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发布时间:2009-07-06浏览次数:644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觉器官: 分类:分布的部位 刺激的性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前表面 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正常人眼处于静息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眼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距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 对于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是平行光,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 reduced eye)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值。简化眼和正常安静时的眼一样,正好能使 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 AB(物体的大小)/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ab(物像的大小)/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nb定不变,根据AB和Bn,可以算出物体成像的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能看清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限度:视网膜上的像小于5μ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 觉 正常人眼的视力或视敏度有限度,该限度用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表示。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 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发布时间: 2009-07-06 浏览次数: 644 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分类:分布的部位 刺激的性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前表面 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正常人眼处于静息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眼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距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 对于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是平行光,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reduced eye) 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值。简化眼和正常安静时的眼一样,正好能使 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 AB(物体的大小)/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ab(物像的大小)/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nb固定不变,根据AB和Bn,可以算出物体成像的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能看清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限度:视网膜上的像小于5 m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 觉。 正常人眼的视力或视敏度有限度,该限度用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表示。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 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单位:mm 图9.3 节点,AB和b是两个相似三角形;如 就可由物体 视敏度 5米远处,5mm缺口的方向,视网膜像距为5μm,眼视力正常定为1.0 (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入眼内光线不是平行的,需进行调节: 1.晶状体前凸 2.瞳孔缩小 3.两眼轴向鼻中线会聚 图94眼调节前后睫状体位置 和晶状体形状的改变 实线为安静时的情况,虚线为看近 物经过调节后的情况,注意晶状 (四)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1近视近点前移 轴性近视 屈光近视 2远视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近点远移 3散光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 4.老视近点远移 图95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 E正视以H远联M:近视Me:近视晨的娇正He:远视的矫正 (五)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 1瞳孔 2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 互感性对光反射
视敏度: 5米远处, .5mm缺口的方向, 视网膜像距为5mm, 眼视力正常定为1.0 (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入眼内光线不是平行的,需进行调节: 1. 晶状体前凸 2. 瞳孔缩小 3. 两眼轴向鼻中线会聚 (四)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1.近视 近点前移 轴性近视 屈光近视 2.远视 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近点远移。 3.散光 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 4.老视 近点远移; (五)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 1.瞳孔 2.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 互感性对光反射
键孔 顶前区 外交 16,状长神经 二、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 色素上皮细 光成受器细 节 经冲动 视种经 色素细胞层 光感受细胞层: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双节细胞层 无长突细胞 神经节细胞层
二、 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 色素细胞层 光感受细胞层: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双节细胞层 无长突细胞 神经节细胞层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理论) 1.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 组成 特点 光敏感度高,司暗光,无色觉,分辨率差 2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 组成 特点光敏感性差,司昼光,有色觉,分辨率高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连结部 二元理论的依据: 1.两种感光细胞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 2.两种感光细胞与双节细胞,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系统不同 3.白天和黑夜活动的动物其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不同 4.两种细胞中存在的光化学物质不同 长(nm)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觉的二元理论) 1.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 组成: 特点: 光敏感度高, 司暗光, 无色觉, 分辨率差 2.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 组成: 特点: 光敏感性差, 司昼光, 有色觉, 分辨率高 二元理论的依据: 1. 两种感光细胞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 2. 两种感光细胞与双节细胞,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系统不同 3. 白天和黑夜活动的动物其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不同 4. 两种细胞中存在的光化学物质不同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所有的视杆细胞中都发现有视紫红质,它对蓝光有最大的吸收能力。与人眼在弱光条件下对光谱上的蓝绿光感觉最明亮 致:人的暗觉与所含的视紫红质有关 (二)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视盘模分子结构 视杆细胞静息膜电位-30-40mV:在没有光照情况下,相当数量的Na+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有持续的Na+内流 五.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觉 (一)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二)三原色学说的实验依据 1.视锥细胞的光吸收谱相当于蓝绿红三色光的波长 2.不同单色引导的LRP在不同的视锥细胞上不同 3.色盲也符合三原色学说 对一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明适应与暗适应 觉值一 在暗中的时间(ui 第二节耳的听觉功能 耳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振动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听阈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16-22,000Hz 对其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能引起 听觉的最小振动幅度,此为听阈 最大和听阈 增强振动幅度达某一限度时,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此限度即为最大听阈 听域:听阈曲线和最大听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所有的视杆细胞中都发现有视紫红质, 它对蓝光有最大的吸收能力。与人眼在弱光条件下对光谱上的蓝绿光感觉最明亮一 致:人的暗觉与所含的视紫红质有关。 (二)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视杆细胞静息膜电位-30~-40mV: 在没有光照情况下,相当数量的Na+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有持续的Na+内流。 五. 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觉 (一)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二) 三原色学说的实验依据 1. 视锥细胞的光吸收谱相当于蓝.绿.红三色光的波长 2. 不同单色引导的LRP在不同的视锥细胞上不同 3. 色盲也符合三原色学说 七. 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 明适应与暗适应 第二节 耳的听觉功能 耳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振动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听阈: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 16 - 22,000 Hz 对其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能引起 听觉的最小振动幅度,此为听阈。 最大和听阈: 增强振动幅度达某一限度时,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此限度即为最大听阈。 听域:听阈曲线和最大听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