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I卷(39分) 基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躯壳(qido) 锃亮(zeng) 失怙(hu)无 依 天气闷(men)热 B.渐(jian)染 背(bei)负 期期艾艾 (ai) 抵掌而谈(zhi) C.按捺(na) 胡诌(z0u) 万事亨(heng)通 众 擎(qing)易举 D.禁(jin)受 潜(qian)伏 影影绰(chuo) 绰 供(gong)认不讳 2.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调剂 旗竿 顶梁柱 头昏脑涨B.脉 搏C绝 迷底 大拇指 栽赃陷害 凑和 伶俐 滩泥 韦编三 D.趟水 发轫 柱香 恭贺新禧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幸福吗?网络上热议,电视里追问,人人感受不同,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简单 回答的问题。然而,在 起共识:幸福,源于个人感受,更 系于国家发展。放眼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的正是人民对 幸福的呼唤。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迷恋GDP增长, 注重人在发展中的 位置,认识到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 A.众说纷纭 凝聚 回应 更B.众口 词 聚集 反应 却 C.众说纷纭 聚集 反应 更 众口 词 凝聚 回应 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各类蔬菜丰收,价格全面走低,全国多地蔬菜粉墨登场,出现滞销 B.我国奢侈品消费在短短20年间跃居世界前列,不仅世人瞠目结舌,连我们自 己也不免被吓一跳 C.《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 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城管部门连发4条新规,加大对“三车”违规的执法力度,对渣土车监管从 敲边鼓变。成了动真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中国好声音》中,华少在一分钟内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因为超快语 速而被称为“中国好舌头”,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采取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所谓“国有化”强化其非法立场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白费力 气的
天津市天津一中 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Ⅰ卷(39 分) 一、基础(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躯壳(qiào ) 锃亮(zèng) 失怙(hù)无 依 天气闷(mèn)热 B. 渐(jiān)染 背(bēi)负 期期艾艾 (ài) 扺掌而谈(zhǐ) C. 按捺( nà ) 胡诌(zōu) 万事亨(hēng)通 众 擎(qíng)易举 D. 禁(jīn) 受 潜(qiǎn)伏 影影绰(chuὸ) 绰 供(gòng)认不讳 2. 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调剂 旗竿 顶梁柱 头昏脑涨 B.脉 搏 迷底 大拇指 栽赃陷害 C.凑和 伶俐 一滩泥 韦编三 绝 D.趟水 发轫 一柱香 恭贺新禧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幸福吗?网络上热议,电视里追问,人人感受不同,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简单 回答的问题。然而,在 中 起共识:幸福,源于个人感受,更 系于国家发展。放眼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的正是人民对 幸福的呼唤。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迷恋 GDP 增长, 注重人在发展中的 位置,认识到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 A.众说纷纭 凝聚 回应 更 B.众口一 词 聚集 反应 却 C.众说纷纭 聚集 反应 更 D.众口一 词 凝聚 回应 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年各类蔬菜丰收,价格全面走低,全国多地蔬菜粉墨登场,出现滞销 B.我国奢侈品消费在短短 20 年间跃居世界前列,不仅世人瞠目结舌,连我们自 己也不免被吓一跳。 C. 《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 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 城管部门连发 4 条新规,加大对“三车”违规的执法力度,对渣土车监管从 敲边鼓变。成了动真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中国好声音》中,华少在一分钟内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因为超快语 速而被称为 “中国好舌头”,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 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采取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所谓“国有化”强化其非法立场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白费力 气的
C.许多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提高,人们的 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 D.津大港管委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死亡的东方白鹳确认属人为投毒,他 们将明确提出悬赏5万元破案线索。 6.与下面四句话相关的作家,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生得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④“铜板铁琶,继东坡髙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A.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蒲松龄 ④苏轼 B.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蒲松龄 ④辛弃疾 C.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吴承恩 ④辛弃疾 D.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吴承恩 ④苏轼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全球史观” 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 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 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 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 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 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 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 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 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 史一一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 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 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 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 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 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 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 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 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 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 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 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
C. 许多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提高,人们的 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 D. 津大港管委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死亡的东方白鹳确认属人为投毒,他 们将明确提出悬赏 5 万元破案线索。 6.与下面四句话相关的作家,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生得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④“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A.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蒲松龄 ④苏轼 B.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蒲松龄 ④辛弃疾 C.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吴承恩 ④辛弃疾 D.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吴承恩 ④苏轼 二、(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全球史观” ——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 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 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 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 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 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 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 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 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 30 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 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 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 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 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 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 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 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 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 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 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 者的传统。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 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
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 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 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 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 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西方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导致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因此, 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 B.按照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的观点,“西方中心论”未能“公正地评价各个 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C.“中国中心观”是“全球史观”的一部分,因学者受到时代、文化甚至是个 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观点也存在着相当的问题。 D.柯文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以中国为中心”,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中国人 自信心的恢复,使一些中国人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8.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的一项 是 A.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 B.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继承着推崇中华文明的传统。 C.推崇中华文明不完全是现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 D.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 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B.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就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 常繁盛。如今,中华文明再次被世人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C.“全球史观”破除了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的崇拜,一些西方学 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 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 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 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 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 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 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 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 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 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 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西方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导致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因此, 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 B. 按照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的观点,“西方中心论”未能“公正地评价各个 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C. “中国中心观”是“全球史观”的一部分,因学者受到时代、文化甚至是个 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观点也存在着相当的问题。 D. 柯文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以中国为中心”,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中国人 自信心的恢复,使一些中国人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8. 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的一项 是 A. 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 B.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继承着推崇中华文明的传统。 C. 推崇中华文明不完全是现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 D. 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 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B.早在 17-18 世纪,西方世界就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 常繁盛。如今,中华文明再次被世人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C. “全球史观” 破除了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 的崇拜,一些西方学 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 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2 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 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 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 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 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 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 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裳 之金,天下之利也:;然 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 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 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 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 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 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 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 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 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 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 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 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 愚人,最后用小人 第II卷(111分) 四、(21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 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棠 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 “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 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 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 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 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 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 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 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 一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 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 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 愚人,最后用小人。 第 II 卷(111 分) 四、(21 分)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分)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分) 译文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髙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 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凄清”二字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3分) (3.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5分) (1)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 遇乐》)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况《劝 学》)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贾谊《过秦论》)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 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 分) 译 文: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 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 分) 译 文: 1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 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 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凄清”二字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 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3 分) (3.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5 个小题)(5 分) (1)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 遇乐》)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况《劝 学》)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贾谊《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