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 2、公平与公正报道 A(accuracy)+B(balance)+C(completeness)+D(detachment)+E(ethics)-F(fairness) 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 (1)、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所 (2)、媒体的“为”和“不为” (3) 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克里空”:俄文词。意思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 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剧本《前线》中,有一个特派记者,取名“克里 空”。他在前线采访时,不深入部队,整天呆在总指挥部里,靠捕风捉影和捏造事实来胡 编“新闻 后 “克里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新闻工作者必 坚决反对“克里空” ,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大众传媒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 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 控制 1、国家政府的管理:L、制定法律(经营、技术方面/为公众利益服务) 2、检查传播内容 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 3、消费者的控制 4、职业道德自 职业道德: 1、点实 2、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得防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保护知识产权 4 不利用大众媒介谋取私利 5、为人民大众服务 媒介法概况: 1、宪法或宪法性法律 般法 3、专门法 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5、自律规则 全国人大将原《突发事件处置条例》中“媒体不得擅自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报道”的条例册 除/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规 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 会发布荷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 处置情况做好后 续发布工作 /2007年1月1日起, 实施了保障境外记者采访自由的 “国务院477号令”/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总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新闻自律组织 1、地方性/全国性新闻自律组织 美国全国新闻评议会 (197 -1984)/“新闻报道公正与准确”协会 2、新闻机构内部的意见调查员/新闻督察员 3、传媒大公司内部的职业标准实施机制
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 2、公平与公正报道 A(accuracy)+B(balance)+C(completeness)+D(detachment)+E(ethics)=F(fairness) 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 (1)、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质 (2)、媒体的“为”和“不为” (3)、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克里空”:俄文词。意思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 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剧本《前线》中,有一个特派记者,取名“克里 空”。他在前线采访时,不深入部队,整天呆在总指挥部里,靠捕风捉影和捏造事实来胡 编“新闻”,后来“克里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新闻工作者必须 坚决反对“克里空”,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大众传媒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 控制: 1、国家政府的管理:1 、制定法律( 经营、技术方面 / 为公众利益服务) 2 、检查传播内容 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 3、消费者的控制 4、职业道德自律 职业道德: 1、真实 2、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不得防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3、保护知识产权 4、不利用大众媒介谋取私利 5、为人民大众服务 媒介法概况: 1、宪法或宪法性法律 2、一般法 3、专门法 4、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5、自律规则 全国人大将原《突发事件处置条例》中“媒体不得擅自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的报道”的条例删 除 /2006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规 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 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 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 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了保障境外记者采访自由的 “国务院 477号令”/2008 年 5 月 1 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新闻自律组织 1、地方性/全国性新闻自律组织 美国全国新闻评议会(1973----1984)/ “新闻报道公正与准确”协会 2、新闻机构内部的意见调查员/新闻督察员 3、传媒大公司内部的职业标准实施机制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 课时:2周,共6课时 重大灾害事件中的「“描 广播是重大突发灾苦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先接触的媒体,是培养防灾减灾国民意识的最直接、 最有效的媒体 为了加强重大灾苦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日本广播总结了广播应对“灾苦报道十条”:1、自 始至终重视灾害信息的准确性 2、反复告知抗灾救灾机构的电话号码和联络方式 3、准确报道受灾地区范围、灾情规模以及灾后出行路线 4、尽可能为受灾群众服务 5、充分体现对受灾民众的人文关怀 6、充分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地域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广播真正成为灾区民众的生命线 7、适当进行信息服务分流 8、重视培养灾吉报道的专业记者 建立灾害报道工作手册制度 10、要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与方法 “中国之声”特别节日《爱心守望风雪同行》 新媒介的虚拟性 1、拟态环域 虚拟财产 2、传受双方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实名制 网络监控 网络传播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全天候播报twitter型网站 2、消除地理疆域的限制跨国合作 3、海量的多媒体信息 博客、播客 4、强大的互动功能 5、低廉的成本代价草根新闻(Grassroot Journalism)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 1、守门人功能 2、决策功能 舆论导向 教师功能 传衍文化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 2、赋予价值和地位 3、维护社会规范 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大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同质化”功能 2、“显富心态的消费”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 课时:2 周,共 6 课时 重大灾害事件中的广播 广播是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先接触的媒体,是培养防灾减灾国民意识的最直接、 最有效的媒体 为了加强重大灾害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日本广播总结了广播应对“灾害报道十条”: 1、自 始至终重视灾害信息的准确性 2、反复告知抗灾救灾机构的电话号码和联络方式 3、准确报道受灾地区范围、灾情规模以及灾后出行路线 4、尽可能为受灾群众服务 5、充分体现对受灾民众的人文关怀 6、充分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地域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广播真正成为灾区民众的生命线 7、适当进行信息服务分流 8、重视培养灾害报道的专业记者 9、建立灾害报道工作手册制度 10、要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与方法 “中国之声”特别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 新媒介的虚拟性 1、拟态环境 虚拟财产 2、传受双方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实名制 网络监控 网络传播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全天候播报 twitter 型网站 2、消除地理疆域的限制 跨国合作 3、海量的多媒体信息 博客、播客 4、强大的 互动功能 5、低廉的成本代价 草根新闻(Grassroot Journalism)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 1、守门人功能 2、决策功能 舆论导向 3、教师功能 传衍文化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1、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 2、赋予价值和地位 3、维护社会规范 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三、大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1、“同质化”功能 2、“显富心态的消费”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4、“动员”功能 媒介产品的成本结构 创作成本 2、生产成本 3、传播成本 广告是媒介产品的成本的重要补偿方式 通俗文化: 1、由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燥、直观、朴素、富有情趣并且具 有相当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社会心理性的文化成果 2、高雅文化余下的那部分文化 3、大众文化。是 种商业文化, 是为了满足大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 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也有相当一批文化评论家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进▣的美国大众文化 4、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5、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看,通俗文化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 “兼并”势力之间斗争的场月 精英文化: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生产出来的文化财富, 基本上是以理性状态、社会意识形态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 细的文化成果 英尼斯的理论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A重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偏向时间)(a) 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6)口语传播与时 间偏向相连B轻便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偏向空间)()有助 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中的贸易、帝国领土的扩张,中央集权,以现在和未来为中心 书面传承与空间偏向相连 B、媒介同权力机构的关系 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就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 制方面的趋向而言的 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煤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A、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媒介效力之 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媒介作 为其内容 B、从媒介技术的效果角度理解“内容”: 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a媒 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型式的变化 b媒介对人的知觉、 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A、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 衡”的概念B、媒介对人体的延伸的3个阶段机械印刷时代,实现了自身在空间的延伸 b)电子时代,在全球延伸我们的中枢神经(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媒介 冷热说”A、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B、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麦 克卢汉和英尼斯 1、媒介本身就是环境 2、传播形式的转变在社会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3、新的媒介改变文化和知觉的方式 梅罗维茨“当一种新的因素被添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环境加该新 因素,而是一种新的环境
4、“动员”功能 媒介产品的成本结构: 1、创作成本 2、生产成本 3、传播成本 广告是媒介产品的成本的重要补偿方式 通俗文化: 1、由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燥、直观、朴素、富有情趣并且具 有相当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社会心理性的文化成果 2、高雅文化余下的那部分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是为了满足大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 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也有相当一批文化评论家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进口的美国大众文化 4、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5、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来看,通俗文化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 “兼并”势力之间斗争的场所 精英文化: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生产出来的文化财富, 基本上是以理性状态、社会意识形态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 细的文化成果 英尼斯的理论: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 A 重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偏向时间)(a) 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 ⒝ 口语传播与时 间偏向相连 B 轻便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偏向空间)(a)有助 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中的贸易、帝国领土的扩张,中央集权,以现在和未来为中心⒝ 书面传承与空间偏向相连 B、媒介同权力机构的关系 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就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 制方面的趋向而言的 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A、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媒介效力之 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媒介作为其内容 B、从媒介技术的效果角度理解“内容”: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媒 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型式的变化” ⒝媒介对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A、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 衡”的概念 B、媒介对人体的延伸的 3 个阶段⒜机械印刷时代,实现了自身在空间的延伸 ⒝电子时代,在全球延伸我们的中枢神经 ⒞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3、媒介“冷热说” A、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 B、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麦 克卢汉和英尼斯 1、媒介本身就是环境 2、传播形式的转变在社会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3、新的媒介改变文化和知觉的方式 梅罗维茨“当一种新的因素被添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环境加该新 因素,而是一种新的环境
龙夫曼的“戏剧论” 将人们的社会互动同表演戏剧类比,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的不同社会角色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 感觉区域:物质场所对情境来说之所以重要,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允许某些人进入视(听) 得见正在其间发生的活动, 而却把另一些人排斥在这一感觉区域之外。信总不仅在物质场 所流通,也通过媒介流通,应把媒介环境(即媒介的运用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放在重要位 置上来考虑。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信息的流通型式,不仅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型式,而且也指限制接触这种信息的型 式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和整合A、合并①接触媒介的代码系统几乎不是 一种代码②打破印刷媒介与其传递信总之间的天然联结.分离:打破物质场所和社会场所之 间的联结,造成两者的分离 域审斯的媒众观. 社会文化现象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 历史密切相连,同社会制度、文化惯例、人类社会变动若的政治经济力量,人们使用科技 发明的社会意向等密切相连 第六查传播的对免 一分析 课时:1周,共3课的 、受众 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读者、听众、观众。1、潜 在观金 2、有效观众 3、特定公众 二、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 1、都子论 公、缓冲体论(个人差异、社会类别、社会关系、文化规范) 3、使用- 满足论 4、亚文化群体论(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5、受众商品论 三、受众研究的新观念 麦奎尔: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获得受众的量化和信息 行为性:重在改讲和强化独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狭义上指接受分析):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煤介使用是特定文化环 境的反映, 也是赋予意义的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特点 1、数量上难以统计 2、构成成成分复杂 3、富有个性的个人 播 窄播 4、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的接受活动 5、积极的接受活动 四、众理论 个人差异论 2、社会类别论 3、社会关系论
戈夫曼的“戏剧论” 将人们的社会互动同表演戏剧类比,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的不同社会角色.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1、 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 感觉区域:物质场所对情境来说之所以重要,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允许某些人进入视(听) 得见正在其间发生的活动,而却把另一些人排斥在这一感觉区域之外。信息不仅在物质场 所流通,也通过媒介流通,应把媒介环境(即媒介的运用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放在重要位 置上来考虑。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信息的流通型式,不仅指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型式,而且也指限制接触这种信息的型 式 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和整合 A、合并①接触媒介的代码系统几乎不是 一种代码②打破印刷媒介与其传递信息之间的天然联结.分离:打破物质场所和社会场所之 间的联结,造成两者的分离 威廉斯的媒介观: 社会文化现象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而且同科技发明产生及应用的社会 历史密切相连,同社会制度、文化惯例、人类社会变动着的政治经济力量,人们使用科技 发明的社会意向等密切相连 第六章 传播的对象——受众分析 课时:1 周,共 3 课时 一、受众 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 泛指读者、听众、观众。 1、潜 在观众 2、有效观众 3、特定公众 二、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 1、靶子论 2、缓冲体论(个人差异、社会类别、社会关系、文化规范) 3、使用——满足论 4、亚文化群体论(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5、受众商品论 三、受众研究的新观念 麦奎尔: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获得受众的量化和信息 行为性:重在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狭义上指接受分析):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媒介使用是特定文化环 境的反映,也是赋予意义的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特点 1、数量上难以统计 2、构成成成分复杂 3、富有个性的个人 广播 → 窄播 4、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的接受活动 5、积极的接受活动 四、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类别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五、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遵从性 选择性心理 六、受众与信息反馈 (一)、反馈的特性 观众来信、来电、网站留言、 手记短信和电子邮件 观众联络科,“保留存档 “处理后销毁” “建立数据库 (二)、受众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收视率调查) 1、当面访问法 公、电话询法 3、日记法 4、机械记录法 七、大众传播与民章测验 大众传播与奥舆论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课时:3周,共9课时 官传: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摇言、报道 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地做法。(拉斯韦尔 宣传的策略: 1、辱骂法 给某事物赋予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检查证据就加以拒绝和谴责 2光辉泛化法 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个事物 3、转移法 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某一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可被接 4证词法 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5、平 民百姓法 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她的想法使好的,因为这些想法使“人民的”想法,是“普通 老百姓”的想法 6洗牌作弊法 选择支持某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而忽视不支持这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 乐队花车法 跟着游行队伍最前面的乐队花车跑,宜传者企图说服团体成员接受他的计划,追随大家传 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 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插活动在多大程度 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 还是潜在的。 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 一、万能效果论
4、文化规范论 五、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遵从性心理 选择性心理 六、受众与信息反馈 (一)、反馈的特性 观众来信、来电、网站留言、手记短信和电子邮件 观众联络科,“保留存档”“处理后销毁”“建立数据库” (二)、受众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收视率调查) 1、当面访问法 2、电话询问法 3、日记法 4、机械记录法 七、大众传播与民意测验 八、大众传播与舆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课时:3 周,共 9 课时 宣传: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 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地做法。(拉斯韦尔) 宣传的策略: 1、辱骂法 给某事物赋予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检查证据就加以拒绝和谴责 2、光辉泛化法 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个事物 3、转移法 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某一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可被接 受 4、证词法 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 5、平 民百姓法 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她的想法使好的,因为这些想法使“人民的”想法,是“普通 老百姓”的想法 6、洗牌作弊法 选择支持某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而忽视不支持这种立场的论点和证据 7、乐队花车法 跟着游行队伍最前面的乐队花车跑,宣传者企图说服团体成员接受他的计划,追随大家 传 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 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 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 还是潜在的。 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 一、万能效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