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莫斯对礼物的 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究明人是如何与物以及如何通过物而与 5 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正如约翰·利耶普(John Liep)所指出的, 马克思和莫斯都关注着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世界发展相关联的 人与其劳动产品间的异化(1990:165)。不过,与马克思将关注 点放在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换体系并揭示出剩余价值的秘密不 同,莫斯关注“原始”社会中的礼物交换并从土著的信仰体系中 寻找答案。莫斯将“原始的”、个性化的礼物经济与现代的、非人 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后,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的演进图式: 人类最初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呈赠"(total prestations),在这一交 换中,群体之间转让的物品只是某个更大范围的非经济转让的 ·部分。第二阶段是那些代表群体的有德之人间的礼物交换。 最终,则走向了现代社会中独立个体之间的商品交换(见Mauss 1%7:68-69)。 莫斯详尽阐发的这两个论题,即礼物之灵及礼物与商品间 的对立,仍然是当代人类学家的主要兴趣所在。事实上,人类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身便是从一系列关于不同社会中 “礼物”特性的争论中凸现出来的。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对我们 的学科雨言,幸运的是这些争论尚无减弱的迹象。 回礼的动机:互惠规则 在莫斯之前,布罗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 owski)已经出版了他关于美拉尼西亚社会交换的民族志报告, 详细描述了从“纯粹的礼物”到“真正的交易”的地方交换体系 (1984[1922])。为反对莫斯的礼物之灵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后 来的·本书(1926)中收回了他的纯礼物概念并明确提出互惠 (reciprocity)原则来解释地方的经济交易体系。他认为,经济义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务的约束力在于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诉诸制裁来中断交换联系。 6■ 个人给予是州为他期待报偿,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秋伴可 能中止给予的危险。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被置入互惠性服务的 均衡链中”(1926:46)。这样他得出结论,互惠或者“馈赠一接受 原则"(the principle ofgve-and-take)是美拉尼西亚社会秩序的基 础(1926:第3、4、8、9章)。 受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启发,雷蒙德·弗斯(Raymond Firth) 认为互惠(当地叫)观念是新西兰毛利人行动的根本内驱 力。毛利入极为重视“补偿”或“均等报偿”(1959:412f.)。就人 类学的礼物理论而言,弗斯对莫斯就毛利入之“豪”的论述提出 了最为详尽而有力的批评。弗斯认为,莫斯赋予“豪”某些毛利 人并不认可的积极特性而误释了它;他还混淆了礼物之“豪”与 送礼者之“豪”:最后,他还忽视了既定交换中的第三方当事人, 而这对于理解毛利入的“豪”原初的涵义是至关重要的(见下t山 1959:419-20:和MacCormack1982:287)。 莫斯对礼物之灵的诠释在遭受马林诺夫斯基的理性互惠模 式和弗斯的有力批评的挑战之后,又成为60年代的克劳德·列 维一斯特劳斯(Claude Ievi-Strauss)和70年代的马歇尔·萨林斯 (Marshall Sahlins)更为激烈的批评对象。尽管列维一斯特劳斯 的结构主义视角最初的灵感部分应归于莫斯的“整体性呈赠”概 念,但他不接受莫斯对礼物之灵的诠释。据乔纳森·帕里 (Jonathan Parry)所言,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有关‘豪'的讨论是 人类学家被土著人迷惑的一个令人遗憾的例子;土著人对于其 文化的特殊性解释根本不能说明一个般性结构原则”(Pay 1986:456;另见Weiner1992:46)。列维一斯特劳斯将社会生活 视作一个在群体及个人之间的交换体系,他在严格的妇女交换 与一般化的妇女交换间的区分基础上,发展出一套表亲婚姻理 礼物的流动
论(1969:61-8)。换句话说,互惠原则仍然支配着列维一斯特 ■7 劳斯的交换理论,即使它已经被重新诠释为普遍精神结构的投 射。 萨林斯(1972)批评莫斯关于“豪”之精神意义的先入之见 及与之相应的对其经济意义的忽视。萨林斯认为,“从aoga的 交换中剥离出来的‘豪'的意义与交换本身一样世俗。如果二次 礼物是初次礼物的‘豪'的话,那么某一物品之‘豪'就是它的产 出,就像森林之‘豪'是它的生产能力一样”(1972:160)。这样萨 林斯使礼物之灵非神秘化,并且强化了互惠原则的可计算性。 他确定了决定馈赠与交换之~一般属性的三个重要变量:亲属关 系的近远、合群度及慷概度。论证了互惠的普遍性后,萨林斯还 提出交换现象的三种类型: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和否定性互惠 (1972:191-210)。由于萨林斯对互惠机制的细致梳理,礼物才 得以继续处于人类学讨论的中心。 今天,许多的民族志报告广泛讨论了礼物馈赠和互惠。事 实上,互惑概念已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于对社会模式的概括,以至 于它已经变成老生常谈。正如杰弗瑞·麦克考尔马克(Geoffrey MacCormack)所警告的,“将所有交换形式描述为互惠性的,容易 模糊它]之间的显著差异”(1976:101)。 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是人类学礼物研究的心脏地带。 许多曾在新几内亚岛做过田野调查的入类学家都对礼物馈赠以 及其他社会交换方式的意义发表过看法。在一项关于仪式性族 际交换的研究当中,萨里斯堡(R.F.Salisbury)把仪式上贵重物 品的均衡交换说成是“互惠的意识形态”的一个例子。安德鲁· 斯特拉森(Andrew Strathem)更为关注在等级情境中送礼者较之 受礼者的优越性,并指出“这种优越性是导致对受礼者的政治控 制还是仅仅意味着送礼者声塑的一种收益,则会因不同的社会 1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体系而不同”(1971:10)。布利泽(K.Burridge)在互惠义务支配 8■ 的兄弟姐妹关系和并不涉及直接互惠性回报的父母子女关系之 间作了区分;礼物则是父辈对孩子不求回报的馈赠(1969:x应)。 非洲研究方面,博安南(P.Bohannan I955)通过分析蒂夫人 (系尼日利亚南部贝努埃河两岸居民一译者注)中三个不同的 交换领域而帮助确立了现代经济人类学的领域一第一个领域 (按道义上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主要由与市场有关的食物构 成;第二个领域由威望性物品构成,诸如牛或者金属条:最后 个领域限于通过婚姻实现的妇女交换。福蒂斯(M.Fortes1949) 强调在特伦西(Tallensi)社会中,礼物交换与互惠在维持潜在冲 突因素之间的社会平衡方面的政治功能。他强调特伦西的稳定 是通过一个氏族中不同分支(sections)之间相互提供服务而实现 的。从长期来看,每个分支都收到与它送出的东西大致对等的 物品(1949:135)。据福蒂斯所述,正式的礼物交换主要在姻亲 之间进行(1949:120)。礼物交换的重要性也被许多非洲专家所 强调,互惠则被视作是区分亲属与非亲属的方式(参见Krige and Krige1943;及Gulliver1969)。 自从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向学界介绍了在北美西北 海岸土人中发现的夸富宴以来(Boas1897),作为一种特殊的礼 物交换类型,它一直是被热烈讨论的话题。在20世纪早期,夸 扣特尔人将夸富宴发展到最为复杂精致的形式(见Codere 1950)。夸富宴上表现出的过分慷慨和刻意浪费意在显示酋长 们的个人财富;竞争采用一种争夺给予而非收受优势的象征斗 争形式。莫斯认为夸富宴是他所谓“整体性呈赠”的一个典型例 子,礼物交换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 法律的(1egl)方方面面(见Maus91967:36-37)。 转向亚洲社会,我们发现大多数关于印度种姓体系的研究 礼物的流动
都涉及到通过食品、服务及婚烟交换而实现的种姓内部的馈赠 (prestations)和种姓之间的交易(可参见Appadurai and Brecken- ridg1976;Dumont1980;Marriott1976;S.Vatuk1975)。对日本的 礼物交换的研究也早已开展(如Bef1966-67:Johnson1974;和 Smith I974)。哈路弥·贝夫(Harumi Befu)认为,在近代日本,礼 物馈赠的特征在于它巩固以前建立的社会关系的功能;随着日 本社会迅速的现代化,送礼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和工具 化了(1966-67:173-75)。相反,科林·约翰逊(Colleen Johnson)》 认为在檀香山的日裔美国人中,均衡的礼物交换有助于缩小社 会流动造成的日益分化,而且“礼物受授的义务巩固了人际关 系,否则这些关系就可能由于同化入更大的社会中而消逝” (1974:306)。 有趣的是,从那些相对“简单的”社会中概括出的礼物交换 规则,诸如回报义务和送礼者的优越性,并不总是适合那些更为 复杂、分化了的、存在发达劳动分工和显著商业成分的社会的现 实。自马林诺夫斯基以降就支配着礼物研究的互惠原则之普遍 性,受到来自亚洲的民族志证据的质疑。例如,T.K.莱博若 (Takie Sugiyamn Lebra1969)通过考察日本人对“恩”(on)礼的回 报而质疑了互换关系中的“完全回报”。她证明,在日本社会的 等级情境下,处于下级位置的赠送者根本不能完全回报从上级 那里收到的礼物。莱博若(1975)进而认为,互惠的交换方面由 两种类型构成,一种趋于对称而另一种趋于不对称。她提出了 种更具包容性的互惠模式,将多方关系都包括在内。 在南亚研究中,一些入类学家已经探讨了印度人不求物质 回报的给予观念。V.P.瓦图克(Ved Prakash Vatuk)和希尔娃· 瓦图克(Sylvia Vatuk)观察了种姓等级情境中不对称的送礼关 系:“等级地位低的人们一特别是和赠礼者相比如果他们在经 1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