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 泰安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凊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 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哈尔滨(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
2011 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 泰安阅读《三峡》,完成 22-25 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哈尔滨(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 8—10 题(8 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 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 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尽而已。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 (2)名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0.(2分)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 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8.(2分)1)中间:其中夹杂着(2)名:说出 9.(4分)(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10.(2分)简单高超 湛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3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 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 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 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尽而已。 8.(2 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 (2)名: 9.(4 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0.(2 分)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 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 8.(2 分)(1)中间:其中夹杂着 (2)名:说出 9.(4 分)(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10.(2 分)简单 高超 湛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7——23 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 分)
(1)夫环而攻之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 现代汉语。(3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 想?(2分)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 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④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恩施(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1.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 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 现代汉语。(3 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 想?(2 分)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 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恩施(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8 分)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⑶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⑷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1.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18.(2分)(1)假:借(0.5分);(2)叩:请教(0.5分):(3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0.5 分);(4)支:通“肢”,肢体(0.5分)。 19.(2分)(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 请教。(1分)(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 (1分) 20.(2分)(1)学习的刻苦(0.5分);(2)从师的艰难(0.5分);(3)求学的艰苦(1分 三个方面。或:勤且艰若此(2分)。 21.(2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北京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③为宫室之美、③妻妾之奉、⑧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孝感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一)小石潭记
18.(2 分)⑴假:借(0.5 分);⑵叩:请教(0.5 分);⑶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0.5 分);⑷支:通“肢”,肢体 (0.5 分)。 19.(2 分)⑴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 请教。(1 分)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 (1 分) 20.(2 分)⑴学习的刻苦(0.5 分);⑵从师的艰难(0.5 分);⑶求学的艰苦(1 分) 三个方面。或:勤且艰若此(2 分)。 21.(2 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北京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 12~14 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 分) 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孝感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岀,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 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 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 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 二字加以揭示。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 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分) 7.D(2分) 8C(2分) 9D(3分) 10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 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3分) 天津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 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 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 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 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 二字加以揭示。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 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 分) 7.D(2 分) 8.C(2 分) 9.D(3 分) 10.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 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3 分) 天津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 9~11 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