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章尿的生成和排放(上) 发布时间:2009-07-06浏览次数:1073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放 尿生成和排放的生理意义 达到四个平衡 1.电解质平衡 2.酸碱平衡 3.水平衡 4.排除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 尿生成的三个过程 重吸收 分泌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的功能解剖 .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内层、霎腔、外层) 近球小管 髓袢细段 远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上) 发布时间: 2009-07-06 浏览次数: 1073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尿生成和排放的生理意义: - 达到四个平衡 1. 电解质平衡 2. 酸碱平衡 3. 水平衡 4. 排除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 尿生成的三个过程: 滤过 重吸收 分泌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 肾的功能解剖 (一). 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 (内层、囊腔、外层) 近球小管 髓袢细段 远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按肾单位所在的部位分 皮质肾单位:占85-90% 特点血管两次分支为毛细 血管网,髓袢短 近髓肾单位: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特点:血管第二次分支形成直小 血管其髓袢长并伸入到 内髓部 远端小管曲部 丘端小管曲部 端小管直 小叶间静脉 弓状动脉 髓细段 弓状静脉 远端小管直部 直小静脉 集合小管 直小动脉 图67泌尿小管和肾血管模式图 (三)球旁器(近球小体 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由三种特殊细胞群组成 球旁细胞(颗粒细胞)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含肾素分泌颗粒。 系膜细胞: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细胞群,具有吞噬功能与致密斑接触 LAR FEATURES OP THE RENAL CORPUSCLE LINEAGE OF THE JG CELL 致密斑:远曲小管起始部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局部致密隆起.能感受小管内NaCl含量变化,并将信息传给颗粒细胞, 调节颗粒细胞肾素释放 (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二)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按肾单位所在的部位分 皮质肾单位: 占85-90% 特点: 血管两次分支为毛细 血管网, 髓袢短 近髓肾单位: 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特点: 血管第二次分支形成直小 血管. 其髓袢长并伸入到 内髓部. (三) 球旁器 (近球小体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由三种特殊细胞群组成: 球旁细胞 (颗粒细胞) 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含肾素分泌颗粒。 系膜细胞: 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细胞群, 具有吞噬功能与致密斑接触。 致密斑: 远曲小管起始部的高柱状上皮细胞, 局部致密隆起. 能感受小管内NaCl含量变化, 并将信息传给颗粒细胞, 调节颗粒细胞肾素释放. (四) 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
来源胸12-腰2 配范围:肾动脉、肾小管、颗粒细胞 兴奋效应:调节肾血流量、肾滤过率、肾素释放等 副交感神经 至今未发现有支配 (五)肾的血液供应 来源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 特点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压力较低 远端小管曲 丘端小管曲部 f 小叶间动脉 近端小管直 弓状动脉 髓裤细段 弓状静脉 远端小管直部 直小静脉 集合小管 直小动脉 图6-7泌尿小管和肾血管模式图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血量占心输出量的1/5-14,安静时1200m分钟 95%分布在(?),5%分布在(?)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20-80mmHg范围, 肾血流随血压升高而变化 在80-180mmHg范围变z 肾血流保持相对恒定 180mmHg以上时肾血流又 随血压升高而增加 机制肌源学说 GFR 0.5 平均肾动脉压(kPa) 图8-5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RPF:肾血浆流量GFR:肾小球滤过率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内(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125m/分,180L天(1.73m2的个体) 滤过分数
来源:胸12 - 腰2 支配范围: 肾动脉、肾小管、颗粒细胞 兴奋效应: 调节肾血流量、肾滤过率、肾素释放等 副交感神经 至今未发现有支配 (五) 肾的血液供应 来源: 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 特点: 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压力高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压力较低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肾血量占心输出量的1/5- 1/4, 安静时1200 ml/分钟. 95%分布在 (?), 5%分布在 (?) (一)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20-80mmHg范围, 肾血流随血压升高而变化. 在80-180mmHg范围变动时, 肾血流保持相对恒定. 180 mmHg 以上时,肾血流又 随血压升高而增加. 机制:肌源学说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 (分钟) 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125ml/分, 180L/天 (1.73m2的个体) 滤过分数:
(filtration rate)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影响滤过率的两个因素 滤过系数(滤过面积和膜通透性) 有效滤过压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的结构:由三层结构组成 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100nm的窗孔,阻止血细胞通过 中间层非细胞性基膜 水合凝胶纤维网,48mm多角形小孔 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 具有相互交错的足突,之间的膜上有4-14nm孔为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E细直 内度细胞 足细胞的次级突起 20 图6-9足细胞与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模式图 决定滤过的三个因素 1.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 有效半径<2.0m的物质完全滤过如葡萄糖, 有效半径>42mm的物质完全不滤过如血浆蛋白 2.被滤过物质的所带的电荷 相同有效半径时,带负电荷的物质难以通过(膜上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病理情况时则相反 3.肾小球的滤过面积 两肾的总滤过面积达1.5m2,正常情况下保持恒定 病理时减少,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00ml天)或无尿 (<100m天 二有效过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亚) RENAL PROCESSES dunne 部位肾小球 血浆胶体肾小球有效 渗透压 囊内压滤过压
(filtration rate)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影响滤过率的两个因素: 滤过系数 (滤过面积和膜通透性) 有效滤过压 一.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的结构: 由三层结构组成 内层: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0 -100 nm的窗孔, 阻止血细胞通过. 中间层: 非细胞性基膜 水合凝胶纤维网, 4-8 nm多角形小孔. 外层: 肾小囊上皮细胞 具有相互交错的足突, 之间的膜上有 4 -14nm孔, 为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决定滤过的三个因素 1. 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 有效半径 < 2.0 nm 的物质完全滤过, 如葡萄糖; 有效半径 > 4.2 nm 的物质完全不滤过, 如血浆蛋白. 2. 被滤过物质的所带的电荷 相同有效半径 时, 带负电荷的物质难以通过 (膜上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病理情况时则相反. 3. 肾小球的滤过面积 两肾的总滤过面积达 1.5 m2, 正常情况下保持恒定, 病理时减少, 滤过率降低, 出现少尿(<500ml/天) 或无尿 (<100ml/天). 二.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亚) 部位 肾小球毛细 血浆胶体 肾小球 有效 血管内压 渗透压 囊内压 滤过压 入球端 45 20 10 15 出球端 45 35 10 0
插图(2-3,8-9 压4.0 毛细血 (k Pa 胶体渗透压管 1.3十- 囊内压 毛细血管长度 图8-8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胶体渗透压 和囊内压对肾小球滤过率的作用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毛 全身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滤过率保持不变(?) 血压低于80mmHg,随血压,有效滤过压,滤过减少. 血压降至40~50mmHg,有效滤过压为零,无尿生成 (插图2-11,14) 二)肾小球囊内压 一般较稳定,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时可增高. 仨三)血浆胶体渗透压 全身白蛋白浓度明显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静脉快速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也会。 (四)肾血浆流量 对肾滤过率影响较大,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浆流量,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岀球端 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重吸收( reabsorption) 分泌( secretion) 被动转运 动转运原发性、继发性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电中性转运 生电性转运: REABSORPTION PATHWAYS otranneaula Tasar crt
插图(2-3,8-9) 三.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全身血压在 80~180 mmHg范围内, 滤过率保持不变 (?) 血压低于80mmHg, 随血压¯, 有效滤过压¯, 滤过减少. 血压降至40 ~ 50mmHg, 有效滤过压为零, 无尿生成. (插图2-11,14) (二) 肾小球囊内压 一般较稳定, 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时可增高. (三) 血浆胶体渗透压 全身白蛋白浓度明显¯时,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静脉快速输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也会。 (四) 肾血浆流量 对肾滤过率影响较大, 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浆流量, 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减慢, 滤过平衡靠近出球端.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重吸收(reabsorption): 分泌(secretion)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原发性、继发性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电中性转运: 生电性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