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一年级上)十一恰到好处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I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正面论述与反面剖析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和举例、说明时紧扣 中心、层层深入、要言不烦的特点。 (二)懂得“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和“凡事要做到恰到好处 就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用“恰到好处”为题,包含着三层意思:①什么是“恰到好处” ②为什么要做到“恰到好处”;③怎样才是真正的“恰到好处”。 作者的思路大体就是分做三步展开的,每一步都更深入一层。这三步也就是 课文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告诉人们什么是“恰到好处”,并提出我们不管 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主张。先引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对东家之 子的描写,为“恰到好处”做形象的描述。再以京戏著名演员的表演、优秀歌手 的歌唱、工人炼钢、做政治工作等为例,证明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第二部分(第3段):针对有人认为“过”还是好的这一错误认识,继续论 证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第三部分(第4段):剖析“恰到好处”和“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 本质区别。进一步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恰到好处”和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二)文章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分析:课文的主要写法是用事实进行正反论证,另外也用对比分析进行说明 论证 课文第2段以京剧著名演员的表演等四个例子,也就是具有普遍性而又为人 们所熟知的四个事实,从正面证明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第3段则以睡觉 过多不好(可能变成懒汉)、劳动过累不好(要妨碍健康)、对健康过于注意不 好(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等三个同样为人们所容易理解、接受的事实,从反面
高中语文教案(一年级上) 十一 恰到好处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正面论述与反面剖析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和举例、说明时紧扣 中心、层层深入、要言不烦的特点。 (二)懂得“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和“凡事要做到恰到好处 就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用“恰到好处”为题,包含着三层意思:①什么是“恰到好处”; ②为什么要做到“恰到好处”;③怎样才是真正的“恰到好处”。 作者的思路大体就是分做三步展开的,每一步都更深入一层。这三步也就是 课文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告诉人们什么是“恰到好处”,并提出我们不管 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主张。先引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对东家之 子的描写,为“恰到好处”做形象的描述。再以京戏著名演员的表演、优秀歌手 的歌唱、工人炼钢、做政治工作等为例,证明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第二部分(第 3 段):针对有人认为“过”还是好的这一错误认识,继续论 证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第三部分(第 4 段):剖析“恰到好处”和“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 本质区别。进一步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恰到好处”和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二)文章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分析:课文的主要写法是用事实进行正反论证,另外也用对比分析进行说明 论证。 课文第 2 段以京剧著名演员的表演等四个例子,也就是具有普遍性而又为人 们所熟知的四个事实,从正面证明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第 3 段则以睡觉 过多不好(可能变成懒汉)、劳动过累不好(要妨碍健康)、对健康过于注意不 好(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等三个同样为人们所容易理解、接受的事实,从反面
证明了认为“过”没有什么不好这一观点的错误,从而又间接地论证了凡事都要 “恰到好处”的正确性。最后再引用一句列宁的话进行道理分析(引证),把人 们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 课文第4段拿“折中主义”、“中庸之道”和“恰到好处”作对比,指出它 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以主观想象为依据,后者是以实事求是为标准。这样 就判明了主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恰到好处” 的含义,更有力论证了凡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正确性。 (三)本文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论证的? 分析:由于文章有明确的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人们 对于凡事都要“恰到好处”所存在的错误认识,所以论证就很集中紧凑,文字也 很简炼,做到了深入浅出,要言不烦。例如开头以“东家之子”为例形象地说明 美要“恰到好处”。“不瘟不火”、“情真而能自持”、“注意火候”“掌握分 寸”等事例不同,用词各异,但都能准确扼要地说明“恰到好处”。此外,对错 误认识都直接以设问方式提出,立即予以回答,不枝不蔓,直截了当。如针对“你 的说法很像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看法,作者则明确回答:“我说:不是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是按自己的主观,把长和短、快和慢、多和少加起来被二除的东西。” 下子就讲到了要害。虽不是给“折中主义”下定义,但给人的印象却一点不含 分纵、(四)课文开头为什么从宋玉描写“东家之子”的美写起?这样开头有什么 答:课文借助一则故事引出论点,形象而富有趣味。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 的,作者从《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发掘提炼 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提出中心论点。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能 吸引读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五)作者在最后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怎样做到“恰到好处”,还提到“折 中主义”与“中庸之道”? 答:课文以设问方式提出疑问,立即予以回答,不枝不蔓,直截了当。拿“折 中主义”“中庸之道”与“恰到好处”作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前者 是以主观想象为依据,后者以实事求是为标准。这样,就判明了主观唯心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恰到好处”的含义,更有力地论证了 中心论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注音
证明了认为“过”没有什么不好这一观点的错误,从而又间接地论证了凡事都要 “恰到好处”的正确性。最后再引用一句列宁的话进行道理分析(引证),把人 们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 课文第 4 段拿“折中主义”、“中庸之道”和“恰到好处”作对比,指出它 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以主观想象为依据,后者是以实事求是为标准。这样 就判明了主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恰到好处” 的含义,更有力论证了凡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正确性。 (三)本文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论证的? 分析:由于文章有明确的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人们 对于凡事都要“恰到好处”所存在的错误认识,所以论证就很集中紧凑,文字也 很简炼,做到了深入浅出,要言不烦。例如开头以“东家之子”为例形象地说明 美要“恰到好处”。“不瘟不火”、“情真而能自持”、“注意火候”“掌握分 寸”等事例不同,用词各异,但都能准确扼要地说明“恰到好处”。此外,对错 误认识都直接以设问方式提出,立即予以回答,不枝不蔓,直截了当。如针对“你 的说法很像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看法,作者则明确回答:“我说:不是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是按自己的主观,把长和短、快和慢、多和少加起来被二除的东西。” 一下子就讲到了要害。虽不是给“折中主义”下定义,但给人的印象却一点不含 糊。 (四)课文开头为什么从宋玉描写“东家之子”的美写起?这样开头有什么 好处? 答:课文借助一则故事引出论点,形象而富有趣味。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 的,作者从《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发掘提炼 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提出中心论点。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能 吸引读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五)作者在最后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怎样做到“恰到好处”,还提到“折 中主义”与“中庸之道”? 答:课文以设问方式提出疑问,立即予以回答,不枝不蔓,直截了当。拿“折 中主义”“中庸之道”与“恰到好处”作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前者 是以主观想象为依据,后者以实事求是为标准。这样,就判明了主观唯心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恰到好处”的含义,更有力地论证了 中心论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注音
著zhu$瘟w5n庸y#ng 2.解释。 恰到好处: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实事求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事物 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3.辨音 zhoo着凉 ①分{分析 Q若Jho高着儿 en水分 zhu着落 zhe听着 (二)在学生熟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以下练习。(练习1~3题是由对文中 4个成语的解释,引出对文章思路的整体把握;4~6题是对语段的理解;第7 题是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第8题是运用文章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1.解释下列成语,加点的字要注音、解释 ①恰到好处:办事、说话达到最适当的地步。恰:q,恰巧,正好 ②过犹不及: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对的。犹:y$u, 像,如同。 ③恰如其分:办事、说话正合分寸。分:f8n,分寸。(注意:“恰如其分” 不能写成“恰如其份”,“分”与“份”只有当作“整体的一部”讲时才可通用, 如“部分”、“股分”可写作“部份”、“股份”。) ④实事求是:科学地硏究客观事物的规律。也指如实反映情况或按照客观事 物的规律办事 2.请根据“恰到好处一→过犹不及一→恰如其分一→实事求是”这一提示, 口述本文的思路,口述时不要看书,必须使用以上四个成语 提示:本文开头1、2两段提出并初步证明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 恰到好处”这一中心论点;接着第3段针对有人认为“过”还是好的这一错误认 识,指出过犹不及,“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 到好处”呢?文章第4段划清了“恰到好处”与“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
著 zhu$ 瘟 w5n 庸 y#ng 2.解释。 恰到好处: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实事求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事物 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3.辨音。 (二)在学生熟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以下练习。(练习 1~3 题是由对文中 4 个成语的解释,引出对文章思路的整体把握;4~6 题是对语段的理解;第 7 题是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第 8 题是运用文章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1.解释下列成语,加点的字要注音、解释。 ①恰到好处:办事、说话达到最适当的地步。恰:qi4,恰巧,正好。 ②过犹不及: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对的。犹:y$u, 像,如同。 ③恰如其分:办事、说话正合分寸。分:f8n,分寸。(注意:“恰如其分” 不能写成“恰如其份”,“分”与“份”只有当作“整体的一部”讲时才可通用, 如“部分”、“股分”可写作“部份”、“股份”。) ④实事求是: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也指如实反映情况或按照客观事 物的规律办事 2.请根据“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这一提示, 口述本文的思路,口述时不要看书,必须使用以上四个成语。 提示:本文开头 1、2 两段提出并初步证明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 恰到好处”这一中心论点;接着第 3 段针对有人认为“过”还是好的这一错误认 识,指出过犹不及,“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 到好处”呢?文章第 4 段划清了“恰到好处”与“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
界限之后指出:凡事要恰如其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也就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3.这篇文章的思路大体分哪三步开展,三步之间的关系怎样? 提示:这篇文章的思路大体分三步展开:什么是恰到好处:为什么要做到恰 到好处;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三部分之间层层深入。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提示:作者首先从宋玉描写“东家之子的美”说起,为“恰到好处”作了形 象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大家理解和接受。 5.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提出两个与“恰到好处”相对立的概念“过” 与“不及”进行对照分析,但对“不及”却一笔带过,而集中分析“过”的危害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是社会实际情况决定的。由于长期的“左”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影响, 不少人存在着“过火没有什么”、“过了头还是好的”这种错误认识,这种认识 的危害极大,所以文章对“过”的危害作重点分析。这样写,既从反面证明了中 心论点,又有的放矢,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精读课文第4段,回答以下的问题: 1)这一段没有直接写怎样做到“恰到好处”,而是引出“折中主义”和 中庸之道”的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划清界限,以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这里所提倡的“恰到好处”和 “中庸之道”有着本质区别,不是以主观想象为依据,而是以实事求是为标准,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恰到好处”的内涵,更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②由于辨清 了“恰到好处”的正确含义,那么“怎样做到恰到好处”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写一举两得,说明严密,要言不烦。 (2)这一段的开头如果不用“设问”引出人们可能存在的模糊认识,而是 直接指明“恰到好处”和儒家的“中庯之道”有着本质的区别好不好呢?请简要 说明。 提示:如果不用“设问”提出问题,而是直接写道:“写到这里,必须指出 这里所提倡的‘恰到好处’和‘折中主义’、‘中庸之道’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样写从上下文看是连贯的,但没有使用“设问”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其区别好, 使用“设问”既照应了前面的论述,又能抓住读者的心理,亲切自然,引人思考, 同时又使行文富有变化。 (3)结尾句如果将“只有……才能……才能……”换成“只要……就… 就…”行不行?为什么?
界限之后指出:凡事要恰如其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也就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3.这篇文章的思路大体分哪三步开展,三步之间的关系怎样? 提示:这篇文章的思路大体分三步展开:什么是恰到好处;为什么要做到恰 到好处;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三部分之间层层深入。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提示:作者首先从宋玉描写“东家之子的美”说起,为“恰到好处”作了形 象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大家理解和接受。 5.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提出两个与“恰到好处”相对立的概念“过” 与“不及”进行对照分析,但对“不及”却一笔带过,而集中分析“过”的危害,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是社会实际情况决定的。由于长期的“左”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影响, 不少人存在着“过火没有什么”、“过了头还是好的”这种错误认识,这种认识 的危害极大,所以文章对“过”的危害作重点分析。这样写,既从反面证明了中 心论点,又有的放矢,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精读课文第 4 段,回答以下的问题: (1)这一段没有直接写怎样做到“恰到好处”,而是引出“折中主义”和 “中庸之道”的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划清界限,以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这里所提倡的“恰到好处”和 “中庸之道”有着本质区别,不是以主观想象为依据,而是以实事求是为标准,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恰到好处”的内涵,更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②由于辨清 了“恰到好处”的正确含义,那么“怎样做到恰到好处”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写一举两得,说明严密,要言不烦。 (2)这一段的开头如果不用“设问”引出人们可能存在的模糊认识,而是 直接指明“恰到好处”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着本质的区别好不好呢?请简要 说明。 提示:如果不用“设问”提出问题,而是直接写道:“写到这里,必须指出 这里所提倡的‘恰到好处’和‘折中主义’、‘中庸之道’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样写从上下文看是连贯的,但没有使用“设问”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其区别好, 使用“设问”既照应了前面的论述,又能抓住读者的心理,亲切自然,引人思考, 同时又使行文富有变化。 (3)结尾句如果将“只有……才能……才能……”换成“只要……就…… 就……”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用“只有……才能……才能……”表示“这样”所指代的“下一番调 查研究工夫”等等做法,对于判断“过”与“不及”,做到“恰到好处”来说, 是必要条件(但是光有这个条件还不够)。如果改用“只有……就……就”变成 了充分条件(有它就够了),就不符合实际情况 7.填写下表,体会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观点角度 例子 道理分析 1.京戏著名演员表演,讲究不瘟 不火: “我们常说做事要恰如其 分”,这 2.优秀歌手歌唱时情真而能自持 面 个“分”就是标准的意思。 要恰到好处 3.工人炼钢注意火候 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4.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 “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 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走向反面 2.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 2.列宁的话 3.对于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常常3.“折中主义是按自己的主 造成精神负担,反而会把身体搞坏。观,…是按孔夫子所说的标准来衡 量的 8.运用本文的观点,对下面事例作简要分析。 材料 南朝名医陶弘景认为巴豆性最泻。明朝的李时珍,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巴豆 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而且可以治疗慢性腹泻,只有大剂量才会造 成腹泻。 摘自《语文月刊》1992年第3期 提示:从李时珍发现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仅不会引起腹泻,而且能治疗慢 性腹泻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凡事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 好处;从李时珍是经过“反复试验”才得到这一发现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 得出这样的结论:凡事要做到恰到好处,必须从实际出发,经受实践的检验。以 上两点认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角度
提示:用“只有……才能……才能……”表示“这样”所指代的“下一番调 查研究工夫”等等做法,对于判断“过”与“不及”,做到“恰到好处”来说, 是必要条件(但是光有这个条件还不够)。如果改用“只有……就……就”变成 了充分条件(有它就够了),就不符合实际情况。 7.填写下表,体会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观点 角度 例子 道理分析 要 恰 到 好 处 正 面 1.京戏著名演员表演,讲究不瘟 不火; 2.优秀歌手歌唱时情真而能自持; 3.工人炼钢注意火候; 4.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 “我们常说做事要恰如其 分”,这 个“分”就是标准的意思。…… 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反 面 1.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 2.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 3.对于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常常 会造成精神负担,反而会把身体搞坏。 1.“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 走向反面”; 2.列宁的话; 3.“折中主义是按自己的主 观,……是按孔夫子所说的标准来衡 量的。” 8.运用本文的观点,对下面事例作简要分析。 材料: 南朝名医陶弘景认为巴豆性最泻。明朝的李时珍,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巴豆 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而且可以治疗慢性腹泻,只有大剂量才会造 成腹泻。 ——摘自《语文月刊》1992 年第 3 期 提示:从李时珍发现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仅不会引起腹泻,而且能治疗慢 性腹泻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凡事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 好处;从李时珍是经过“反复试验”才得到这一发现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 得出这样的结论:凡事要做到恰到好处,必须从实际出发,经受实践的检验。以 上两点认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