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 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比喻论记 ◇粪比论讴 ◇假论讴 ◇举例论
论证方式
第二段 贞观元丰,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 臣。不舷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魚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脍 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值言鲠议。致 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 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义有 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 圣處。納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癮罄其 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 国计,义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 说。兴虚己纳之
第二段
第二段翻译1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 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 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 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 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 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 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 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 明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 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 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 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 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 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 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 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 明。 第二段翻译1
第二段翻译2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 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 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 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 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 力。”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 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 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 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 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 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 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 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 力。”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 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 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 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 第二段翻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