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 “家国天下” 《求谏》导学案(教师版) 撰稿: Luo zhihui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网络和手中各种教辅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2.掌握作品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借助经典,传承文化,领会一脉相承的“家国天下”观,并将所思所感本着“主 人翁”的态度写一篇议论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领会《求谏》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文化背景;②第一段。 【课程导入】 ◆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 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的制度 虽 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 “以君主为中 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 “君主的有效统治” 2.《贞观政要》 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 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 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 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 开元、天宝 之际,当时的社会 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 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 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 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3.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年,李世 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 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玄武门之 变 (事件)后,取得皇位。 【自主学习】 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yan)谏诤(heng) 鲠议(gng) 王珪 (gui 刍荛( chu rao)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 “家国天下” 《求谏》导学案(教师版) 撰稿:Luo Zhihui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网络和手中各种教辅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2.掌握作品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借助经典,传承文化,领会一脉相承的“家国天下”观,并将所思所感本着“主 人翁”的态度写一篇议论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领会《求谏》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 教学课时:4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文化背景;②第一段。 【课程导入】 ◆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 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的制度 ,虽 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 “以君主为中 心” 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 “君主的有效统治” 。 2.《贞观政要》 全书 10 卷 40 篇,8 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 吴兢 。这部 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 魏征、王 珪、房玄龄、杜如晦 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 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 开元、天宝 之际,当时的社会 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 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 君臣相 得、励精图治 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 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3.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 627 年到 649 年在位。617 年,李世 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 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玄武门之 变 (事件)后,取得皇位。 【自主学习】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 yǎn ) 谏诤(zhèng ) 鲠议(gěng ) 王珪 (guī) 刍荛( chú ráo)
不讳(hu)丧乱(sang)属文(zhu)芜词 诋诃(d 愆过(qan)纂组(zuan)怖慑(she) 罄其狂瞽 (qing gu 勖之(xu 、学生朗读全文 三、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太宗威容俨肃 面容严肃 假颜色 做出 3.冀闻谏诤 直言规谏 必藉忠臣 借助 5.臣下钳口 闭口不说话 卒令不闻其过 终于 7.寻亦诛死 不 久人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 百姓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一段文章: 第1段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 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 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 个人想看到自己 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 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 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 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 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 定要直言规劝。 【合作探究】 1.第一段有几层意思? 明确: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2.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 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 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 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3.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认识到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那 么,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 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 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目标检测】 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
不讳( huì) 丧乱( sāng ) 属文( zhǔ ) 芜词 (wú ) 诋诃( dǐ ) 愆过(qiān ) 纂组( zuǎn ) 怖慑( shè ) 罄其狂瞽 (qìng gǔ) 勖之( xù )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 1 段: 1.太宗威容俨肃 面容严肃 2.必 假颜色 做出 3.冀闻谏诤 直言规谏 4. 必藉忠臣 借助 5.臣下钳口 闭口不说话 6. 卒令不闻其过 终于 7.寻亦诛死 不 久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 人 百姓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一段文章: 第 1 段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 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 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 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 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 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 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 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 一定要直言规劝。” 【合作探究】 1.第一段有几层意思? 明确: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2.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 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 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 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3.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认识到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那 么,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 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 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目标检测】 一、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2.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寻找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 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指天下太平 2.当窗理云 鬓 梳理 3.文理有疏密 4胜负之 数,存亡之理 道理 笔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二、三段。 【自主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我 2. 冀凭直言鲠议 耿直的议论 3.纳刍荛割草打柴,指代粗野之人 4.太宗称 善 对,正确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商议 6.预闻政 事 参与 7.不能致理 招致天下太平 8.争 臣七人 直言谏诤 9.争臣七人 约数,几个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放纵 2.朕今夙夜未尝 不以此为心 早晨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因为 、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 译文: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 怎么可能 呢?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 译文: 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 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 平
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2.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寻找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 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指天下太平 2.当窗理云 鬓 梳理 3.文理有疏密 纹路 4.胜负之 数,存亡之理 道理 二、笔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二、三段。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 2 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我 2. 冀凭直言鲠议 耿直的议论 3.纳刍荛 割草打柴,指代粗野之人 4.太宗称 善 对,正确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商议 6.预闻政 事 参与 7.不能致理 招致天下太平 8.争 臣七人 直言谏诤 9.争臣七人 约数,几个 第 3 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放纵 2.朕今夙夜未尝 不以此为心 早晨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因为 三、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 1 段) 译文: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 怎么可能 呢?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 2 段) 译文: 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 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 平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第3段) 译文 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二、三段文章 第2段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 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 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 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 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 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 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 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 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 定虚心采纳 第3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 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 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 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 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合作探究】 、归纳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说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第二段中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 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第二段中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他先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类比论证国君采纳规谏 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 阐发自己的观点,则悄悄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肯定了“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即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 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愿意“罄其狂 瞽”,尽其所能。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 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 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 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第 3 段) 译文: 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 呢?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二、三段文章 第 2 段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 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 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 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 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 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 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 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 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 一定虚心采纳。 第 3 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 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 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 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 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合作探究】 一、归纳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说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二、第二段中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 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 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三、第二段中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他先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类比论证国君采纳规谏 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 阐发自己的观点,则悄悄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肯定了“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即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 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愿意“罄其狂 瞽”,尽其所能。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 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 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 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第三段写唐太宗的话主要说了哪两层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劝谏的必要性:二 是君主大臣都要积极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 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认识到帝王一人专制,可能会 随个人喜怒处理国家大事的弊端,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这在他的立 场上,在当时社会,都应该说是很高明的思考。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做皇帝的 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 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 意义扩充了,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目标检测】 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 安 答 比喻 论证 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答: 类 比 论证 ③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 臣 假设 论证 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 乎 事实 论证 ⑤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 拙迹,于是乃见。⑥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 世基等,寻亦诛死 答 事实 论证 书面翻译第二、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四、五段。 【自主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第四、五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4段 1.恒恐上不称天心 常常 2.下为百姓 所怨 被 3.但思正人匡谏 只 4.欲令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怨结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近来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连词,表结 果 违背、忤逆 第5段
四、第三段写唐太宗的话主要说了哪两层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劝谏的必要性;二 是君主大臣都要积极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 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认识到帝王一人专制,可能会 随个人喜怒处理国家大事的弊端,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这在他的立 场上,在当时社会,都应该说是很高明的思考。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做皇帝的 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 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 意义扩充了,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目标检测】 一、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 安 答: 比喻 论证 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答: 类 比 论证 ③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 臣 答: 假设 论证 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 乎? 答: 事实 论证 ⑤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 拙迹,于是乃见。⑥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 世基等,寻亦诛死 答: 事实 论证 二、书面翻译第二、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四、五段。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四、五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 4 段 1.恒恐上不称天心 常常 2.下为百姓 所怨 被 3.但思正人匡谏 只 4.欲令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怨结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近来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连词,表结 果 违背、忤逆 第 5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