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莆田高二上语文期末测试卷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 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 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 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 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 “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 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 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 也需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 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 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稍稍 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 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 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 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 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 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己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 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 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 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2015-2016 学年莆田高二上语文期末测试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 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 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 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 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 “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 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 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 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 也需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 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 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稍稍 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 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 ,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 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 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 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 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 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 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 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 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 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 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 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 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 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 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 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 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 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2013年第9期《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 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 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 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 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 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 的一项是(3分)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 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 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 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 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 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 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 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 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 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 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 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 2013 年第 9 期《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 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 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 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 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 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 的一项是(3 分)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 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 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 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 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 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 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 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 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 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 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瘼疯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 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 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 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 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 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 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 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 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 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 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 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 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 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 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 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 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 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 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 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 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 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 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 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 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 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 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瘼疯( chi zong):痉挛,抽风。 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 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 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 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 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 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 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 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 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 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 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 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 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 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抽风。 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 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 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 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 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 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 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 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 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 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己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 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 居住的场所。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 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 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 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 夫。”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 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 居住的场所。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 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