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 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 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 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 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
- 6 -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 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 D 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 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 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Ⅱ卷(共 120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 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11.(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 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 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 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鱗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 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淮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答案】12.(10分) ①(2分)D 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考点】①考査对诗句内容的理解②考査诗歌的风格和流派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 分析
- 7 -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11.(5 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 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 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 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 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 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 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 分) 【答案】12.(10 分) ①(2 分)D ②(3 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 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考点】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