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环境监测(环境分析与评价I)课程教案课程编码:MO23070总学时/周学时:40学时/4学时第一周至第十周开课时间:授课年级、专业、班级:2014级环境工程使用教材:环境监测(王凯雄),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系别/教研室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教研室授课教师:巫杨杨冰玉1
1 合 肥 学 院 2016 至 2017 学年 第 一 学期 环境监测(环境分析与评价 I ) 课程 教 案 课程编码: MO23070 总学时/周学时: 40 学时/4 学时 开课时间: 第一周至第十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 2014 级环境工程 使用教材: 环境监测(王凯雄),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系别/教研室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 环境工程教研室 授课教师: 巫杨 杨冰玉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各种污染物监测的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环境监测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服务。本课程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有关案例分析,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强调自学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增加讨论课、习题课、汇报交流等教学环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1.初期主要采用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但是也适当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辨解能力2.中后期采用自主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及讨论。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通俗易懂且体现应用性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课程结束考核两种方式具体为:1.过程考核方式:单元学习的掌握情况、习题解答分数和参与讨论活动的表现(情意表现、参加活动频率、学习态度以及自身的素质修养等)2.学期课程结束考试方式:学期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二平时成绩(态度、主动性、出勤率)10%+小组汇报/课程读书报告20%+实验技能考核30%+期末考试成绩40%优秀100-90;良好89-80;中等79-70;及格69-60;不及格60以下教学参考资料:1.窦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税永红,吴国旭.环境监测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3.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对课程的分析总结:2
2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各种污染物监测的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 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环境监测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环境 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服务。 本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 材中的有关案例分析,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强调自学获取知识 的重要性,增加讨论课、习题课、汇报交流等教学环节。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1.初期主要采用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但是也适当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辩解能力 2.中后期采用自主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及讨论。 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 通俗易懂且体现应用性 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课程结束考核两种方式具体为: 1.过程考核方式:单元学习的掌握情况、习题解答分数和参与讨论活动的表现(情意 表现、参加活动频率、学习态度以及自身的素质修养等) 2.学期课程结束考试方式:学期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态度、主动性、出勤率) 10%+小组汇报/课程读书报告 20%+实验技能考核 30%+期末考试成绩 40% 优秀 100-90;良好 89-80;中等 79-70;及格 69-60;不及格 60 以下。 教学参考资料: 1.奚旦立,孙裕生. 环境监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税永红,吴国旭. 环境监测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9 3. 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 对课程的分析总结:
学周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主要参考科目时次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北点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二节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41第三节环境标准第二章 水污染监测前圣龙.水污染与水质监测.合教学内容: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第一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二节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第三节物理指标的测定第二章水污染监测教学内容:42第四节化学指标的测定第五节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前圣龙水污染与水质监测.合第二章水污染监测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教学内容:34第六节金属污染物的测定第七节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王英健,杨永红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第二章水污染监测教学内容:44第八节有机污染物的测定第九节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小组汇报与交流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污染北京大学主编.环境化学教程.北5A第二节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三节采样方法和标准气配制第四节颗粒物的测定3
3 周 次 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 学 时 主要参考科目 1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 点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二章 水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第三节 物理指标的测定 4 奚旦立,孙裕生. 环境监测.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蒯圣龙. 水污染与水 质监测.合 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 第二章 水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四节 化学指标的测定 第五节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4 蒯圣龙. 水污染与水质监测.合 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王英健,杨永红. 环境监测.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 第二章 水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六节 金属污染物的测定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 4 4 第二章 水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第九节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小组汇报与交流 4 5 第三章 大气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污染 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三节 采样方法和标准气配制 第四节 颗粒物的测定 4 北京大学主编.环境化学教程.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教学内容:64第五节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六节大气降水监测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教学内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第七节污染源监测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第八节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气监测分析方法.中国环境出版第九节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社,201424第四章土壤、生物体和固体废物污染监测教学内容:姚运先.环境监测技术.北京:化第一节土壤污染监测学工作出版社,2008第二节生物体污染监测第四章土壤、生物体和固体废物污染监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教学内容: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第二节固体废物监测室。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手册第三8第五章物理性污染监测4册土壤、固体废物和生物监测方教学内容:法.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第一节噪声污染监测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监测第六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49第二节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测质量保证手册.北京:化学工业第三节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出版社,1994.第四节环境标准物质第五节环境监测管理第七章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专题教学内容:第一节超痕量分析技术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第3第二节自动监测与遥感技术10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4第三节环境应急监测社,2014第四节生态监测小组汇报与交流4
4 6 第三章 大气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五节 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第六节 大气降水监测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 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 气监测分析方法.中国环境出版 社,2014 姚运先.环境监测技术.北京: 化 学工作出版社,2008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 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 室.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手册第三 册土壤、固体废物和生物监测方 法.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7 第三章 大气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 第八节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第九节 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四章 土壤、生物体和固体废物污染监 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污染监测 第二节 生物体污染监测 4 8 第四章土壤、生物体和固体废物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固体废物监测 第五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噪声污染监测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监测 4 9 第六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 第二节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 第三节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第四节 环境标准物质 第五节 环境监测管理 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 测质量保证手册.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1994. 10 第七章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专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超痕量分析技术 第二节 自动监测与遥感技术 第三节 环境应急监测 第四节 生态监测 小组汇报与交流 4 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第 3 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14
课周人时14周二7-8、周四5-640时次数间宣布本课程学习任务和考核要求;1:2.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3.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点;教4.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学内5.环境标准体系组成容6.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7.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8.物理指标的测定1.使学生基本了解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要求;2.深刻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内涵;教3识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点学4识记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及环境标准目5.掌握并应用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标6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7.掌握物理指标的测定一、教学流程(一)、上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不得缺课,有事提前交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1.师生问好,点名,自我介绍。2.宣布本课任务3.讲解本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3)考核办法与要求4.学习方法(二)、教学环节1、开场,结合当前环境污染现状,谈谈学习环境监测课程的重要性教2、提问:了解同学们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学设科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确定讲课的侧重点计3、知识的灌输,强化学生概念的理解4、学生提问二、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点一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5
5 周 次 1 课 时 4 人 数 40 时 间 周二 7-8、周四 5-6 教 学 内 容 1.宣布本课程学习任务和考核要求; 2.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3.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点; 4.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 5.环境标准体系组成 6.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7.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8.物理指标的测定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要求; 2.深刻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内涵; 3.识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点 4.识记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及环境标准 5.掌握并应用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7.掌握物理指标的测定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流程 (一)、上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不得缺课,有事提前交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 1.师生问好,点名,自我介绍。 2.宣布本课任务 3.讲解本课程教学大纲 ⑴教学任务 ⑵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 ⑶考核办法与要求 4.学习方法 (二)、教学环节 1、开场,结合当前环境污染现状,谈谈学习环境监测课程的重要性 2、提问:了解同学们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 科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确定讲课的侧重点 3、知识的灌输,强化学生概念的理解 4、学生提问 二、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点 一 环境监测的目的: (1)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