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 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 要概括。(6分)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 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1).(5分)B(3分)、D(2分)、E(1分) 【解析】B项,文章中只说“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听到了莫扎特的音乐,并 没有表明自己的选择。D作者认为二人一样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 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B项把被动说成了主动,D项是对象搞错,把对艺术的 追求,说成了对音乐的追求,缩小了范围。E项最后几句有点表述混乱。应为: 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让更多的年轻 人因此受益,唤醒活泼的世界 (2)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 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 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3)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 化身。 (4)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 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 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 “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 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 即可正常评分) 19.(2014·安徽蚌埠教学质量检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 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 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 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 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 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 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 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 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 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
(2) 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 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6 分) (3) 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 要概括。(6 分) (4) 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 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 分) 【答案】:(1).(5 分)B(3 分)、D(2 分)、E(1 分) 【解析】B 项,文章中只说“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听到了莫扎特的音乐,并 没有表明自己的选择。D 作者认为二人一样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 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B 项把被动说成了主动,D 项是对象搞错,把对艺术的 追求,说成了对音乐的追求,缩小了范围。E 项最后几句有点表述混乱。应为: 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让更多的年轻 人因此受益,唤醒活泼的世界。 (2)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 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 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3)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 化身。 (4)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 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 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 “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 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 即可正常评分) 19. ( 2014·安徽蚌埠教学质量检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 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 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 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 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 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 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 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 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 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 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
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 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 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 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 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 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 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 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 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 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 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 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 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 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 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 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 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 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 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 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 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1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1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14.“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分)
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 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 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 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 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 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 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 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 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 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 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 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 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 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 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 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 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 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 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 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 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1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1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 1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 分) 14.“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 分)
【答案】:11.(4分)(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1 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 (1分) (2)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 国家深厚的关怀。(1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 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人物。(1分) 12.(6分)①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②对人情冷暖、世 态炎凉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③刚烈慷慨,仗义重谊。,④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天下意识。(每条2分,答任意三点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 可酌情给分) 13.(6分)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 使文章充满了人文性。(2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 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 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 其思想的深沉一一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 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2分) 14.(8分)答案要点: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2分) 经济负担重,希望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分) 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分) 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2分) 20.(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联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 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 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 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 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 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 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 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 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 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 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 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 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 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 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 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答案】:11.(4 分)(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1 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 (1 分) (2)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 国家深厚的关怀。(1 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 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人物。(1 分) 12.(6 分)①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②对人情冷暖、世 态炎凉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③刚烈慷慨,仗义重谊。,④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天下意识。(每条 2 分,答任意三点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 可酌情给分) 13.(6 分)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 使文章充满了人文性。(2 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 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 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 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 其思想的深沉——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 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2 分) 14.(8 分)答案要点: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2 分) 经济负担重,希望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 分) 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 分) 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2 分) 20. ( 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联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江 南 雨 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 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 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 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 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 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 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 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 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 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 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 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 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 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 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 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 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 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 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 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 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 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 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 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 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 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 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一—今年下,明 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 17.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 “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8分) 18.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 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5分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4分)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 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 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 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 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 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 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 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答案】:16.①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 扰。(2分) 17.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 (2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2分)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 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 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 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 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 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 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 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 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 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 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 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 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 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 分) 17.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 “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8 分) 18.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 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5 分)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4 分)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 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 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 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 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 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 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 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答案】:16.①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 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 扰。(2 分) 17.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 (2 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2 分)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 分)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 18.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 静,(1分)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 桑感。(2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 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2分 19.A作者采用的不是以时空为序而是移步换景的手法E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 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 21.(2014·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14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 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 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 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 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 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 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 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 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 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 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 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 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 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 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 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 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 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 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 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 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 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 分)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 分) 18.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 静,(1 分)同时“姑 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 桑感。(2 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 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2 分) 19.A 作者采用的 不是以时空为序而是移步换景的手法 E 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 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 21. ( 2014·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 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4 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 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 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 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 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 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 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 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 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 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 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 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 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 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 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 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 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 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 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 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 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 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