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x0)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 描述。(2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形状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 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 “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 的情愫总会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 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脊(she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 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span> 登科记考>,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 之误),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髙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 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髙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 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 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 的心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xǔ)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 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 描述。(2 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1.形状 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 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 “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 的情愫总会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 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 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 一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span> 登科记考>,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 之误),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 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 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 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 的心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的写法,诗中“青女”、“素 娥”分别是和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参考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 动感及神采风貌。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 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诗人孟浩然与 齐名,同为唐代 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 上属于 2.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王维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诗 2.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 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 黯然神伤。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 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 娥”分别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 参考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 动感及神采风貌。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40 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 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 上属于____________。 2.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王维 山水田园 咏史怀古诗 2.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 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 黯然神伤。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 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 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 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 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 消”“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 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 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 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 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 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共4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 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 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 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 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 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 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 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
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 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 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 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 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 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 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 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 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 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 1 分,举例说明各 1 分;共 4 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 分)。异:一病一老(1 分),一在途中一已归 乡(1 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 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 争的残酷。(4 分,每点 2 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 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 分)天津桥下,春水溶 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 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 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 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 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 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
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 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杏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 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 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 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 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 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 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 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 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诗人简介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 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 《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 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 析 参考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 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 1 分,分析 2 分,感情 2 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 薛涛(约 768~832 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 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 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 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 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 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 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 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 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诗人简介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 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 《全唐诗》存诗仅 13 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 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 析。 参考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 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 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① 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 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 而酬和次韵之作。 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 2.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勤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 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已,以至形之于梦。(2分)这是从 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2分) 2.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2分)元诗用故人不曾来 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2分 2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叙 杜荀鹤①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②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注】①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才华横溢,仕途坎坷。②奈值: 奈何 1.此诗首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简 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根 据提示分析中间两联。(4分) 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表明“乐 于贫”的心迹 颔 颈联 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 然一体。 参考答案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 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①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 817 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 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 而酬和次韵之作。 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 2.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勤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 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已,以至形之于梦。(2 分)这是从 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2 分) 2.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2 分)元诗用故人不曾来 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2 分) 2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叙 杜荀鹤①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②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注】①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才华横溢,仕途坎坷。②奈值: 奈何。 1.此诗首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简 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 分) 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根 据提示分析中间两联。(4 分) 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表明“乐 于贫”的心迹; 颔联: ; 颈联: ; 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 然一体。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