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二十二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 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 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 受业 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 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 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 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高中语文教案 二十二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 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 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第 1 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 1 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 “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 2、3 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 4~6 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 6 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 2 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 层次。 第一层(第 1、2 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 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 3~5 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 6~8 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 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 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 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 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 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 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 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 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愚”是名词,第 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 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 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 “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 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所谓“合叙”就是把两个句子的成份相互交叉,合在一个句子中叙述。 本篇还有一个合叙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中“先后生于 吾”,是“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的合叙形式。 翻译“合叙句”,必须将两个句子分开,若按原句顺序笼统串译,则往往句意混淆不 清,不易理解。 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一文也出现过“合叙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第四层(第 9~13 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 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 3 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 理。 第 2 段和第 3 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 4 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 3 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 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 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 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 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 “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愚”是名词,第 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 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 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 “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 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所谓“合叙”就是把两个句子的成份相互交叉,合在一个句子中叙述。 本篇还有一个合叙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中“先后生于 吾”,是“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的合叙形式。 翻译“合叙句”,必须将两个句子分开,若按原句顺序笼统串译,则往往句意混淆不 清,不易理解。 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一文也出现过“合叙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两个官名三个人名,谁任何职?诸葛亮当然清楚,后主刘禅也不至于糊涂,所以诸葛 亮才合叙,但不了解内情的人就很难分辨了。若翻译时照原文串译,虽然省书,但读者很 难清晰把握句意。这个句子若分叙,应该变成以下形式: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此皆良实 依分叙的形式翻译,读者自然能清楚地把握句意。 古汉语中,合叙句是常出现的,把握这种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有益的。有 些合叙句若不会分译,往往使人根本无法弄清事实。例如《汉书·景帝纪》中有这样的句 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到底是封谁的孙子、谁的儿子为列侯?若 不分叙翻译,简直是一笔糊涂账,让人无法弄清事情真象。这个句子分叙的译文是这样的 “封已故的御史大夫周苛的孙子、周昌的儿子为列侯。”由此看来,古汉语中的“合叙” 句式是忽视不得的。 (5)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 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 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6)课文第2段结尾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或 怪也欤!”对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韩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反映了他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只要全面地分析一下第2段的内容,就会 知道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要解除这种误解,关键是要弄清句中“君子”指谁?如 果包括品行高尚的人,则“有些人”的意见就是对的。但从全段看,“君子”指前文说的 今之众人”,亦即“士大夫之族”。本段第一层指出,“师道不传”是人难以无惑的原 因。以下三个层次都是在批评“耻于从师”的恶习。批评的矛头所向,始终是明确的:第 层指“今之众人”,第四层指“士大夫之族”,实际上“今之众人”所指就是“士 大夫之族”。第四层结尾的话是在对比中称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责“君子”“不 齿”这些人,但其智能反而不如这些人,一褒一贬,态度十分鲜明。联系本层前边将两种 人的对比的四句话,贬的一方是“士大夫之族”,很明显,结尾的话只是对前边正反对比 的评论,所以批评的矛头不可能转移,只能是“士大夫之族”。称他们为“君子”,不过 是一种讥讽手法。 其实,若能准确地翻译第2段结尾的话,误解或许不致于产生。姑试译之: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现在“君子”的智能却反而赶不 上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啊 补注:乃,却。其,表示反诘副词,难道。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 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 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
两个官名三个人名,谁任何职?诸葛亮当然清楚,后主刘禅也不至于糊涂,所以诸葛 亮才合叙,但不了解内情的人就很难分辨了。若翻译时照原文串译,虽然省书,但读者很 难清晰把握句意。这个句子若分叙,应该变成以下形式: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此皆良实。 依分叙的形式翻译,读者自然能清楚地把握句意。 古汉语中,合叙句是常出现的,把握这种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有益的。有 些合叙句若不会分译,往往使人根本无法弄清事实。例如《汉书·景帝纪》中有这样的句 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到底是封谁的孙子、谁的儿子为列侯?若 不分叙翻译,简直是一笔糊涂账,让人无法弄清事情真象。这个句子分叙的译文是这样的: “封已故的御史大夫周苛的孙子、周昌的儿子为列侯。”由此看来,古汉语中的“合叙” 句式是忽视不得的。 (5)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 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 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6)课文第 2 段结尾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或 怪也欤!”对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韩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反映了他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只要全面地分析一下第 2 段的内容,就会 知道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要解除这种误解,关键是要弄清句中“君子”指谁?如 果包括品行高尚的人,则“有些人”的意见就是对的。但从全段看,“君子”指前文说的 “今之众人”,亦即“士大夫之族”。本段第一层指出,“师道不传”是人难以无惑的原 因。以下三个层次都是在批评“耻于从师”的恶习。批评的矛头所向,始终是明确的:第 二、三层指“今之众人”,第四层指“士大夫之族”,实际上“今之众人”所指就是“士 大夫之族”。第四层结尾的话是在对比中称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责“君子”“不 齿”这些人,但其智能反而不如这些人,一褒一贬,态度十分鲜明。联系本层前边将两种 人的对比的四句话,贬的一方是“士大夫之族”,很明显,结尾的话只是对前边正反对比 的评论,所以批评的矛头不可能转移,只能是“士大夫之族”。称他们为“君子”,不过 是一种讥讽手法。 其实,若能准确地翻译第 2 段结尾的话,误解或许不致于产生。姑试译之: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现在“君子”的智能却反而赶不 上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啊! 补注:乃,却。其,表示反诘副词,难道。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 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 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
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3段 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 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通(行 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 体会其深刻含义。 分析: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一把教师的职责从“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 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一一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 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有而已 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 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 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 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 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 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分析: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 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 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 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 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 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 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 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 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 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 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
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 3 段 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 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通(行 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 体会其深刻含义。 分析: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 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 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有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 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 ——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 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 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 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分析: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 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 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 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 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 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 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 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 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 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 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
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 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 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 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 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 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 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 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 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 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 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 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 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 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 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
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 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 岁中进士,29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 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 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 4 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 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 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 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 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 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 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 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 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 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 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 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