健康 第六节 社会综合发展指标与健康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1.掌握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 2.熟悉人口、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对健康的影响; 【重 点】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对健康的影响。 【难 点】人口与健康、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和社会制度与健康的内容。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环 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 人口、教育和科学技术,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 卫生保健等。每一部分都可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而且 各要素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行为心理、卫生政策、卫 生保健制度与健康的关系已有专门章节论述,本章主要介绍人口、生活工作环境、 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与健康的关系。【板书“社会环境因素”】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 【板书“人口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人口与发展是相互不可分割的。社会发展的成功, 取决于资源的平衡。迅速的人口增长正威胁着这种平衡,因为它使人口与资源的差 距加大。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区域分布,既取决于生育率、死亡率、 人口流动情况,又对健康及保健工作有重要影响。” 了解
人口数量与健康【板书“人口数量与健康”】了解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预计2050年将超过90亿。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素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而且是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是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而人口负增长导致的人口短缺则是西方部分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总量约占世界人口的20%。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忽视人口控制,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国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提高(表二、人口结构、素质与健康(一)人口结构【板书“人口结构与健康”】了解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从全球来看,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已超过12%,预计2050年将达到22%。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3.26%,表明已经进人老年型社会。据预测,到204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1%,老龄化程度仅次于欧洲。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新的健康问题。一方面,传统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因其医疗服务的局限性和费用昂贵,在解决大量老年人特殊医疗保健需求方面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老年人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另一趋势是少年儿童(15岁以下)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低。根据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1982年少年儿童(0~14岁)人口为33.6%,1990年为27.6%,2000年为22.9%,2010年为16.6%。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低,将来可能出现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的性别结构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性别比例为103~107。性别比例平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素之一,性别比例失调则是滋生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例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下降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二)人口素质【板书“人口素质与健康”】了解人口素质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健康具有促进效应,公民素质始终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人的先天素质是遗传的,与社会优生优育政策和措施有关:后天素质与营养、教育、医疗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表现为人群健康整体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群对健康有更深人的理解和重视,自我保健、家庭保健意识高,能够更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杜绝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享有更高的健康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精神信仰、心理态势和行为规范等)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网络,有利于保证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社会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人群身心健康的整体水平。22
22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板书“人口数量与健康”】 2011 年 10 月 31 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70 亿,预计 2050 年将超过 90 亿。人 口增长过快和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加重社会负担, 影响人群生活质量;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素质;加重环境污染和 破坏,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而且是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 题。 人口增长过快是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而人 口负增长导致的人口短缺则是西方部分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 口总量约占世界人口的 20%。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忽视人口控制,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国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 长速度放缓,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提高(表 二、人口结构、素质与健康 (一)人口结构【板书“人口结构与健康”】 联合国规定,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10%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7%为老年型 社会。从全球来看,2010 年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已超过 12%,预计 2050 年将达到 22%。201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 13.26%,表明已经进人老年 型社会。据预测,到 2049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 31%,老龄化 程度仅次于欧洲。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新的健康问题。一方面,传统的综合医院 和专科医院因其医疗服务的局限性和费用昂贵,在解决大量老年人特殊医疗保健需 求方面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老年人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社会经济负担 加重。 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另一趋势是少年儿童(15 岁以下)占总人口比重越来 越低。根据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1982 年少年儿童(0~14 岁)人口为 33.6%,1990 年为 27.6%,2000 年为 22.9%,2010 年为 16.6%。 0~14 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 低,将来可能出现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性别结构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性别比例为 103~107。 性别比例平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素之一,性别比例失调则是滋生社会问题的根源 之一。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例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7 下降为 2010 年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5。 (二)人口素质【板书“人口素质与健康”】 人口素质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人口素质的提高 对健康具有促进效应,公民素质始终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人 的先夭素质是遗传的,与社会优生优育政策和措施有关;后天素质与营养、教育、 医疗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表现为人群健康整体 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基础,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群对健康 有更深人的理解和重视,自我保健、家庭保健意识高,能够更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 活方式、杜绝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享有更高的健康水平。思想道德素 质(包括政治思想、精神信仰、心理态势和行为规范等)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可缺少的因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网 络,有利于保证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社会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人群身心健 康的整体水平。 了解 了解 了解
三、人口流动与健康【板书“人口流动与健康”】了解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人口流动是任何社会都经常发生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人口流动现象极为普遍,人口流动频率更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2亿。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及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影响。但是,人口流动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流动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差、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还对疾病监测、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等卫生服务工作带来困难和压力。在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即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儿童的教育、营养和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难以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第二节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生活工作环境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形成特定的生活文化、工作文化,人也会形成特定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而这些亚文化、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一、营养与健康【板书“营养与健康”】(一)营养不良的概念营养(nutrition)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良通常指由于摄人不足、掌握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也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摄人特定的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在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成为全球营养失衡的双重负担。(二)营养不良与健康了解人们在膳食中缺乏必需的营养素将会对人体生命活动产生不良后果,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造成智商减低、体质下降,甚至儿童天折、孕产妇死亡,增加医疗支出,还可以导致成年劳动能力下降、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成年后的劳动生产能力。一般来说,营养不良经常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然而,由于不适当的节食、暴饮暴食或缺乏平衡的饮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足,经常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被观察到。目前,全球儿童和成人营养不良的比率呈下降态势,然而这种下降趋势缓慢,绝对数字仍然较高,而且在非洲营养不良的人口还有所增加。(三)肥胖与健康了解目前营养过剩的主要问题是能量过剩,而能量过剩则是和“三高一低”(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素)的膳食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体内营养过剩,摄人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活动消耗量,导致超重乃至肥胖(obesity)。近年来,超重和肥胖在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均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国民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的超重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分别为47%、56%、64%,同期的肥胖率分别为15%、23%和31%,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在各年龄人群中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与1992年相比,2002年我国7~17岁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加了30.9%和39.7%,18~44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大量研究证实,肥胖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某些癌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骨关节炎和痛风,以及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在内的肺部疾患有关,还造成劳动生产力的降低和卫生服务费用的增加
23 三、人口流动与健康【板书“人口流动与健康”】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人口流动是 任何社会都经常发生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人口 流动现象极为普遍,人口流动频率更高。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流 动人口已达 1.2 亿。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 自然条件及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 影响。但是,人口流动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 求。人口流动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差、不良的卫生习惯 等;还对疾病监测、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等卫生服务工作带来困难和压力。在我国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 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即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儿童的 教育、营养和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难以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 健康。 第二节 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 生活工作环境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 对稳定性,能够形成特定的生活文化、工作文化,人也会形成特定的生活观念、生 活方式、行为方式,而这些亚文化、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一、营养与健康【板书“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不良的概念 营养(nutrition)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良通常指由于摄人不足、 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也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摄人特 定的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在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营养不良和营 养过度成为全球营养失衡的双重负担。 (二)营养不良与健康 人们在膳食中缺乏必需的营养素将会对人体生命活动产生不良后果,对人体健 康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造成智商减低、体质下降,甚至儿童夭折、孕产妇死亡, 增加医疗支出,还可以导致成年劳动能力下降、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成年后的 劳动生产能力。一般来说,营养不良经常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然而,由于不适当的节食、暴饮暴食或缺乏平衡的饮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足,经常在 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被观察到。目前,全球儿童和成人营养不良的比率呈下降 态势,然而这种下降趋势缓慢,绝对数字仍然较高,而且在非洲营养不良的人口还 有所增加。 (三) 肥胖与健康 目前营养过剩的主要问题是能量过剩,而能量过剩则是和“三高一低”(高能 量、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素)的膳食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体内营养过剩,摄 人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活动消耗量,导致超重乃至肥胖(obesity)。近年来,超重和 肥胖在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均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国民健康和营养调查 结果表明,成年人的超重率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末分别为 47%、56%、64%,同期的肥胖率分别为 15%、23%和 31%,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在各年龄人群中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与 1992 年相比,2002 年我国 7~17 岁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加 了30.9%和39.7%,18~44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 大量研究证实,肥胖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某些癌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血脂异常、骨关节炎和痛风,以及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在内的肺部疾患有关,还 造成劳动生产力的降低和卫生服务费用的增加。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二、食品安全与健康【板书“食品安全与健康”】(一)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指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掌握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危及消费者或后代的隐患。(二)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食品安全事件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了解稳定。20世纪40~50年代,日本因工业废弃物造成食品污染,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痛痛病”和“水误病”20世纪80年代,上海发生了大规模的食源性甲肝流行,29.2万人感染甲肝。20世纪90年代,英国疯牛病事件与比利时的二嗯英事件,均引起了世界对食品安全的恐慌。2004年我国安徽卓阳等地区婴幼儿因食用劣质奶粉而致死致伤事件,仅阜阳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营养不良综合征住院治疗的儿童就达171名,其中13名因营养不良并发症死亡。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直接用于食品的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以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违禁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的双汇火腿肠使用动物养殖禁用药品“瘦肉精”喂养“健美猪”事件,上海某公司使用禁用于蒸煮类糕点的柠檬黄色素加人白面馒头冒充玉米馒头的“染色馒头”事件,台湾“塑化剂”风波,人人喊打的“地沟油”,蒙牛乳业的黄曲霉毒素超标的“毒牛奶”事件,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重点(三)食品安全的社会防治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掌握还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食品安全被确认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食品安全战略规划会议,起草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这些充分反映了全球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地位。我国2009年颁布施行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引入风险评估,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全程监管,强调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确立了新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食品生产经营相关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统一制定、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为保证食品安全筑起了更为严密、更加可靠的制度屏障。三、职业压力与健康【板书“职业压力与健康”】(一)职业压力的概念掌握职业压力(occupationalstress),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多是指因职业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状态改变及损害的压力。职业压力源的类型可分为环境、组织、个人三个方面,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不确定性:组织因素包括任务要求、角色要求、人际关系要求、组织结构、组织领导作风、组织生命周期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特征、家庭问题、经济问题等。了解(二)职业压力与职工健康当人或组织感觉到适度的压力时,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已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压力变成了发展的动力。适度的职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感,有益于职工的健康。:职业压力过大或承受压力时间较长时,员工的心理、生理、行为与社会关系产生一系列的异常反应。例如,心理上:紧张、优郁、焦虑、苦恼、敏感、多疑、焦躁、倦怠等;生理上:头痛、失眠、暴饮暴食或厌食、消化不良、疲劳乏力、心血管病变乃至死等:
24 二、食品安全与健康【板书“食品安全与健康”】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 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消费 者死亡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危及消费者或后代的隐患。 (二)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 食品安全事件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 稳定。20 世纪 40~50 年代,日本因工业废弃物造成食品污染,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痛痛病”和“水误病”;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发生了大规模的食源性甲肝流行, 29.2 万人感染甲肝。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疯牛病事件与比利时的二噁英事件,均 引起了世界对食品安全的恐慌。2004 年我国安徽阜阳等地区婴幼儿因食用劣质奶粉 而致死致伤事件,仅阜阳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营养不良综合征住院治疗的儿童就达 171 名,其中 13 名因营养不良并发症死亡。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直接用于食品的 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以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违禁违规使 用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2008 年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 件,2011 年的双汇火腿肠使用动物养殖禁用药品“瘦肉精”喂养“健美猪”事件, 上海某公司使用禁用于蒸煮类糕点的柠檬黄色素加人白面馒头冒充玉米馒头的 “染色馒头”事件,台湾“塑化剂”风波,人人喊打的“地沟油”,蒙牛乳业的黄 曲霉毒素超标的“毒牛奶”事件,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公共利 益。 (三)食品安全的社会防治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 还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2000 年世界卫生组 织大会上,食品安全被确认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 召开食品安全战略规划会议,起草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这些充分反映了全球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地位。我国 2009 年颁布施行了新的《食品安 全法》,引入风险评估,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全程监管,强调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 全的第一责任人,确立了新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食品生产经营相关制度、食品安 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统一制定、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事 故处置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为保证食品安全筑起了更为严密、更加可靠的制度屏障。 三、职业压力与健康【板书“职业压力与健康”】 (一)职业压力的概念 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多是指因职业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状态改变及损害的压力。 职业压力源的类型可分为环境、组织、个人三个方面,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 济、社会、技术的不确定性;组织因素包括任务要求、角色要求、人际关系要求、 组织结构、组织领导作风、组织生命周期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特征、家庭问题、 经济问题等。 (二)职业压力与职工健康 当人或组织感觉到适度的压力时,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这 种压力变成了发展的动力。适度的职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 感,有益于职工的健康。 职业压力过大或承受压力时间较长时,员工的心理、生 理、行为与社会关系产生一系列的异常反应。例如,心理上:紧张、忧郁、焦虑、 苦恼、敏感、多疑、焦躁、倦怠等;生理上:头痛、失眠、暴饮暴食或厌食、消化 不良、疲劳乏力、心血管病变乃至淬死等; 掌握 了解 重点 掌握 掌握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