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工卷 四、(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2分) (2)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2分) (3)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4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6分)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度临洮”的“冲”字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14、根据课本内容填空。(5分) (1)南唐著名诗人 在《虞美人》中用形象的比喻 。”抒发了自己心中悠长深重的愁怨 (2)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 行路难》) (3)叶上初阳干宿雨 (《苏幕遮》) (4)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5)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五、(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8题 从柏杨的悖论谈起 郭松民
第Ⅱ卷 四、(19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2分) (2)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2分) (3)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4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6 分)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度临洮”的“冲”字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2)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答: 14、根据课本内容填空。(5 分) ( 1 ) 南 唐 著 名 诗 人 在 《 虞 美 人 》 中 用 形 象 的 比 喻 “ ? 。”抒发了自己心中悠长深重的愁怨。 (2) ,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 (《拟 行路难》) (3)叶上初阳干宿雨, , 。(《苏幕遮》) (4)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5)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五、(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18 题。 从柏杨的悖论谈起 郭松民
无疑,柏杨先生是一位深刻犀利的思想者,他对国民劣根性的痛诋,确实让国人惊岀 了一身冷汗,并引发一些有益的反思。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柏杨先生的思维就没有 短板或悖论 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想和柏杨先生抬杠,而只是想指岀这样一点:柏杨先生对中国历 史文化的全盘否定,并不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只是一种极端情绪化的结论,中国人 固然有丑陋之处,但其他国家的国民也绝非“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东 邻之子"。像柏杨先生那样妄自菲薄,公开宣布“我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是没有任何 道理的 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许仅仅是: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柏杨现象”?为什么一个作家、学 者全盘否定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反而会为自己赢来众多的追随者,甚至被人捧上神坛? 一个民族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妄自菲薄,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妄自尊大,总是在和其他 民族比较的过程中才会产生这种情绪,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必须从中国和世界,主 要是和西方的关系及其演变中来看 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在并非情愿且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经历了 一个从“亚洲之中国”向“世界之中国”演变的过程。简单点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 争开始,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胁迫下,从绵延两干多年的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国家, 忽然变成了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在这样一个世界体系中,中国像一 个刚从乡下进入大城市的陌生人,举目无亲。这个体系中所通行的一切规则,都是西方制 定的,判断是非善恶主流价值观,也完全来自于西方。在中国五干年的历史记忆中,找不 到应对这种变化的经验,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无疑,柏杨先生是一位深刻犀利的思想者,他对国民劣根性的痛诋,确实让国人惊出 了一身冷汗,并引发一些有益的反思。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柏杨先生的思维就没有 短板或悖论。 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想和柏杨先生抬杠,而只是想指出这样一点:柏杨先生对中国历 史文化的全盘否定,并不是一种理性思 考的结果,而只是一种极端情绪化的结论,中国人 固然有丑陋之处,但其他国家的国民也绝非“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东 邻之子”。像柏杨先生那样妄自菲薄,公开宣布“我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是没有任何 道理的。 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许仅仅是: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柏杨现象”?为什么一个作家、学 者全盘否定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反而会为自己赢来众多的追随者,甚至被人捧上神坛? 一个民族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妄自菲薄,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妄自尊大,总是在和其他 民族比较的过程中才会产生这种情绪,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必须从中国和世界,主 要是和西方的关系及其演变中来看。 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在并非情愿且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经历了 一个从“亚洲之中国”向“世界之中国”演变的过程。简单点说,就是从 1840 年鸦片战 争开始,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胁迫下,从绵延两千多年的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国家, 忽然变成了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在这样一个世界体系中,中国像一 个刚从乡下进入大城市的陌生人,举目无亲。这个体系中所通行的一切规则,都是西方制 定的,判断是非善恶主流价值观,也完全来自于西方。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记忆中,找不 到应对这种变化的经验,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