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上:用药物、过度兴奋、酗酒或过度抽烟,甚至出现强迫性行为等:工作上:工作绩效降低、工作不满、敌对、缺勤、离职等;社会关系上:人际关系紧张、情感衰竭等。(三)职业压力与职工健康了解当人或组织感觉到适度的压力时,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已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压力变成了发展的动力。适度的职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感,有益于职工的健康。职业压力过大或承受压力时间较长时,员工的心理、生理、行为与社会关系产生一系列的异常反应。例如,心理上:紧张、忧郁、焦虑、苦恼、敏感、多疑、焦躁、倦怠等;生理上:头痛、失眠、暴饮暴食或厌食、消化不良、疲劳乏力、心血管病变乃至萍死等:行为上:滥用药物、过度兴奋、酗酒或过度抽烟,基至出现强迫性行为等:工作上:工作绩效降低、工作不满、敌对、缺勤、离职等:社会关系上:人际关系紧张、情感衰竭等。(四)职业压力的应对方式掌握压力应对方式是指当个体遇到压力时动用各种资源消除、减轻或缓解压力的方式。多数研究均把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积极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消极应对方式,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研究表明,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对职业压力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积极的应对方式会提高个体心理适应能力,树立现实的期望和自标,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应对方式会加重身心疲急,意志消沉,不利于身心健康。四、体力活动与健康【板书“体力活动与健康”】(一)体力活动的概念体力活动是指通过人体肌肉骨骼活动而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体力活动掌握不同于体育锻炼,后者通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增进健康水平或增强体质而特意进行的活动。体育锻炼包含在体力活动之中。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每人每天的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分为四类:职业性体力活动、交通行程性体力活动、家务性体力活动和闲暇时间体力活动。(二)体力活动与健康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经被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所发现和证实。多种成年人慢性疾病,包括心脏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肥胖、骨质疏松以及某些癌症的发病都与缺乏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有关。大量前瞻性研究已经观察到足够的证据证实规律性体力活动对多种成年人慢性疾病如心脏病、2型糖尿病、脑卒中、了解高血压、骨质疏松、肥胖、直肠癌、乳腺癌、焦虑和抑郁等有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体力活动不足或静坐生活方式是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的前10项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推测,每年有200多万的死亡是由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随着对体力活动作为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认识逐渐深人,以及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的进展,体力活动促进(physicalactivitypromotion)日益具有公共卫生意义,成为慢性病社区防治领域的重要策略之一。各国纷纷出台人群公共卫生体力活动推荐量与指南,1978年美国运动医学会第一次发布以提高心血管功能水平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指南: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重度体力活动,每周进行不少于3天。随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强调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公共卫生体力活动推荐量。25
25 行为上:滥用药物、过度兴奋、酗酒或过度抽烟,甚至出现强迫性行为等;工 作上:工作绩效降低、工作不满、敌对、缺勤、离职等;社会关系上:人际关系紧 张、情感衰竭等。 (三)职业压力与职工健康 当人或组织感觉到适度的压力时,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这 种压力变成了发展的动力。适度的职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 感,有益于职工的健康。 职业压力过大或承受压力时间较长时,员工的心理、生 理、行为与社会关系产生一系列的异常反应。例如,心理上:紧张、忧郁、焦虑、 苦恼、敏感、多疑、焦躁、倦怠等;生理上:头痛、失眠、暴饮暴食或厌食、消化 不良、疲劳乏力、心血管病变乃至淬死等;行为上:滥用药物、过度兴奋、酗酒或 过度抽烟,甚至出现强迫性行为等;工作上:工作绩效降低、工作不满、敌对、缺 勤、离职等;社会关系上:人际关系紧张、情感衰竭等。 (四)职业压力的应对方式 压力应对方式是指当个体遇到压力时动用各种资源消除、减轻或缓解压力的 方式。多数研究均把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积极应对方式, 如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消极应对方式,包括忍耐、逃 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研究表明,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对职业压力的影响产生不 同的结果,积极的应对方式会提高个体心理适应能力,树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主 动寻求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应对方式会加重身心疲惫,意志消沉,不 利于身心健康。 四、体力活动与健康【板书“体力活动与健康”】 (一)体力活动的概念 体力活动是指通过人体肌肉骨骼活动而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体力活动 不同于体育锻炼,后者通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增进健康水平或增强体质而特 意进行的活动。体育锻炼包含在体力活动之中。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每人每 天的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分为四类:职业性体力活动、交通行程性体力活动、家务性 体力活动和闲暇时间体力活动。 (二)体力活动与健康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经被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所发现和证实。多种成年 人慢性疾病,包括心脏病、2 型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肥胖、骨质疏松以及某 些癌症的发病都与缺乏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有关。大量前瞻性研究已经观察到足够的 证据证实规律性体力活动对多种成年人慢性疾病如心脏病、2 型糖尿病、脑卒中、 高血压、骨质疏松、肥胖、直肠癌、乳腺癌、焦虑和抑郁等有保护作用。世界卫生 组织在《2002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体力活动不足或静坐生活方式是全世界引 起死亡和残疾的前 10 项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推测,每年有 200 多万的死亡是 由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 随着对体力活动作为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认识逐渐深人,以及大规 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的进展,体力活动促进(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日益具有公共卫生意义,成为慢性病社区防治领域的重要策略之一。 各国纷纷出台人群公共卫生体力活动推荐量与指南,1978 年美国运动医学会第一次 发布以提高心血管功能水平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指南:每天不少于 20 分钟的重度体 力活动,每周进行不少于 3 天。随后,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强调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公共卫生体力活动 推荐量。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第三节社会制度与健康板书“社会制度与健康”】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的行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制度对于人群的健康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发展也会对人群健康产生双面影响。一、社会制度的概念【板书“概念”】掌握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社会制度的含义有三层:一是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二是指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研究社会制度与健康的关系,主要是从宏观上分析社会制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此,侧重点在第一及第二层次。此外,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要分析现有的社会制度对医疗卫生工作及健康的作用,更要预测、认识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对人群健康将带来的深远影响。二、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板书“影响途径”】(一)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能否合理分配依赖于社会制掌握度。社会财富如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群健康。威尔金森(Wilkinson)对平均期望寿命与社会分配制度之间的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人口期望寿命并不是最高,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水平不高但是分配制度平等程度高、贫富差距小的国家平均期望寿命最高。我国尽管经济水平不高,但人群健康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居民收人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重视社会分配制度对健康的影响十分必要(二)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条件,社会政策导向是决定因素。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及人群健康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各阶层人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管理国家的原则,它是经济、法律、卫生等一切制度和政策实施、发展、巩固的保证。例如,卫生保健应该是面向大众的,卫生政策和方针必须坚持这个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三)社会制度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社会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导向和调适作用。社会制度通过规定行为模式,提倡或禁止某些行为,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制度的健康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如禁止吸毒、控制烟草、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都对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有深远的作用。第四节社会关系与健康【板书“社会关系与健康”】人生活在由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之中,包括家庭、邻里、朋友、工作团体等,这些基本社会群体共同构成社会网络。人在社会网络中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持的关系,不仅是影响健康的因素,而且是保证健康的基础。一、人际关系与健康【板书】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表现,进而对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掌握畅、精神振奋、身体健康,而且也是获得其他社会支持的基础;相反,人际关系紧张会引起心理状态的改变和情绪紧张,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反应,这种状态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健康受损和疾病的产生。F
26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健康【板书“社会制度与健康”】 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的行动。一定时期 内的社会制度对于人群的健康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发展也 会对人群健康产生双面影响。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板书“概念”】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 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社会制度的含义有三层:一是社会形态, 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二是指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法律制度等;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研 究社会制度与健康的关系,主要是从宏观上分析社会制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此, 侧重点在第一及第二层次。此外,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要分析现 有的社会制度对医疗卫生工作及健康的作用,更要预测、认识社会制度的发展、变 化对人群健康将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板书“影响途径”】 (一)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能否合理分配依赖于社会制 度。社会财富如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群健康。威尔金森 (Wilkinson)对平均期望寿命与社会分配制度之间的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最高的国家人口期望寿命并不是最高,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水平不高但是分 配制度平等程度高、贫富差距小的国家平均期望寿命最高。我国尽管经济水平不高, 但人群健康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居民收人的 差距呈扩大的趋势,重视社会分配制度对健康的影响十分必要。 (二)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 条件,社会政策导向是决定因素。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及人群健康影响最广泛、最 深远的是政治 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各阶层人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 管理国家的原则,它是经济、法律、卫生等一切制度和政策实施、发展、巩固的保 证。例如,卫生保健应该是面向大众的,卫生政策和方针必须坚持这个基本原则, 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三)社会制度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社会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它对人们 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导向和调适作用。社会制度通过规定行为模式,提倡或禁止某些 行为,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制度的健康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如禁止吸 毒、控制烟草、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都对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有深远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健康【板书“社会关系与健康”】 人生活在由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之中,包括家庭、邻里、朋友、 工作团体等,这些基本社会群体共同构成社会网络。人在社会网络中相互协调与相 互支持的关系,不仅是影响健康的因素,而且是保证健康的基础。 一、人际关系与健康【板书】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 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 的情绪表现,进而对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 畅、精神振奋、身体健康,而且也是获得其他社会支持的基础;相反,人际关系紧 张会引起心理状态的改变和情绪紧张,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 系统的正常生理反应,这种状态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健康受损和疾病的产生。 掌握 掌握 掌握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的帮助。定的社会支持将减少个体的负面情绪,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而且社会支持可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减轻压力的危害性。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专有的量表来评定社会支持。二、家庭关系与健康【板书】掌握家庭作为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第一个社会基本单位,它的功能是不能被任何机构所代替的。家庭状况对人的健康影响至关重要。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都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米尔克斯坦(S111i1kstein)设计了APGAR家庭功能问卷,从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及亲密度等五个方面提出问题,采用封闭式问答方式来评价家庭功能。研究表明,许多疾病是渐进性的,是在不良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充满矛盾的家庭生活中逐渐滋生起来的。有证据表明,一个缺乏亲情关怀的孩子,其身体、智力、情感的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成年人也需要感情和他人陪伴,家庭可以为成年人提供情感支持。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一旦家庭出现问题、家庭功能失调将会损害家庭成员的健康。现代社会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家庭仍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年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赠养功能,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否满足老人的需要。三、退休、失业与健康【板书】退休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界标,退休意味着地位和权力的丧失、声望降低和了解受忽视的开始,很多人难以适应生活中这种重大的角色变换。经济需要、社会支持、精神生活等都影响着退休者的身心健康。研究显示,退休者中重新工作者比退休后不工作者更为愉快和获得满足。特别是高阶层职业的人,职业不仅仅是意味着工作、谋生,更重要的是生活的乐趣,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失业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在我国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繁荣或萧条以及政府的政策有关。失业可以作为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指标,失业率上升意味着更多人的物质条件恶化。同时,失业也是一种生活压力事件,它不仅切断了生活经济来源,而且剥夺了人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失业对健康可以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造成很大的心理应激。第五节社会发展与健康【板书“社会发展与健康”】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应该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一、科技进步与健康【板书“科技进步与健康”】(一)正向作用【板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发展有了了解很大的改善,应用、推广最新的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和材料,使患者直接受益。27
27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的帮助。 一定的社会支持将减少个体的负面情绪,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 而且社会支持可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减轻压力的危害性。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 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 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或 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 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专有的量表来评定社会支持。 二、家庭关系与健康【板书】 家庭作为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第一个社会基本单位,它的功能是不能被任 何机构所代替的。家庭状况对人的健康影响至关重要。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家庭 关系的和谐与否、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都对家庭中每个成员 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1978 年米尔克斯坦(Slllilkstein)设计了 APGAR 家庭功能问卷,从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及亲密度等五个方面提出问题, 采用封闭式问答方式来评价家庭功能。研究表明,许多疾病是渐进性的,是在不良 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充满矛盾的家庭生活中逐渐滋生起来的。有证据表明,一个缺乏 亲情关怀的孩子,其身体、智力、情感的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成 年人也需要感情和他人陪伴,家庭可以为成年人提供情感支持。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一旦家庭出现问题、家庭功能失调将会损害 家庭成员的健康。现代社会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家庭仍是老年人生 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年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赡养功能,即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能否满足老人的需要。 三、退休、失业与健康【板书】 退休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界标,退休意味着地位和权力的丧失、声望降低和 受忽视的开始,很多人难以适应生活中这种重大的角色变换。经济需要、社会支持、 精神生活等都影响着退休者的身心健康。研究显示,退休者中重新工作者比退休后 不工作者更为愉快和获得满足。特别是高阶层职业的人,职业不仅仅是意味着工作、 谋生,更重要的是生活的乐趣,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失业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在我国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 的社会问题。社会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繁荣或萧条以及政府的政策有关。失业可以 作为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指标,失业率上升意味着更多人的物质条件恶化。同时, 失业也是一种生活压力事件,它不仅切断了生活经济来源,而且剥夺了人的社会角 色和功能。失业对健康可以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造成很大的心理应激。 第五节 社会发展与健康【板书“社会发展与健康”】 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在 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应该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 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一、科技进步与健康【板书“科技进步与健康”】 (一)正向作用【板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发展有了 很大的改善,应用、推广最新的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和材料,使患者直接受益。 掌握 了解 了解
1.诊疗技术2.信息高速路(二)负向作用【板书)1.高科技在诊疗中的应用,物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医患双方对技术和机了解器的依从性。这就很容易把过去人和人之间亲密的交流、倾诉和倾听结束在机器面前,医生与病人直接为获取诊断信息的交流大大减少,医生和病人也由“相识者”变成“陌生人”,导致出现高技术、低感情的现象。2.高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收费标准,也提升了病人对疾病治愈的期望值。然而,在整个医学发展中,对于绝大多数复杂性疾病(如肿瘤),治疗的方法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没有诊断技术发展快。因此,对于大多数慢性复杂疾病,诊断中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高收费,但最终并不能解决病人疾病治愈的问题。这是医学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遗撼的是,对这种诊断和治疗发展的不同步,医院和医生以及医学科普界都没有对病人进行过很好的解释。3.高新技术的应用,容易造成或被认为是过度诊疗。有了高新技术能力和多种选择,人们必然会有使用这些手段的倾向。这样做有时可以给病人带来实际的益处,有时则不然,尤其当权衡病人的经济条件时。这是在研究今天的医患关系时必须正视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此外,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对自然方面的于预使得生活环境失调,生成新的有害因素,威胁人类健康。二、城市化与健康【板书“城市化与健康”】(一)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了解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每10人中将有6人居住在城市。(二)城市化与健康【板书】1.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方面又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城市空气污染每年造成全世界大约120万人死亡,了解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城市空气污染大多是机动车辆造成的,而工业污染、火力发电以及欠发达国家家用燃料也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2,精神障碍性疾病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人口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受到的各种心理应激急剧增加,带来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使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前,精神障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按照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评价各类疾病总体负担,精神障碍已占我国各种疾病总负担的18%,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排名第一。3.现代病出现城市生产和工作的高效率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整日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乏力、胸闷、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激动等“紧张病”。生活质量的提高、家用电器的普及、交通工具的发达、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人群中已经出现诸如电视综合征、空调综合征等所谓的“现代病”。28
28 1.诊疗技术 2. 信息高速路 (二)负向作用【板书】 1.高科技在诊疗中的应用,物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医患双方对技术和机 器的依从性。这就很容易把过去人和人之间亲密的交流、倾诉和倾听结束在机器面 前,医生与病人直接为获取诊断信息的交流大大减少,医生和病人也由“相识者” 变成“陌生人”,导致出现高技术、低感情的现象。 2.高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收费标准,也提升了病人对疾病治愈的期望值。然而,在 整个医学发展中,对于绝大多数复杂性疾病(如肿瘤),治疗的方法尽管有了很大 进步,但没有诊断技术发展快。因此,对于大多数慢性复杂疾病,诊断中新技术的 应用带来了高收费,但最终并不能解决病人疾病治愈的问题。这是医学面临的一个 非常现实的问题。遗憾的是,对这种诊断和治疗发展的不同步,医院和医生以及医 学科普界都没有对病人进行过很好的解释。 3.高新技术的应用,容易造成或被认为是过度诊疗。有了高新技术能力和多种选 择,人们必然会有使用这些手段的倾向。这样做有时可以给病人带来实际的益处, 有时则不然,尤其当权衡病人的经济条件时。这是在研究今天的医患关系时必须正 视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此外,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对自然方面的干 预使得生活环境失调,生成新的有害因素,威胁人类健康。 二、城市化与健康【板书“城市化与健康”】 (一)城市化的概念【板书】 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 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 居住在城市。到 2030 年,每 10 人中将有 6 人居住在城市。 (二)城市化与健康【板书】 1.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 一方面又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城市空气污染每年造成全世界大约 120 万人死亡, 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城市空气污染大多是机动车辆造成的,而 工业污染、火力发电以及欠发达国家家用燃料也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2.精神障碍性疾病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人口及家庭结构的变 化,人们受到的各种心理应激急剧增加,带来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使精神疾病的 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前,精神障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 突出的社会问题。按照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评价各类疾病总体负 担,精神障碍已占我国各种疾病总负担的 18%,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 恶性肿瘤,排名第一。 3.现代病出现城市生产和工作的高效率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整日处于 高度精神紧张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乏力、胸闷、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 退、易激动等“紧张病”。生活质量的提高、家用电器的普及、交通工具的发达、 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人群中已经出现诸如电视综合征、空调综合征等所谓的“现 代病”。 了解 了解 了解
4.交通危害在全球范围内,道路交通伤害是第九大死因,其中大部分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发生在低收人和中等收人国家。此外,由于过度拥挤,交通繁忙,大量使用机动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空气质量恶劣,以及缺乏安全的公共场所和娱乐体育设施等,在城市中难以开展身体锻炼。2010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选定当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城市化与健康”,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意识到城市化对全球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吸引全世界关注城市化和健康主题,促进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将卫生工作置于城市政策的核心。第六节社会综合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是描述和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系统,是比较和评价社会进步与否及其程度大小的重要尺度。近年来,综合发展指标以其系统性、全面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衡量各国社会综合发展状况的工具。一、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板书】掌握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SSPS)是以社会、经济、生态为基点,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主要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情况的描述和分析,评价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其指标顺序为:①人口;②学习和教育服务;③有益的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④收人、分配、消费和积累:③健康保健服务;③住房及其环境:家庭形成、家庭和住户:时间利用、闲暇和文化;③社会保险和福利服务:社会流动和阶层,以及公共秩序和安全。二、生活质量指数【板书“生活质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掌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大于80为高素质人口,PQIJ小于60为低素质人口。无法显示链接的图像。该文件可能已被移动、重命名或删除。请验证该链接是否指向正确的文件和位置。三、人类发展指数【板书“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并依此区分已开发(高度开掌握发)、开发中(中度开发)、低度开发国家,也用来衡量经济政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统计数字根据平均期望寿命、教育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作为指标。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人类发展指数另外加人两个与生活品质有关的指标一健康和教育。人类发展指数在这三个指标的基础计算:平均期望寿命用出生时期望寿命来衡量,教育程度用成人识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人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无法显示链接的图像。该文件可能已被移动、重命名或删除。请验证该链接是否指向正确的文件和位置29
29 4.交通危害在全球范围内,道路交通伤害是第九大死因,其中大部分道路交通死 亡事故发生在低收人和中等收人国家。此外,由于过度拥挤,交通繁忙,大量使用 机动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空气质量恶劣,以及缺乏安全的公共场所和娱乐/体育 设施等,在城市中难以开展身体锻炼。2010 年 4 月 7 日,世界卫生组织选定当年世 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城市化与健康”,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意识到城市化对全球公 共卫生和个人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吸引全世界关注城市化和健康主题,促 进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将卫生工作置于城市政策的核 心。 第六节 社会综合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是描述和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系统,是比较和评价社会 进步与否及其程度大小的重要尺度。近年来,综合发展指标以其系统性、全面性越 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衡量各国社会综合发展状况的工具。 一、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板书】 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SSPS)是以社会、经济、生态为基点,以人的生 命周期为主线,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主要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 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情况的描述和分析,评价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其指 标顺序为:①人口;②学习和教育服务;③有益的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④收人、分配、消费和积累;⑤健康保健服务;⑥住房及其环境;⑦家庭形成、家 庭和住户;⑧时间利用、闲暇和文化;⑨社会保险和福利服务;⑩社会流动和阶层, 以及公共秩序和安全。 二、生活质量指数 【板书“生活质量指数”】 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 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 大于 80 为高素质 人口,PQIJ 小于 60 为低素质人口。 三、人类发展指数【板书“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 1990 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并依此区分已开发(高度开 发)、开发中(中度开发)、低度开发国家,也用来衡量经济政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统计数字根据平均期望寿命、教育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作为指标。由于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人类发展指数另外加人两个 与生活品质有关的指标―健康和教育。人类发展指数在这三个指标的基础计算:平 均期望寿命用出生时期望寿命来衡量,教育程度用成人识率(2/3 权重)及小学、 中学、大学综合人学率(1/3 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掌握 掌握 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