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 该作为_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 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然有旺盛的生 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 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威者_,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颠扑不破聚积B、贯穿牢不可破聚积 C、贯穿颠扑不破聚集D、贯串牢不可破聚集 1.【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査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 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用于 较抽象的事物。“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 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 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 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 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故选“C” 2.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曲径通幽芳草香B.细草香闲小洞幽 C.锦屏春短碧纱暗D.晚凉天净月华开 2.【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此题考査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先分析能与 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 除D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A两项;再从 “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 纱暗”音为“仄平仄”,A项“小洞幽”为对“仄仄平”,故可排除C 3.下列选段中是侄儿写给叔叔的信中,不得体的地方是() 今日得老叔(甲)之信,喜极。此信之前,获叔所赠《梦学真诠》一书,收到后 已惠存(乙),暇日一定研读。如有所得,当以奉闻(丙)。叔近读何书?亦乞 见示(丁)。 A.甲B.乙C.丙D.丁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此题考査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査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乙 处的“惠存”意思是“敬辞”,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 所提的上款
江苏南京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 该作为 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 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 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 27 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 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威者 ,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 颠扑不破 聚积 B、贯穿 牢不可破 聚积 C、贯穿 颠扑不破 聚集 D、贯串 牢不可破 聚集 1.【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 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 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用于 较抽象的事物。“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 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 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 ;“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 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 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故选“C”。 2. 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 A. 曲径通幽芳草香 B. 细草香闲小洞幽 C. 锦屏春短碧纱暗 D. 晚凉天净月华开 2.【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先分析能与 “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 除 D 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 A 两项;再从 “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 纱暗” 音为“仄平仄”,A 项“小洞幽”为 对“仄仄平”,故可排除 C。 3.下列选段中是侄儿写给叔叔的信中,不得体的地方是( ) 今日得老叔(甲)之信,喜极。此信之前,获叔所赠《梦学真诠》一书,收到后 已惠存(乙),暇日一定研读。如有所得,当以奉闻(丙)。叔近读何书?亦乞 见示(丁)。 A.甲 B.乙 C.丙 D.丁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乙” 处的“惠存”意思是“敬辞”,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 所提的上款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责任重大,由于这种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国城市经历 了一场残酷的规划性破坏。 ①把本来鲜活的一个城市整体解构并简单化了 ②最致命的是那种功能性分区的规划理念成了一时的潮流 ③一方面泯灭了城市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一方面把城市生活变得单调 ④可惜我们很少能做出巴黎、老北京那样高明的规划 ⑤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此题考査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语句排序可以按照组合的原则,可以发现遵④跟其中的任何一句都 无法组合,也就是④不是排在第一句,就是排在最后一句,这样可以排除A、B 选项;另外还可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句中 首次提到“功能性规划分区”,那么才有后文对“功能性规划分区”的描述,所 以①③⑤应在②后,这样就可以排除C选项;排除法,即选D项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做事要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B.要学会突破自我,迎接挑战 C.要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 D成功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5.【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转述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本题中的漫画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嘴衔石头的乌鸦,一个是 插着吸管的杯子,综合图片的信息应该是乌鸦无视吸管,凭着经验,还是把石头 投进杯子里准备喝水。故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 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 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 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 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 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 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 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 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 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 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 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 际,天下大乱,途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责任重大, 由于这种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国城市经历 了一场残酷的规划性破坏。 ①把本来鲜活的一个城市整体解构并简单化了 ②最致命的是那种功能性分区的规划理念成了一时的潮流 ③一方面泯灭了城市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一方面把城市生活变得单调 ④可惜我们很少能做出巴黎、老北京那样高明的规划。 ⑤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等 A. ①②④⑤③ B. ①④⑤③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语句排序可以按照组合的原则,可以发现遵④跟其中的任何一句都 无法组合,也就是④不是排在第一句,就是排在最后一句,这样可以排除 A、B 选项;另外还可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句中 首次提到“功能性规划分区”,那么才有后文对“功能性规划分区”的描述,所 以①③⑤应在②后,这样就可以排除 C 选项;排除法,即选 D 项。 5. 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 分)( ) A. 做事要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B. 要学会突破自我,迎接挑战 C.要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 D.成功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5.【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转述能力,能力层级为 E。 【试题解析】本题中的漫画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嘴衔石头的乌鸦,一个是 插着吸管的杯子,综合图片的信息应该是乌鸦无视吸管,凭着经验,还是把石头 投进杯子里准备喝水。故此选 C。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 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 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 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 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 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 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 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 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 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 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 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 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 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 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B.其弊果安在哉果:到底 C.寸攘尺取攘:通“壤”,土壤D.诛灭略尽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剑阁峥嵘而崔嵬 B.以绝天下之望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独死于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C连词,趁着/于是;D 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 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1)句中的“所以”“甚密如此”“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2) 句中的“莫之救”“则”“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 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 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 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 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 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 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 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 连词,趁着/于是; D 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 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 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 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 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 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 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 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 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 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 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 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 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 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 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 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 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 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 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 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 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 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 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 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 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 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 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 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 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 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 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 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 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 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 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 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 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 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 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 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 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 6 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 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 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 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 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 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 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 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 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 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 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 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 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 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 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 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 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 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 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 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 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 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 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 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 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 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 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 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 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朝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晩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10.(1)【试题答案】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 (1)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为下文女主人公 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词的结构作用,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的某种信息②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 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词作最后两句的妙处。(3分) 【试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 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 肠,(1分),含蓄隽永。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炼句,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 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 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 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有人说这首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4 分答 (3)【试题答案】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 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 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 (1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 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2分)④“树影”句主人公 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 进。(1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査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 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 隐藏的愁苦之情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 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 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 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 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朝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 分) 答: 10.(1)【试题答案】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 (1)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为下文女主人公 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词的结构作用,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的某种信息②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 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词作最后两句的妙处。 (3 分) 答: 【试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 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 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 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 肠,(1 分),含蓄隽永。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炼句,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 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 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 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有人说这首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4 分) 答: (3)【试题答案】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 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 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 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 (1 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 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2 分)④“树影”句主人公 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 进。(1 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 D。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 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 隐藏的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