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试图考察中国·个北方农村的礼物交换过程和网 20■ 络培育。由于礼物交换活动遍及社会生活,故本项研究将不仅 仅局限于诸如婚礼、丧葬与祭祖之类的特殊仪式。相反,对礼物 交换的系统研究必须包括日常生活中有关礼物馈赠的所有类型 的社会活动,诸如亲戚间的互访、邻里间食物与劳动的交换以及 朋友间的礼物赠送。因此我把中国的礼物交换视为-一种总体性 的社会制度,对与礼物交换有关的习俗进行了经验性考察,并以 此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和概念。 与以往的研究强调馈赠行为的动机和策略有所不同,我的 分析关注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与运作逻辑。萨林斯观察到“实 物交易通常是某种连续性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短暂的片段”( 1972:185-86);这对于礼物交换而言同样是正确的。在我的研 究中,我试图超越以往的研究,并考察在关系紧密的社区中,人 们之间持续的交换过程里表露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视角对 于研究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原则并未高度制度化的中国农村社会 特别有用。此外,在中国农村中社会关系是情境定义的,而且, 以“己”为中心的社会群体或者如杰里宓·鲍里斯维恩(Jeremy Boissevain1968:542)所说的“非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通过考察静态的制度化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来研究中 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是不可能的。我相信,考察个人与群体之间 社会互动的动态过程更为有效。 第2章追湖了黑龙江省下岬村的历史背景;在该村我完成 了这项研究的田野工作。第3章描述社区的礼物交换体系。应 用地方的礼物范晦,我辨识了21种送札行为,并对村民们所交 换的表达性礼物和工具性礼物作出了初步的分类。 第4和第5章致力于研究关系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 研究无止境的礼物交换过程,以及迫使村民加人这一过程的道 礼物的流动
德制约,我探讨了礼物馈赠和人际网络建设之间的连锁关系。 然后我考察了在社会和经济困难时期村民们对人际网络的依赖 ■21 性,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村庄生活中礼物交换的重要性。对这些 关系网结构特征的分析揭示出,下岬村民建立的人际网络远比 现今汉学人类学所能解释的程度要复杂得多。 对馈赠的文化含义和(人际)网络培养的讨论在第6章;这 一讨论集中于人情这个概念。馈赠的地方规则为理解村民们为 人处世经验的复杂性、灵活性和情境性提供了一种绝好的方式。 同时我分析了人际关系的道德和感情方面,将人情理解为一个 基于农村生活常识之上的伦理系统。 第7章关注的是在等级化的社会关系中礼物的非对称流 动。下钾村的资料显示出与以往概括截然相反的情形。以往的 研究认定单向送礼通常创造出送礼方的权力和声望。而在下岬 村,收礼而非送礼是声望的象征;在某些情形下,礼物甚至仅仅 沿着社会地位等级序列向上流动,而受礼者在地位上总是优越 于送礼者。进·步的分析揭示出,许多社会一文化机制支撑着 这种单向馈赠并再生产着现行社会等级秩序。 第8章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礼物交换模式的冲击,并特别关 注最为普遍的礼物类型:彩礼和嫁妆。对过去40年来这两项地 方习俗的历时性考察表明,作为对更大范围内的杜会变迁的回 应,彩礼习俗已经从一种馈赠形式演化为一种财富分配的手段。 我以讨论主导这项研究的三个主题来总结本书:(1)中国礼 物交换系统的特征及其对人类学中有关礼物之持续探讨的意 义;(2)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关系网络(关系)和人际行为之道德规 则(人情)的复杂性:(3)札物经济和更大范围内社会变迁之间的 关系。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礼物馈赠见于世界各地。然而,它所采 1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取的形式则依据文化母体的不同而不同。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 22■它对中国文化在礼物世界中位置的勾勒和诠释。 注释: [1】不巧的是,直到本书完稿时,我才有机会读到杨美惠194年著作的最后 两章。因此,我在这里的总结绝不是对全书内容的公允评价。 礼物的流动
■23 2下岬村: 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本项研究的田野工作是在我所熟知的黑龙江省下岬村进行 的。我曾经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在下岬村生话了7年(1971- 1978),并且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和几个村民朋友保持着通信联 系。1989年的春天,我在下岬村作了一次短期调查,从而得以 了解改革后社会变迁的状况。191年我返回去进行了为期6 个月的田野工作,调查的主题是礼物交换。然后在1993年我再 访问该村,作了一个跟踪调查。 下岬村位于黑龙江省双城县的南边,在省会哈尔滨以南50 公里、县城东南24公里处。该村是一个农业社区,主要出产玉 米和大豆。村庄北面农田环绕,南面布满了沼泽地,毗邻的村子 都不超过3公里远。在下解村以南5公里,拉林河水隔开了黑 龙江和吉林省。下岬村与沿河散布的其他村子一样,大部分的 土地经常性地遵受洪水的威胁。 依据1990年的户口统计,下岬村共有365户、1564人。如 地图1所示,下岬村的房屋建得非常齐整,由7排房屋组成;其 中有6条东西向的街道,另有2条是南北向的。作为一个行政 村,下岬在官方统计上还包括邻近一个有97户416人的杜区。 我的研究限定在下岬的中心社区,而不包括邻近的这个村子。 由于本项研究主要关注礼物交换和社会网络这一特定主 题,因而在这个简短的章节中不可能介绍到下岬村社会生话的 2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241 比例1:200 的 地图1下岬村街区图 每个方面。我将简要回顾该村在解放前夕和集体化时期的历 史,以图勾勒该社区的社会边界。然后我将描述地方的社会分 层与亲属组织体系,这与无尽的社会交换过程及人际关系模式 有着直接的关联。 下岬村的源起 和山海关以南大部分地区的其他村庄相比,下岬村是-一个 相对年轻的社区,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不过,这对于双城县 的村庄来说却很平常。因为直到19世纪早期,清政府才在该地 礼物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