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了自己的境遇和处事态度。(2分)是一个整日以酒浇愁,以琴书为伴, 不得不安于贫穷的,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孤高悲愤的知识分子形象。(2分) 2.颔联“闲吟客”带岀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点出“吟” 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1分) 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分)说 明“不容真”的结果。(1分) 2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诗人简介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今山东德州)人。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天 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 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 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 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 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韦应物,737一约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田园派诗人。玄宗时,曾在宫 廷中任「三卫郎」,后应举成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由于他长 期担任地方行政官吏,亲身接触到战火离乱的社会现实,所以写了不少具有一定 现实意义的好作品。在宦海浮沉的生活中,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黑暗的一面有所 认识,但又缺乏抗争的勇气,感到无可奈何。这样,就使得他的心情陷于苦闷的 矛盾状态中。其诗多送别、寄赠、感怀之作,情感真挚动人。田园山水诸作,语 言简淡,风格秀朗,气韵澄澈。著有《韦苏州集》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 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 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 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 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 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 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韦诗抒发 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 2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概述了自己的境遇和处事态度。(2 分)是一个整日以酒浇愁,以琴书为伴, 不得不安于贫穷的,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孤高悲愤的知识分子形象。(2 分) 2.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点出“吟” 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1 分) 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 分)说 明“不容真”的结果。(1 分) 2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诗人简介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今山东德州)人。约生于 725 年(唐开元十三年)。天 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 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 17 首。其诗 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 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 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 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 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韦应物, 737-约 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田园派诗人。玄宗时,曾在宫 廷中任「三卫郎」,后应举成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由于他长 期担任地方行政官吏,亲身接触到战火离乱的社会现实,所以写了不少具有一定 现实意义的好作品。在宦海浮沉的生活中,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黑暗的一面有所 认识,但又缺乏抗争的勇气,感到无可奈何。这样,就使得他的心情陷于苦闷的 矛盾状态中。其诗多送别、寄赠、感怀之作,情感真挚动人。田园山水诸作,语 言简淡,风格秀朗,气韵澄澈。著有《韦苏州集》。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 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 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 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 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 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 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 哀情”的反衬手法。(1 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 分)韦诗抒发 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 分) 2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杭州樟亭 郑谷 故国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平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诗人简介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 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 登进士第,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 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郑谷在当时诗名颇盛。郑谷曾修改僧齐己《早梅》诗 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已拜为“一字师”。 又与许棠、任涛、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 林十哲” 郑谷诗反映生活面不广,情感也欠深沉。所以《郡斋读书志》批评郑谷“格韵凡 猥,语句浮俚不竞”。但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宛转,律对中时有警句。绝句如《淮 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亦复风神摇曳,有悠然 不尽之意。尤工咏物,《鹧鸪》、《燕》、《竹》、《海棠》诸篇皆能状物而得 其神,《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传诵广远,致有“郑 鹧鸪”之称。《唐才子传》用“清婉明白,不俚而切”来概括其诗风,是比较恰 当的。 【注】故国:即故乡。 1.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2.本诗写思乡之情,或寓于景物之中,或直抒胸臆,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写了潮水、远山、沙鸟和渔人。写潮水,突出其大,浩漫一片,分不清浦岸; 写远山,突出其树叶落后,众峰秀出,望得很远;写飞鸟,突出其远去;写渔人, 突出其闲适。 2.诗的第四、五、六句,寓情于景。第四、五句是从远观的角度写怀念故乡:第 四句,写故乡在江天之外的远处,木叶落后山峰显露,可以远望;第五句,写看 着鸟在晴空中远远飞去。第六句,写眼前的江面上,渔人在夜晚闲唱,引发了自 己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心随着远去的船帆返回故乡,表达 了思乡之情的浓烈。 2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 时候 1.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题杭州樟亭 郑谷 故国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平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诗人简介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 岁能诗,前辈 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 登进士第,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 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郑谷在当时诗名颇盛。郑谷曾修改僧齐己《早梅》诗 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己拜为“一字师”。 又与许棠、任涛、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 林十哲”。 郑谷诗反映生活面不广,情感也欠深沉。所以《郡斋读书志》批评郑谷“格韵凡 猥,语句浮俚不竞”。但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宛转,律对中时有警句。绝句如《淮 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亦复风神摇曳,有悠然 不尽之意。尤工咏物,《鹧鸪》、《燕》、《竹》、《海棠》诸篇皆能状物而得 其神,《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传诵广远,致有“郑 鹧鸪”之称。《唐才子传》用“清婉明白,不俚而切”来概括其诗风,是比较恰 当的。 【注】故国:即故乡。 1.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2.本诗写思乡之情,或寓于景物之中,或直抒胸臆,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写了潮水、远山、沙鸟和渔人。写潮水,突出其大,浩漫一片,分不清浦岸; 写远山,突出其树叶落后,众峰秀出,望得很远;写飞鸟,突出其远去;写渔人, 突出其闲适。 2.诗的第四、五、六句,寓情于景。第四、五句是从远观的角度写怀念故乡:第 四句,写故乡在江天之外的远处,木叶落后山峰显露,可以远望;第五句,写看 着鸟在晴空中远远飞去。第六句,写眼前的江面上,渔人在夜晚闲唱,引发了自 己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心随着远去的船帆返回故乡,表达 了思乡之情的浓烈。 2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 时候。 1.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 向慕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 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2.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 诉。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 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 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惋叹喟和对 现实的讽刺。 2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 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 的独到之处? 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 参考答案 1.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 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 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 “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 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 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 情 3.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 抗争的巨大反差 2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宜城)团练判官时。八 年前,他供职于沉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 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谈谈对这首诗“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 向慕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 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2.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 诉。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 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 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惋叹喟和对 现实的讽刺。 2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 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 的独到之处? 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 参考答案 1.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 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 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 “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 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 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 情。 3.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 抗争的巨大反差。 2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宜城)团练判官时。八 年前,他供职于沉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 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谈谈对这首诗“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
2.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 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 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参考答案 1.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 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2.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景]对诗人心中的居住在宛溪两岸的百姓的生活画面有所描述。[情]承上联“今 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 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 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变易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景]能对“深秋”、“落日”、“雨 帘”、“笛声”等略显悲凉的意象有所分析。或:对诗句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如 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色(夕阳晚照)有声(风里笛声),虚实结合等, 择其一点有所分析即可。[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 露出佣怅、哀凉之情。(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 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3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单于台 张蠙(pin)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2.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 1.①总领下文,交待下文都是登高望远所见景色。②“回”表明边地无战事 交待了登高的原因,表现了所见景色的奇特。③“独”,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 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答出两点即可) 2.颈联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题目“登”字,描写了登髙远眺所见 景物。因为登高才看到沙浪滚滚,才感知风如雷响,诗人登髙远眺,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情感。 3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背景: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 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诗中与诗题 中的“约后期”照应的诗句是。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 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 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参考答案 1.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 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2.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景]对诗人心中的居住在宛溪两岸的百姓的生活画面有所描述。[情]承上联“今 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 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 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变易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景]能对“深秋”、“落日”、“雨 帘”、“笛声”等略显悲凉的意象有所分析。或:对诗句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如 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色(夕阳晚照)有声(风里笛声),虚实结合等, 择其一点有所分析即可。[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 露出佣怅、哀凉之情。(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 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3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单于台 张蠙(pín)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2.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 1.①总领下文,交待下文都是登高望远所见景色。②“回”表明边地无战事, 交待了登高的原因,表现了所见景色的奇特。③“独”,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 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答出两点即可) 2.颈联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题目“登”字,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 景物。因为登高才看到沙浪滚滚,才感知风如雷响,诗人登高远眺,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情感。 3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背景: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 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诗中与诗题 中的“约后期”照应的诗句是 。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