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剪力和弯矩一、剪力和弯矩的概念二、剪力和弯矩的计算第四节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一、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建立二、剪力和弯矩正负号的判别三、梁和刚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第五节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一、推导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二、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三、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直接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第六节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一、平面曲杆的概念二、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的计算第五章弯曲应力重点:弯曲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难点:根据弯曲正应力与切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截面设计课程思政:在解释危险点的应力作为整个构件强度计算的依据时,引用“千里长提,溃于蚁穴”之警句,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养成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梁的纯弯曲一、横力弯曲的概念二、纯弯曲的概念第二节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一、弯曲时平面假设二、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三、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使用说明第三节弯曲剪应力一、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二、几种常见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三、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第四节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一、提高弯曲强度的根据二、几种常见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第六章应力、应变分析和强度理论重点:应力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及图解法。四种常用强度理论及其应用。31
31 第三节 剪力和弯矩 一、剪力和弯矩的概念 二、剪力和弯矩的计算 第四节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 一、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的建立 二、剪力和弯矩正负号的判别 三、梁和刚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 第五节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一、推导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 二、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 三、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直接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六节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 一、平面曲杆的概念 二、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的计算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一节 梁的纯弯曲 一、横力弯曲的概念 二、纯弯曲的概念 第二节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一、弯曲时平面假设 二、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三、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使用说明 第三节 弯曲剪应力 一、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几种常见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 三、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 第四节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一、提高弯曲强度的根据 二、几种常见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六章 应力、应变分析和强度理论 重点:弯曲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 难点:根据弯曲正应力与切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截面设计 课程思政:在解释危险点的应力作为整个构件强度计算的依据时,引用“千里长提,溃于 蚁穴”之警句,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养成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重点:应力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及图解法。四种常用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三向应力状态,广义胡克定律。断裂失效准则和屈服失效准则课程思政:通过讲解强度理论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既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应力状态概述一、一点处的应力状态二、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三、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的分类:单向.二向,三向应力状态第二节二向应力状态分析一一解析法一、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二、确定主应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三、确定主平面位置的公式第三节二向应力状态分析—一图解法一、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推导二、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莫尔圆三、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第四节三向应力状态一、三向应力状态的简介二、三向应力状态的莫尔圆三、三向应力状态中的最大应力第五节广义胡克定律一、广义胡克定律的推导二、广义胡克定律的应用第六节四种常用强度理论一、强度理论概述二、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推导三、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使用范围六、学时分配作业教学内容备注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题量课小讲实实讨习章节主要内容授验训外论题计122绪论14265二拉伸、压缩与剪切6三424扭转四26弯曲内力4432
32 第一节 应力状态概述 一、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二、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 三、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的分类:单向.二向,三向应力状态 第二节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一、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确定主应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三、确定主平面位置的公式 第三节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 一、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推导 二、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莫尔圆 三、莫尔圆的绘制及其应用 第四节 三向应力状态 一、三向应力状态的简介 二、三向应力状态的莫尔圆 三、三向应力状态中的最大应力 第五节 广义胡克定律 一、广义胡克定律的推导 二、广义胡克定律的应用 第六节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 一、强度理论概述 二、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推导 三、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使用范围 难点:三向应力状态,广义胡克定律。断裂失效准则和屈服失效准则 课程思政:通过讲解强度理论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既要掌 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课 外 讨 论 习 题 小 计 一 绪论 1 1 2 2 二 拉伸、压缩与剪切 4 2 6 5 三 扭转 4 2 6 4 四 弯曲内力 4 2 6 4
五464弯曲应力2六6513应力、应变分析和强度理论合计22103222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刘鸿文,林建兴,曹曼玲.简明材料力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二)教学参考书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I(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武建华,郑辉中,古滨。材料力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八,其他说明本课程为工科基础课,对工程材料力学分析,需要课堂教学与平时习题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力学分析计算能力。本课程研究对象与内容为工程构件的材料力学分析,课程教学体现工程实践特色,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33
33 五 弯曲应力 4 2 6 4 六 应力、应变分析和强度 理论 5 1 6 3 合计 22 10 32 22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刘鸿文,林建兴,曹曼玲. 简明材料力学 (第 3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二)教学参考书 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 材料力学:Ⅰ (第 5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武建华,郑辉中,古滨. 材料力学.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八、其他说明 本课程为工科基础课,对工程材料力学分析,需要课堂教学与平时习题训练相结合, 提高 学生力学分析计算能力。 本课程研究对象与内容为工程构件的材料力学分析,课程教学体现工程实践特色,重 点培 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Inorganic Chemistry)执笔者:樊婷审核人:许泳行编写日期:2022年5月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材料化学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学科基础课程课程类型否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1A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二、课程简述《无机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基础课程,在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材料学科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基础原理和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并进一步了解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基础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从化学与物质的角度,思考和解决材料学问题的基础能力。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支撑度毕业要求指标点1-1能够将材料A化学的基本概念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运用到工程问题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能源材料和功能性材料在化学合成与的恰当表述中。制备,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1-3了解材料的1M成分、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34
34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stry) 执 笔 者: 樊婷 审 核 人: 许泳行 编写日期:2022 年 5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材料化学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48,其中:实验(实训) 0 学时 ;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1A 后续课程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 二、课程简述 《无机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基础课程,在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材料学科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 论、化学基础原理和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并进一步了解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 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基础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 从化学与物质的角度,思考和解决材料学问题的基础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能源材料和功能性材料在化学合成与 制备,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 够将 材 料 化学的基本概念 运用到工程问题 的恰当表述中。 M 1-3 了 解材 料 的 成分、结构(组 成)、性能之间的 M
关系并能够应用于材料工程问题的分析中。2-1能够根据所M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科学知识的基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本原理识别和判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断材料工程问题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关键环节和参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数。5-1能够选择、使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材料和功能性材料行业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用或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和工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检验、预测具。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12-1具有自主学M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习和终身学习的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意识。(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无机物合成、元素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并鼓励学生发问,要求学生自已讲解作业,培养学生清晰表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制备或研究的问题:在讲授化学基本原理时,结合材料、化学前言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材料应用的特定需求,学会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并设计、开发新材料,了解各种材料制备技术。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物质结构原理、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元素基本化学性质:要求学生对于基础化学原理能够进行简单分析计算;要求学生能够在基础化学原理在材料学中的应用中建立联系。(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三)成绩评定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作业成绩、上课互动成绩等组成)。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一)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第1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35
35 关系并能够应用 于材料工程问题 的分析中。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 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 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制备(或合 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1 能 够根 据 所 学科学知识的基 本原理识别和判 断材料工程问题 的关键环节和参 数。 M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材料和功能性材 料行业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 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检验、预测 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能够选择、使 用或开发恰当的 技术、资源和工 具。 L 毕业要求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具有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的 意识。 M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化学 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配合物的结 构和性质、无机物合成、元素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并鼓 励学生发问,要求学生自己讲解作业,培养学生清晰表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制备或研究 的问题;在讲授化学基本原理时,结合材料、化学前言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材料应用的特定 需求,学会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并设计、开发新材料,了解各种材料制备技术。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物质结构原理、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元素基本化学性质;要求学生对 于基础化学原理能够进行简单分析计算;要求学生能够在基础化学原理在材料学中的应用中 建立联系。 (二)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三)成绩评定 期末成绩占 70%,平时成绩占 30%(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作业成绩、上课互动成绩等 组成)。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 1 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