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银川市2016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量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梱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中国传统的独特审美思想,特别是其致思方式和理论探索,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的有 机组成部分,可以与西方美学理论共存互补,丰富人类的美学理论宝库。这不仅可以为世界 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获得 启示,并且必将会对世界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对审美基本规律的概括,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既可以印 证西方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又可以纠正一些西方理论中的谬误,补充西方审美基本理论所 存在的盲点。而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古代已经归纳的 或中国古代早已有深刻的思想,而西方近代转向时才开始发现的,也值得全人类珍视。至于 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规律和特征,更是中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独特贡献。西方 近代学者无论在美学理论还是审美实践中,都有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 的先例。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就是一个典型。他们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或如遇知音,或 相见恨晩,尽管他们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国古代对于审美的看法,既有自上而下的宏观论道,也有自下而上的具体描述。在许 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中国 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也只有在中国人的文献和审美实践中才能见到其思想基础和 理论概括。它们不仅在古代曾经对人们的审美实践起到过指导作用,而且有许多思想在未来 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传统的审美意识处于整个环境中,是我们现实中活生生的东西, 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而人们对它们的自觉意识也随之不断在积累和深化,有限的个体
机密★启用前 银川市 2016 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中国传统的独特审美思想,特别是其致思方式和理论探索,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的有 机组成部分,可以与西方美学理论共存互补,丰富人类的美学理论宝库。这不仅可以为世界 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获得 启示,并且必将会对世界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对审美基本规律的概括,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既可以印 证西方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又可以纠正一些西方理论中的谬误,补充西方审美基本理论所 存在的盲点。而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古代已经归纳的; 或中国古代早已有深刻的思想,而西方近代转向时才开始发现的,也值得全人类珍视。至于 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规律和特征,更是中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独特贡献。西方 近代学者无论在美学理论还是审美实践中,都有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 的先例。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就是一个典型。他们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或如遇知音,或 相见恨晚,尽管他们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国古代对于审美的看法,既有自上而下的宏观论道,也有自下而上的具体描述。在许 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中国 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也只有在中国人的文献和审美实践中才能见到其思想基础和 理论概括。它们不仅在古代曾经对人们的审美实践起到过指导作用,而且有许多思想在未来 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传统的审美意识处于整个环境中,是我们现实中活生生的东西, 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而人们对它们的自觉意识也随之不断在积累和深化,有限的个体
只有在继承传统审美思想的前提下,正视审美意识的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是时代的需要。美学理论须具有当代意识,在当代背景下激活 传统,把优秀的美学理论的传统因子融入新的肌体中,使传统审美思想现代化,具有生命活 力,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真正地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当从当代社会现实 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使之成为当代美学理论的源头活水,并且使它对现实 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我们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 美思想精髓,而非只具有古董价值的“原汁原味”。中国人的那种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 中国人通过审美活动铸造灵魂的人生态度,都体现在他们的审美主张中。他们以审美的态度 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把有限的人生融入到无限的宇宙之中 从而使人生得以超越和成就。 (摘编自朱志荣《论继承中国传 统的美学体系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西方美学理论可以形成共存互补,因为它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中 的有机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是人类的美学 理论宝库中的财富 C.西方美学理论中存在的谬误以及审美中所存在的盲点,是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传统审 美思想揭示出来 的 D.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传统思想中已对这些审美规律进 行了归纳概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曾经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体现了中国学者 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贡献。 B.在许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蕴藏着中国古人对于审美的看法,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 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 C.传统的审美意识存在于现实之中,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而人们只有正视审美意识的 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D.我们应该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从而使当代美学理论对现 实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西方人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如遇知音上看,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已经在西方美学理论和美 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在古代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未来人们 的审美活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C.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须在当代背景下激活传统,使传统审美思想成为顺应时 代和社会要求的理论 D.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这种中国传统的审美 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方庆,雍州威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
只有在继承传统审美思想的前提下,正视审美意识的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是时代的需要。美学理论须具有当代意识,在当代背景下激活 传统,把优秀的美学理论的传统因子融入新的肌体中,使传统审美思想现代化,具有生命活 力,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真正地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当从当代社会现实 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使之成为当代美学理论的源头活水,并且使它对现实 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我们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 美思想精髓,而非只具有古董价值的“原汁原味”。中国人的那种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 中国人通过审美活动铸造灵魂的人生态度,都体现在他们的审美主张中。他们以审美的态度 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把有限的人生融入到无限的宇宙之中, 从而使人生得以超越和成就。 (摘编自朱志荣《论继承中国传 统的美学体系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西方美学理论可以形成共存互补,因为它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中 的有机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是人类的美学 理论宝库中的财富。 C.西方美学理论中存在的谬误以及审美中所存在的盲点,是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传统审 美思想揭示出来 的。 D.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传统思想中已对这些审美规律进 行了归纳概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曾经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体现了中国学者 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 美实践的贡献。 B.在许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蕴藏着中国古人对于审美的看法,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 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 C.传统的审美意识存在于现实之中,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而人们只有正视审美意识的 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D.我们应该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从而使当代美学理论对现 实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西方人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如遇知音上看,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已经在西方美学理论和美 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在古代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未来人们 的审美活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C.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须在当代背景下激活传统,使传统审美思想成为顺应时 代和社会要求的理论。 D.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这种中国传统的审美 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
江左冠族。褒北徙 家威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 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 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 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无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 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 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淸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 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 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日:“臣按礼经, 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 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 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 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日:“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 日:‘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駭目,下 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輿驻跸。”则天纳其言 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 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威有典据 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基多不减秘图手于图画亦多异杰诸子莫能守其业后 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 三十九》) 4.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B.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C.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D.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5.对文中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 年法一样盛行 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 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 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王褒;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 他十六岁时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担任广州都督,忌贪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 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把她抬上 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 D.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
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 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 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 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 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 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 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 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日:“臣按礼经, 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 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 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 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日:“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 日:‘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 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 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 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 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 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 三十九》) 4.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B.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C.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D.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5.对文中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石泉公” 中的“公” 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公” 。 B.“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 年法一样盛行。 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 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 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王褒;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 他十六岁时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担任广州都督,忌贪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 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把她抬上 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 D.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
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5分)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周紫芝 春寒入翠帷,月淡云来去。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 8.阅读全词,说说“风”字在上阕中的作用。(5分) 9.简要赏析“闲倚秋千柱”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字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使至塞上》借对塞上景物的描写,以景喻人,表达自己内心孤寂伤感之情的 句子是 (2)《离骚》中“ ”是屈原借众女来写小人嫉妒 作梗,诬告、陷害 诽谤他,败坏周围风气的句子。 3)苏轼《赤壁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诗人泛舟江上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 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瓷瓶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 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 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 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 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5 分)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生查子 周紫芝 春寒入翠帷,月淡云来去。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 8.阅读全词,说说“风”字在上阕中的作用。(5 分) 9.简要赏析“闲倚秋千柱”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字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维《使至塞上》借对塞上景物的描写,以景喻人,表达自己内心孤寂伤感之情的 句子是“ , 。” (2)《离骚》中“ , ”是屈原借众女来写小人嫉妒 作梗,诬告、陷害、 诽谤他,败坏周围风气的句子。 ( 3 ) 苏 轼 《 赤 壁 赋 》 中 运 用 夸 张 的 手 法 描 写 诗 人 泛 舟 江 上 的 两 句 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 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瓷瓶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 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 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 8 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 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 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 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 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 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 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 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 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 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 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 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 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 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 60 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 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 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 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 万就 30 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 8 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 22 万元的支票,还 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 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 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 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 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 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 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 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 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 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