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6-2017学年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科目考试时间:2017年6月29日下午14:30-17:00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是 个知识分子的必修科目。但孔子对音乐的态度,已经超过了对必修课的重视 而当作是生命的喜悦。在各种文献记载中,我们都能看到孔子弹奏乐器,他会击 磬、鼓瑟、弹琴、唱歌,还会作曲、编曲,更能从理论髙度把握音乐。而且,孔 子在设坛授徒、讲解《诗经》《仪礼》等经典时,也常用乐器帮助学生加深对经 典文句的理解。在自己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以及表达细致的感受时,孔子更要弹 奏乐器。 孔子为什么如此醉心音乐?因为在孔子推崇的周代礼仪中,音乐是礼仪的重要组 成部分。孔子喜欢“乐”,就是喜欢“礼仪”!孔子毕生热爱音乐并潜心钻研, “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最能说明孔子与音乐的深厚渊源。这里的“三月”不是 三个月的意思,而是泛指很长一段时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如痴如醉, 大赞《韶》乐尽美尽善,居然因此几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千古名曲《韶》 乐是圣贤君主舜创制的乐曲,孔子喜欢《韶》乐,一是因为《韶》乐美妙无比 二是孔子听《韶》乐,对古代贤君舜治理天下的仁爱思想有无尽的向往,所以才 月不知肉味 孔子虽然一生坎坷,但他是爱音乐的人,从来不觉得人 生辛苦,他的生活也因音乐而充满情趣,无比精彩。《论语》中说,孔子听到别 人唱的歌特别好听,就一定要请对方再唱一次:他学会后,便按人家的旋律创作 首歌来唱和。除了参加葬礼外,孔子几乎天天都要弹琴唱歌,哪怕置身荒郊野 外,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断粮7天时也不例外。当时弟子们都饿得失去了对人生 的所有乐趣,可孔子还能弹琴,用琴声鼓舞学生们,真令当今的音乐“发烧友” 汗颜! 孔子最常唱的歌,就是《诗经》中的诗篇,《诗经》中的诗,全部都是配乐的唱 词。孔子对《诗经》的音乐和文辞都非常喜欢,多次在《论语》中髙度评价。他 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 容都是合乎伦理道德的,是道德与艺术完美合一的最佳文艺表现形式。《诗经》 305篇,孔子最爱的就是《关雎》。 孔子为什么会喜欢《关雎》这首情诗呢?因为孔子认为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快乐而不至于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于伤害身心,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合 乎规范的节制。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凡事讲究适度,避免过激,在感情表达上也是如此,所以他 特别喜欢《关雎》。在孔子看来,音乐言说着心声,好的音乐会指引人心向善, 在寓教于乐中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孔子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就是希望年轻学子要用诗歌来激励志气,用礼仪作为做人的立脚点,用音 乐来完成人生修养。作为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孔子300弟子中有72人精通六
湖北省荆州市 2016-2017 学年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本科目考试时间:2017 年 6 月 29 日下午 14∶30—17∶0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是 一个知识分子的必修科目。但孔子对音乐的态度,已经超过了对必修课的重视, 而当作是生命的喜悦。在各种文献记载中,我们都能看到孔子弹奏乐器,他会击 磬、鼓瑟、弹琴、唱歌,还会作曲、编曲,更能从理论高度把握音乐。而且,孔 子在设坛授徒、讲解《诗经》《仪礼》等经典时,也常用乐器帮助学生加深对经 典文句的理解。在自己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以及表达细致的感受时,孔子更要弹 奏乐器。 孔子为什么如此醉心音乐?因为在孔子推崇的周代礼仪中,音乐是礼仪的重要组 成部分。孔子喜欢“乐”,就是喜欢“礼仪”!孔子毕生热爱音乐并潜心钻研, “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最能说明孔子与音乐的深厚渊源。这里的“三月”不是 三个月的意思,而是泛指很长一段时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如痴如醉, 大赞《韶》乐尽美尽善,居然因此几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千古名曲《韶》 乐是圣贤君主舜创制的乐曲,孔子喜欢《韶》乐,一是因为《韶》乐美妙无比; 二是孔子听《韶》乐,对古代贤君舜治理天下的仁爱思想有无尽的向往,所以才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虽然一生坎坷,但他是爱音乐的人,从来不觉得人 生辛苦,他的生活也因音乐而充满情趣,无比精彩。《论语》中说,孔子听到别 人唱的歌特别好听,就一定要请对方再唱一次;他学会后,便按人家的旋律创作 一首歌来唱和。除了参加葬礼外,孔子几乎天天都要弹琴唱歌,哪怕置身荒郊野 外,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断粮 7 天时也不例外。当时弟子们都饿得失去了对人生 的所有乐趣,可孔子还能弹琴,用琴声鼓舞学生们,真令当今的音乐“发烧友” 汗颜! 孔子最常唱的歌,就是《诗经》中的诗篇,《诗经》中的诗,全部都是配乐的唱 词。孔子对《诗经》的音乐和文辞都非常喜欢,多次在《论语》中高度评价。他 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 容都是合乎伦理道德的,是道德与艺术完美合一的最佳文艺表现形式。《诗经》 305 篇,孔子最爱的就是《关雎》。 孔子为什么会喜欢《关雎》这首情诗呢?因为孔子认为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快乐而不至于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于伤害身心,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合 乎规范的节制。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凡事讲究适度,避免过激,在感情表达上也是如此,所以他 特别喜欢《关雎》。在孔子看来,音乐言说着心声,好的音乐会指引人心向善, 在寓教于乐中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孔子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就是希望年轻学子要用诗歌来激励志气,用礼仪作为做人的立脚点,用音 乐来完成人生修养。作为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孔子 3000 弟子中有 72 人精通六
艺,当然也就是精通音乐。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生的从政思想。孔子是我国将 音乐列于美学教育的第一人 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后,从卫国返回鲁国,开始了 对古代文化和音乐典籍的修订和整理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对于这些 “诗”,孔子都要边弹边唱,重新编曲,而且曲调力求符合《韶》《武》《雅》 《颂》之类的古代高雅音乐。这样,多年来混乱不堪的古代乐谱得到了很好的厘 正。从此以后,古代规范的礼乐之道就可以得到正确地传述了。 (摘编自《还原孔子社会生活观》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zK(〗春秋时期,每个知识分子都必须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孔子 也不例外,而且他对其中的“乐”格外重视,以至于到了沉醉的地步 B.孔子爱好音乐,他能自己作曲、编曲、唱歌,还会磬、瑟、琴等乐器,更能从 理论高度把握音乐,用乐器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表达感受。 C.孔子醉心音乐,钻研音乐,这与他的思想主张有紧密联系。音乐是周代礼仪的 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喜欢音乐,实质是喜欢周代的“礼仪” D.孔子把音乐当作生命中的喜悦,除特殊情况外,几乎天天弹琴唱歌,虽然一生 坎坷,但从不觉得人生辛苦,即使在断粮七天时,也是如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使孔子辛苦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他听到别人特别好听的歌,就让对方再唱 次,自己学会后,还按别人的旋律自创一首歌来唱和娱乐。 B.孔子认为音乐在情感的抒发上要适度,有合乎规范的节制,避免过激。《关睢》 能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成了孔子最常唱的歌。 C.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将音乐列入美育的人,他认为好的音乐,能引人向善,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用音乐来净化心灵、升华境界、完成人生修养 D.孔子晚年在对我国古代文化和音乐典籍进行修订和整理时,常常边弹边唱,重 新编曲,使曲调都达到了《韶》《武》《雅》等高雅音乐的水准。〖ZK)〗〖ZK)〗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手段丰富多样,在设坛授徒时,常常以音乐为辅 助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诗经》《仪礼》等经典的理解 B.《韶》乐乐曲美妙无比,能让人们听后“三月不食肉味”,又用圣君治理天下 的仁爱思想引人向善,因此,孔子大赞《韶》乐尽善尽美 C.孔子对音乐的喜爱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中有72人精通音乐,这 也极大地影响了他学生的从政思想 D.孔子是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对我国古代的乐谱进行了艰苦的修订和整理,理 顺了原来混乱不堪的乐谱,为我国古代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耳洞 邱毓贤 我第一次打耳洞是在15岁时 那时我的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我好像不必很用功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我有时喜欢在课堂上跟老师叫板,自己懂了的内容就不听,然后头埋在抽屉里做 其他科目的练习题。放假回家也跟爸妈吵架,总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理解自己
艺,当然也就是精通音乐。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生的从政思想。孔子是我国将 音乐列于美学教育的第一人。 公元前 484 年,孔子结束了长达 14 年的周游列国后,从卫国返回鲁国,开始了 对古代文化和音乐典籍的修订和整理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对于这些 “诗”,孔子都要边弹边唱,重新编曲,而且曲调力求符合《韶》《武》《雅》 《颂》之类的古代高雅音乐。这样,多年来混乱不堪的古代乐谱得到了很好的厘 正。从此以后,古代规范的礼乐之道就可以得到正确地传述了。 (摘编自《还原孔子社会生活观》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ZK(〗春秋时期,每个知识分子都必须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孔子 也不例外,而且他对其中的“乐”格外重视,以至于到了沉醉的地步。 B.孔子爱好音乐,他能自己作曲、编曲、唱歌,还会磬、瑟、琴等乐器,更能从 理论高度把握音乐,用乐器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表达感受。 C.孔子醉心音乐,钻研音乐,这与他的思想主张有紧密联系。音乐是周代礼仪的 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喜欢音乐,实质是喜欢周代的“礼仪”。 D.孔子把音乐当作生命中的喜悦,除特殊情况外,几乎天天弹琴唱歌,虽然一生 坎坷,但从不觉得人生辛苦,即使在断粮七天时,也是如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使孔子辛苦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他听到别人特别好听的歌,就让对方再唱 一次,自己学会后,还按别人的旋律自创一首歌来唱和娱乐。 B.孔子认为音乐在情感的抒发上要适度,有合乎规范的节制,避免过激。《关睢》 能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成了孔子最常唱的歌。 C.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将音乐列入美育的人,他认为好的音乐,能引人向善,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用音乐来净化心灵、升华境界、完成人生修养。 D.孔子晚年在对我国古代文化和音乐典籍进行修订和整理时,常常边弹边唱,重 新编曲,使曲调都达到了《韶》《武》《雅》等高雅音乐的水准。〖ZK)〗〖ZK)〗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手段丰富多样,在设坛授徒时,常常以音乐为辅 助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诗经》《仪礼》等经典的理解。 B.《韶》乐乐曲美妙无比,能让人们听后“三月不食肉味”,又用圣君治理天下 的仁爱思想引人向善,因此,孔子大赞《韶》乐尽善尽美。 C.孔子对音乐的喜爱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中有 72 人精通音乐,这 也极大地影响了他学生的从政思想。 D.孔子是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对我国古代的乐谱进行了艰苦的修订和整理,理 顺了原来混乱不堪的乐谱,为我国古代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耳 洞 邱毓贤 我第一次打耳洞是在 15 岁时。 那时我的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我好像不必很用功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我有时喜欢在课堂上跟老师叫板,自己懂了的内容就不听,然后头埋在抽屉里做 其他科目的练习题。放假回家也跟爸妈吵架,总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理解自己
傍晚的时候,我会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看一些面目模糊的人的身影在夕阳 中渐渐隐去。对未来生活的未知与少女特有的伤春悲秋袭击了我。据说人一辈子 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知道自己并没有带着主角光环,却也希望上天能像眷顾玛丽苏小说里面的女主角 那样,因为看到我心地善良、眼神清澈而赠予我一段精彩丰富的人生。 当一个同样15岁的少女遇到我,与我一同坐在操场上,时而默默地看着夕阳 时而说说我们心里对其他女生的评价、还有那些我们怀着朦胧情感对待的男生 时,我俩的眼睛里不知不觉多了一份惺惺相惜。其实我们是同班同学,但是之前 直都没怎么交往。她成绩不好,上课时乖乖的,下课就跟同学和老师开玩笑, 说一些如“哎呀,我也没办法”“我也想好好读啊”之类的话。很随意的样子 我们在一个星期五的夜晚逃了自习课去打了耳洞。尖锐的物体穿透小小的饱满的 耳垂,我们年轻的手紧握在一起,像是得到了来自挚友的支持 当路边那家小店的阿姨向我们极力推销小巧、精致但实际上现在看来很俗气的银 耳钉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身上的零花钱买下了 戴上耳钉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好像因为打了耳洞、戴上耳钉, 所以在某一方面我们正式地长大了。是少女追求成为大人的爱美意识的萌生,还 是对迷茫生活的解脱与反叛?总而言之,曾经美好时光里的我们在日记本上画了 又画,告诉自己“我要一辈子都记住这一天”的那个日期,都渐渐让我们抛在路 上 那次打完耳洞后,我记得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了我一些茶树油,叮嘱我抹 在耳朵上。我心里本来有些隐隐的不安,觉得这是一次小小的反叛,还有一种小 小的个性在宣示着自己的特别一一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认为自己是特别的。我没 想到妈妈的态度如此温和,这让我感到庆幸又有些遗憾。 之后,便是和那位女同学在隔日做操时,两人有些兴奋地扎起马尾辫,露出光洁 的额头,还有花蕊形状的耳钉。阳光下,我们四目相遇,我紧张得手心都潮湿了。 我们的耳钉在发亮,目光也在发亮 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高中,我和那位同学也失去了联系。在学业繁重的高中,我 慢慢地就忘记了她,也卸下了那个俗气、可笑的耳钉。而且,那也是教务主任的 要求。 直到了高三,年级教务室的广播突然播报保卫科的提醒,请同学们不要在木棉 树下读书,以免被木棉花砸到。所有的同学听了都哄然大笑,一直以来紧张灰暗 的学习气氛也慢慢活泼起来。 我把高考练习试卷埋在了木棉树下 想到再过几个月就要离开这所中学,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我的鼻子有些发酸。想 到了曾经的花蕊样式的耳钉,我急忙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结果它已经有些发 黄了。 我轻轻地把它靠近耳朵,却发现耳洞已经长住了。 就像所有的我们认为最隐秘的事情到最后会外表如初一样,我们最终还是长成了 大人。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 22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交待寓意深长。十五岁正是一个女孩 子的花季,明朗欢快,阳光灿烂,并以其绚丽的青春光彩受到万众瞩目
傍晚的时候,我会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看一些面目模糊的人的身影在夕阳 中渐渐隐去。对未来生活的未知与少女特有的伤春悲秋袭击了我。据说人一辈子 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知道自己并没有带着主角光环,却也希望上天能像眷顾玛丽苏小说里面的女主角 那样,因为看到我心地善良、眼神清澈而赠予我一段精彩丰富的人生。 当一个同样 15 岁的少女遇到我,与我一同坐在操场上,时而默默地看着夕阳, 时而说说我们心里对其他女生的评价、还有那些我们怀着朦胧情感对待的男生 时,我俩的眼睛里不知不觉多了一份惺惺相惜。其实我们是同班同学,但是之前 一直都没怎么交往。她成绩不好,上课时乖乖的,下课就跟同学和老师开玩笑, 说一些如“哎呀,我也没办法”“我也想好好读啊”之类的话。很随意的样子。 我们在一个星期五的夜晚逃了自习课去打了耳洞。尖锐的物体穿透小小的饱满的 耳垂,我们年轻的手紧握在一起,像是得到了来自挚友的支持。 当路边那家小店的阿姨向我们极力推销小巧、精致但实际上现在看来很俗气的银 耳钉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身上的零花钱买下了。 戴上耳钉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好像因为打了耳洞、戴上耳钉, 所以在某一方面我们正式地长大了。是少女追求成为大人的爱美意识的萌生,还 是对迷茫生活的解脱与反叛?总而言之,曾经美好时光里的我们在日记本上画了 又画,告诉自己“我要一辈子都记住这一天”的那个日期,都渐渐让我们抛在路 上。 那次打完耳洞后,我记得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了我一些茶树油,叮嘱我抹 在耳朵上。我心里本来有些隐隐的不安,觉得这是一次小小的反叛,还有一种小 小的个性在宣示着自己的特别——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认为自己是特别的。我没 想到妈妈的态度如此温和,这让我感到庆幸又有些遗憾。 之后,便是和那位女同学在隔日做操时,两人有些兴奋地扎起马尾辫,露出光洁 的额头,还有花蕊形状的耳钉。阳光下,我们四目相遇,我紧张得手心都潮湿了。 我们的耳钉在发亮,目光也在发亮。 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高中,我和那位同学也失去了联系。在学业繁重的高中,我 慢慢地就忘记了她,也卸下了那个俗气、可笑的耳钉。而且,那也是教务主任的 要求。 一直到了高三,年级教务室的广播突然播报保卫科的提醒,请同学们不要在木棉 树下读书,以免被木棉花砸到。所有的同学听了都哄然大笑,一直以来紧张灰暗 的学习气氛也慢慢活泼起来。 我把高考练习试卷埋在了木棉树下。 想到再过几个月就要离开这所中学,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我的鼻子有些发酸。想 到了曾经的花蕊样式的耳钉,我急忙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结果它已经有些发 黄了。 我轻轻地把它靠近耳朵,却发现耳洞已经长住了。 就像所有的我们认为最隐秘的事情到最后会外表如初一样,我们最终还是长成了 大人。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 年第 22 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交待寓意深长。十五岁正是一个女孩 子的花季,明朗欢快,阳光灿烂,并以其绚丽的青春光彩受到万众瞩目
B.作者说“戴上耳钉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这句话与后文 “在学业繁重的高中,我慢慢地就忘记了她,也卸下了那个俗气、可笑的耳钉” 构成鲜明对比,从而很好地揭示了这篇小说的主旨。 C.当小说中的主人公重新想起耳钉,想试着把它戴上的时候,却发现耳洞已经 长住了,这个细节耐人寻味,意在说明当初的叛逆之举毫无意义,人还是顺其自 然成长为好。 D.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情节上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出色的 心理描写为这篇小说带来了鲜明的青春色彩和个性魅力 5.本文的情节设计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作者打耳洞后回家,心里本来有些隐隐的不安,“没想到妈妈的态度如此温和, 这让我感到庆幸又有些遗憾”,请分别指出作者“庆幸”什么,为什么“又有些 遗憾”。文中的“妈妈”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化腾不破不立 李木鱼 2011年,马化腾40岁,个人财富超过300亿元。这一年,他成功地把一只憨态 可掬的“企鹅”塞进了中国网民电脑桌面的右下角。 同一年,微信诞生。这个日后被马化腾称作登上移动互联网的船票的通讯应用上 线之初表现平平,它受到的最大质疑来自腾讯内部:我们已经有了QQ为什么还 要做微信? 如果现在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斥之愚蠢:从聊天、阅读到购物、打车,微 信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过去五年,腾讯以前无古人、后也 难有来者的勇气革了自己的命,连马化腾自己也在公开演讲中感叹:如果没有微 信,腾讯可能就完了 马化腾决定前进。他给了微信创始人张小龙1亿元人民币,在资金和人事上都提 供足够的自由空间。马化腾深知,这个新产品会伤及QQ的手机版本,但倘若腾 讯在这迭代的关卡上不做出改变,就将失去互联网大势。他在公开场合提“诺基 亚从前一年市场份额70%、80%的规模一下子掉下来”的故事,以提醒自己和团 队不能放松一秒钟的警惕。“生死关头。”如今可以谈笑风生的马化腾这样描述 当时的危机,“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说这个怎么改,那个 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 事实证明,马化腾主动寻求改变的过程是正确的。上线仅一年,微信就凭借语音、 摇一摇等功能从同类创新产品中脱颖而出,收获了超过一亿的用户 为了能够更接近用户需求、使腾讯产品不断更新,马化腾会迫使自己像一个“小 白”用户一样思考:每天高频次的使用产品,提出问题,然后直接给普通员工回 复邮件—一对于一个管理着数万员工的CEO来说,这样的勤勉几乎不可想象,以 至于在问答网站“知乎”上竟然还存在着这样的热门问题:“听说马化腾经常会 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 位程序员曾经对财经作家吴晓波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做了一个 PPT,后半夜两点钟发给了马化腾,本以为第二天才会收到回复,于是打算先休 息,可没料到过了20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
B.作者说“戴上耳钉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这句话与后文 “在学业繁重的高中,我慢慢地就忘记了她,也卸下了那个俗气、可笑的耳钉” 构成鲜明对比,从而很好地揭示了这篇小说的主旨。 C.当小说中的主人公重新想起耳钉,想试着把它戴上的时候,却发现耳洞已经 长住了,这个细节耐人寻味,意在说明当初的叛逆之举毫无意义,人还是顺其自 然成长为好。 D.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情节上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出色的 心理描写为这篇小说带来了鲜明的青春色彩和个性魅力。 5.本文的情节设计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作者打耳洞后回家,心里本来有些隐隐的不安,“没想到妈妈的态度如此温和, 这让我感到庆幸又有些遗憾”,请分别指出作者“庆幸”什么,为什么“又有些 遗憾”。文中的“妈妈”给我们什么启示?(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马化腾 不破不立 李木鱼 2011 年,马化腾 40 岁,个人财富超过 300 亿元。这一年,他成功地把一只憨态 可掬的“企鹅”塞进了中国网民电脑桌面的右下角。 同一年,微信诞生。这个日后被马化腾称作登上移动互联网的船票的通讯应用上 线之初表现平平,它受到的最大质疑来自腾讯内部:我们已经有了 QQ 为什么还 要做微信? 如果现在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一定会被斥之愚蠢:从聊天、阅读到购物、打车,微 信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过去五年,腾讯以前无古人、后也 难有来者的勇气革了自己的命,连马化腾自己也在公开演讲中感叹:如果没有微 信,腾讯可能就完了。 马化腾决定前进。他给了微信创始人张小龙 1 亿元人民币,在资金和人事上都提 供足够的自由空间。马化腾深知,这个新产品会伤及 QQ 的手机版本,但倘若腾 讯在这迭代的关卡上不做出改变,就将失去互联网大势。他在公开场合提“诺基 亚从前一年市场份额 70%、80%的规模一下子掉下来”的故事,以提醒自己和团 队不能放松一秒钟的警惕。“生死关头。”如今可以谈笑风生的马化腾这样描述 当时的危机,“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说这个怎么改,那个 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 事实证明,马化腾主动寻求改变的过程是正确的。上线仅一年,微信就凭借语音、 摇一摇等功能从同类创新产品中脱颖而出,收获了超过一亿的用户。 为了能够更接近用户需求、使腾讯产品不断更新,马化腾会迫使自己像一个“小 白”用户一样思考:每天高频次的使用产品,提出问题,然后直接给普通员工回 复邮件——对于一个管理着数万员工的 CEO 来说,这样的勤勉几乎不可想象,以 至于在问答网站“知乎”上竟然还存在着这样的热门问题:“听说马化腾经常会 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 一位程序员曾经对财经作家吴晓波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做了一个 PPT,后半夜两点钟发给了马化腾,本以为第二天才会收到回复,于是打算先休 息,可没料到过了 20 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
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 腾讯高管说。而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则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 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一一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 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似很朴素, 但行之极难。”马化腾说 凭借宽广的视野、果断的决策力以及勤恳的态度,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在中国互联 网发展过程中从未退潮。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超过8亿,而据工信部2015 年的数据,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9.05亿一一这意味着,微信已经成为了 90%中国手机用户的选择。 创业18年,马化腾见惯了成功与失败,也习惯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进程中寻 求自身的突破和改变。技术革命永不会停歇,而所谓不败之地,就是永远站于时 代前端,不断自我颠覆与重建 “会不会变成第一?”一次演讲中,有人这样问马化腾。 永远不要看这个,永远不要看市值变化,最重要看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很有意 义。”马化腾四两拨千斤地回答,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选自《人物周刊》2016年11月7日,有 删节) 相关链接 ①马化腾,男,1971年10月29日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腾讯公司主要创 办人之一,现担任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全国青联副主席。10 月27日,201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公布,以245亿美元财富,排名第三位 ②这个新时代,不再信奉传统的弱肉强食般的“丛林法则”,它更崇尚的是“天 空法则”。所谓“天高任鸟飞”,所有的人在同一天空下,但生存的维度并不完 全重合,麻雀有麻雀的天空,老鹰也有老鹰的天空。决定能否成功、有多大成功 的,是自己发现需求、主动创造分享平台的能力。 (摘编自《马化腾:互联网新时 代的晨光》,有删节)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化腾在明知微信的研发会伤及QQ的手机版本的前提下,执意做微信,显示 出他超强的魄力和可贵的前瞻性。 B.“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这句话说明马化 腾在腾讯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牵着员工的鼻子走,对员工的控制欲极强。 C.马化腾以诺基亚市场份额的大幅度下降为例,鞭策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感,正印 证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 D.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马化腾明知这个法则行之极难还要勉 力在员工中推行,因为他深深懂得,企业要生存,就必须直面严酷的挑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20ll年,马化腾先后推出QQ和微信两款互联网产品,这两款产品被马化腾喻 为登上互联网这艘巨轮的船票。 B.微信的推出,曾遭到公司内部的质疑,“我们已经有了QQ为什么还要做微 信?”这说明即使在公司内部员工身上,也还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惰性。 C.马化腾自己也强调,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可能就完了。这说明马化腾已经不看 好Q的市场前景,相信唯有微信,才是支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石
“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 2000 份。”曾主持 QQ 空间开发的一位 腾讯高管说。而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则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 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 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 10 个用户 调查,关注 100 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 1000 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似很朴素, 但行之极难。”马化腾说。 凭借宽广的视野、果断的决策力以及勤恳的态度,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在中国互联 网发展过程中从未退潮。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超过 8 亿,而据工信部 2015 年的数据,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 9.05 亿——这意味着,微信已经成为了 90%中国手机用户的选择。 创业 18 年,马化腾见惯了成功与失败,也习惯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进程中寻 求自身的突破和改变。技术革命永不会停歇,而所谓不败之地,就是永远站于时 代前端,不断自我颠覆与重建。 “会不会变成第一?”一次演讲中,有人这样问马化腾。 “永远不要看这个,永远不要看市值变化,最重要看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很有意 义。”马化腾四两拨千斤地回答,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选自《人物周刊》2016 年 11 月 7 日,有 删节) 相关链接 ①马化腾,男,1971 年 10 月 29 日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腾讯公司主要创 办人之一,现担任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全国青联副主席。10 月 27 日,2016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公布,以 245 亿美元财富,排名第三位。 ②这个新时代,不再信奉传统的弱肉强食般的“丛林法则”,它更崇尚的是“天 空法则”。所谓“天高任鸟飞”,所有的人在同一天空下,但生存的维度并不完 全重合,麻雀有麻雀的天空,老鹰也有老鹰的天空。决定能否成功、有多大成功 的,是自己发现需求、主动创造分享平台的能力。 (摘编自《马化腾:互联网新时 代的晨光》,有删节)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化腾在明知微信的研发会伤及 QQ 的手机版本的前提下,执意做微信,显示 出他超强的魄力和可贵的前瞻性。 B.“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这句话说明马化 腾在腾讯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牵着员工的鼻子走,对员工的控制欲极强。 C.马化腾以诺基亚市场份额的大幅度下降为例,鞭策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感,正印 证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 D.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 法则”,马化腾明知这个法则行之极难还要勉 力在员工中推行,因为他深深懂得,企业要生存,就必须直面严酷的挑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2011 年,马化腾先后推出 QQ 和微信两款互联网产品,这两款产品被马化腾喻 为登上互联网这艘巨轮的船票。 B.微信的推出,曾遭到公司内部的质疑,“我们已经有了 QQ 为什么还要做微 信?”这说明即使在公司内部员工身上,也还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惰性。 C.马化腾自己也强调,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可能就完了。这说明马化腾已经不看 好 QQ 的市场前景,相信唯有微信,才是支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