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同步练习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几(j1) 疾首蹙安页(e) 羽旄(mo) B.沼(zhao)上灵囿(you) 麀(you)鹿 C.於(wu)牣朝僯(wi) 琅邪(ya) D.省( sheng)耕琄琄(jun 作慝(te) 【答案】C(A几:近,B.囿:you,D省:xing) 2.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好乐甚(很,非常) 疾(疾病)首蹙安页 顾(环视)鸿雁 B.底民攻(攻打)之 与民偕(一块儿)乐 春省(视察)耕 C.述职(职责) 夏谚(谚语) 吾王不豫(犹豫) D.为诸侯度(法度,标准) 忘反(同“返” 乐酒无厌(同“餍”,满足) 【答案】D(A疾:痛,B攻:制造,D豫:出游,特指帝王秋日出巡) 3.下列句子中的“见”,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庄暴见孟子 B.暴见于王 C.孟子见梁惠王 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见羽旄之美F.就之不见所畏焉 【答案】EF(EF都当“看见”讲,A拜见,B召见,C进见,D接见)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同步练习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几(jǐ) 疾首蹙安页 (è) 羽旄(máo) B.沼(zhǎo)上 灵囿(yǒu) 麀(yōu)鹿 C.於(wū)牣 朝儛(wǔ) 琅邪(yá) D.省(shěnɡ)耕 睊睊(juàn) 作慝(tè) 【答案】 C(A 几:jī,B.囿:yòu,D 省:xǐnɡ) 2.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乐甚(很,非常) 疾(疾病)首蹙安页 顾(环视)鸿雁 B.庶民攻(攻打)之 与民偕(一块儿)乐 春省(视察)耕 C.述职(职责) 夏谚(谚语) 吾王不豫(犹豫) D.为诸侯度(法度,标准) 忘反(同“返”) 乐酒无厌(同“餍”,满足) 【答案】 D(A 疾:痛,B 攻:制造,D 豫:出游,特指帝王秋日出巡) 3.下列句子中的“见”,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庄暴见孟子 B.暴见于王 C.孟子见梁惠王 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E.见羽旄之美 F.就之不见所畏焉 【答案】 EF(EF 都当“看见”讲,A 拜见,B 召见,C 进见,D 接见)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C.不若与人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可得闻与 闻寡人之耳者 【答案】D(A极:名词,相当于“极点,这里指坏的极点”/程度副度,相当 于“尽情享受”B疾:病痛/厌恶C与:介词,相当于“跟”/动词,可译为“结 交”D闻:使…听到)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见牛未见羊也 【答案】D(A前“王”为名词“大王”,后“王”作动词“称王”B项前“老” 为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老人”,后“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C项前“乐 为“欣赏音乐”,后“乐”为“快乐”D均为“看见”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答案】B(例句与B都当“只,仅仅”讲) 7.下列句子中的“乐”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独乐乐,与人乐乐 B.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C.不若与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可得闻与 闻寡人之耳者 【答案】 D(A 极:名词,相当于“极点,这里指坏的极点”/程度副度,相当 于“尽情享受”B 疾:病痛/厌恶 C 与:介词,相当于“跟”/动词,可译为“结 交”D 闻:使……听到)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见牛未见羊也 【答案】 D(A 前“王”为名词“大王”,后“王”作动词“称王”B 项前“老” 为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老人”,后“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C 项前“乐” 为“欣赏音乐”,后“乐”为“快乐”D 均为“看见”)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答案】 B(例句与 B 都当“只,仅仅”讲) 7.下列句子中的“乐”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独乐乐,与人乐乐 B.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答案】CD(CD都是“欢乐”的意思,A欣赏音乐,B音乐,E以……为乐) 8.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述职者,述所职也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B.巡狩者,巡所守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案】C(例句和C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安页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 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 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底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9.下列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也不同 B.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也相同 C.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不同 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相同 【答案】A(两个“则”字不同,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可翻译为“那么,就 后一个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两个“今”字也不同,前一个表示假设关 系,可翻译为“如果”;后一个可翻译为“今天、现在” 10.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答案】 CD(CD 都是“欢乐”的意思,A 欣赏音乐,B 音乐,E 以……为乐) 8.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述职者,述所职也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B.巡狩者,巡所守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案】 C(例句和 C 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安页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 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 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9.下列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也不同 B.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也相同 C.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不同 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相同 【答案】 A(两个“则”字不同,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可翻译为“那么,就”; 后一个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两个“今”字也不同,前一个表示假设关 系,可翻译为“如果”;后一个可翻译为“今天、现在”) 10.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日,见于王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③不若与众④今王田猎于此⑤何以 能鼓乐也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答案】D(①为被动句;②④为状语后置句;③是省略句;⑤⑥是宾语前置)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答案】C(A项,“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个结婚后,女子 是男子的妻子B项,“其实”,古义为他实际上,今义为实在、确实D项“殷勤”, 古义指关切、问候,今义为热情而周到)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 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 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 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 底继承下来 【答案】D(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他的局限性, 其“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①他日,见于王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不若与众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何以 能鼓乐也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答案】 D(①为被动句;②④为状语后置句;③是省略句;⑤⑥是宾语前置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答案】 C(A 项,“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个结婚后,女子 是男子的妻子 B 项,“其实”,古义为他实际上,今义为实在、确实 D 项“殷勤”, 古义指关切、问候,今义为热情而周到)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 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 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 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 底继承下来 【答案】 D(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他的局限性, 其“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 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 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 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干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 耻之,义不食周惡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 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 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 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天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 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 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与:帮助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徂:通“殂”,死 糟糠不厌,而卒早天厌:厌恶 【答案】D(“糟糠不厌”中的“厌”是通假字,应为“餍”,意思是吃饱,吃 足)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 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 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 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 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 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 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 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 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 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 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与:帮助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徂:通“殂”,死 D.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厌:厌恶 【答案】 D(“糟糠不厌”中的“厌”是通假字,应为“餍”,意思是吃饱,吃 足)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