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贾贵玺主编.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实践.ISBN:9787111530220.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第1版.(二)教学参考书[1]陶桓齐主编电工与电子技术.ISBN:9787560948652.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8年,第1版[2】靳孝峰等编电工电子技术.ISBN:9787302397205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5[3】陈新龙等编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程(第2版)ISBN:9787302300960,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8,第2版八,其他说明本课程教学大纲尚需说明的事项,如习题或作业的内容和要求等。26
26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贾贵玺主编.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实践.ISBN: 9787111530220.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第 1 版. (二)教学参考书 [1] 陶桓齐主编 电工与电子技术. ISBN: 9787560948652.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武汉:2008 年,第 1 版 [2] 靳孝峰等编 电工电子技术.ISBN: 9787302397205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5 [3] 陈新龙等编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程(第 2 版) ISBN:9787302300960,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18, 第 2 版 八、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尚需说明的事项,如习题或作业的内容和要求等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MechanicsofMaterials)执笔者:胡特审核人:许泳行编写日期:2022年5月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材料化学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学科基础课程课程类型必修课否课程性质是否为双语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复合材料学二、课程简述材料力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工程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材料力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工程结构中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结构中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和计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中有关力学方面的分析计算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推理、严密的逻辑思维、正确的工程问题表达,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力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结合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的教学、分析、讨论和辩论等环节培养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沟通交流素质,提升对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理解,具备较强的专业团队合作精神。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度2-3能够正确表述一个工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及基础科学、化H程问题解决方案并分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知分析材料化学领域的工程问题。其合理性。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材料化学领域的3-3能够在社会、安全、L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实践需求的解决方案。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27
27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Mechanics of Materials) 执笔者:胡特 审核人:许泳行 编写日期:2022 年 5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材料化学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实训)0 学时 ;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复合材料学 二、课程简述 材料力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工程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 习材料力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工程结构中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 及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结构中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和计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其 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中有关力学方面的分析计 算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推理、严密的逻辑思维、正确的工程问题表达,掌握解决工程实际 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力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结合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通过课堂的教学、分析、讨论和辩论等环节培养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沟通交流素质, 提升对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理解,具备较强的专业团队合作精神。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及基础科学、化 学、材料科学基础等知分析材料化学领域的工程问题。 2-3 能够正确表述一个工 程问题解决方案并分析 其合理性。 H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材料化学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实践需求的解决方案。 3-3 能够在社会、安全、 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 L
下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化学基本原理研4-2能基于专业理论设计M究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并整针对材料特定需求进行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研发的可行实验方案。(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研究构件在力的作用下,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问题,能够熟练地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分析计算能力,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能够就材料制备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在从事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的团队中承担相应角色。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目标一: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与理论。目标二:掌握本课程中与材料力学分析各环节相关的主要技能。目标三:具有材料力学的工程分析能力与素质。(二)考核方式1)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2)考试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考试内容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三)成绩评定综评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占70%)、平时和作业(占30%)。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 绪论重点:基本概念和假设的定义与理解,用截面法求构件截面上内力难点:材料内一点受力和变形程度的度量方法一一应力、应变的定义方法和物理含义课程思政:讲授绪论课时结合材料力学力学发展史,使学生明确执着、创新、求真、务实、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一、强度.刚度.稳定性二、材料力学的任务第二节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一、变形固体的概念二、四个基本假设第三节内力、应力和截面法一、内力的概念28
28 下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 进行评价。 毕业要求 4.研究: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化学基本原理研 究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并整 理和分析实验结果。 4-2 能基于专业理论设计 针对材料特定需求进行 研发的可行实验方案。 M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研究构件在力的作用下,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刚度 及稳 定性等问题,能够熟练地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分析计算能力,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打 好基础。 能够就材料制备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在从事材料生 产、研究和开发的团队中承担相应角色。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目标一: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与理论。 目标二:掌握本课程中与材料力学分析各环节相关的主要技能。 目标三:具有材料力学的工程分析能力与素质。 (二)考核方式 1)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2)考试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考试内容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 (三)成绩评定 综评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占 70%)、平时和作业(占 3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 一、强度.刚度.稳定性 二、材料力学的任务 第二节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一、变形固体的概念 二、四个基本假设 第三节 内力、应力和截面法 一、内力的概念 重点:基本概念和假设的定义与理解,用截面法求构件截面上内力 难点:材料内一点受力和变形程度的度量方法——应力、应变的定义方法和物理含义 课程思政:讲授绪论课时结合材料力学力学发展史,使学生明确执着、创新、求真、务实、 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二、截面法及其应用三、应力的概念第四节位移、变形与应变一、变形的概念及位移和变形的差异二、应变的概念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重点:轴向拉压杆内力、应力、变形的计算难点:根据小变形原理计算点的位移课程思政:通过我国古代学者熟练应用“胡克定律”的例子,它比西方科学家早一千多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知识。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一、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二、材料力学的任务第二节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一、斜截面的概念二、斜截面上的应力的推导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能一、材料的力学性能二、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能三、低碳钢和铸铁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第四节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一、失效和安全系数的概念二、许用应力的概念三、强度计算及其它第五节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一、轴向与横向变形的计算二、胡克定律第六节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一、变形能的概念二、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第七节轴向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一、静不定问题的概念二、求解静不定问题的步骤第八节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一、剪切和挤压的概念29
29 二、截面法及其应用 三、应力的概念 第四节 位移、变形与应变 一、变形的概念及位移和变形的差异 二、应变的概念 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第一节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一、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二、材料力学的任务 第二节 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一、斜截面的概念 二、斜截面上的应力的推导 第三节 材料的力学性能 一、材料的力学性能 二、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三、低碳钢和铸铁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第四节 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 一、失效和安全系数的概念 二、许用应力的概念 三、强度计算及其它 第五节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一、轴向与横向变形的计算 二、胡克定律 第六节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 一、变形能的概念 二、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 第七节 轴向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 一、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二、求解静不定问题的步骤 第八节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一、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重点:轴向拉压杆内力、应力、变形的计算 难点:根据小变形原理计算点的位移 课程思政:通过我国古代学者熟练应用“胡克定律”的例子,它比西方科学家早一千多年,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二、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第三章扭转重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难点:综合考虑圆轴扭转的强度和刚度条件设计轴的直径课程思政:在分析空心圆截面对提高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作用时,以“稻杆”为例,说明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引用“喜看稻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之名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即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还需要以理服人的态度和方法,以启迪学生明确做人的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扭转、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一、扭转的概念和实例二、外力偶矩和扭矩的计算二、扭矩图第二节纯截切一、薄壁圆筒扭转二、纯剪切的概念三、剪切胡克定律第三节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一、扭转时平面假设二、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推导三、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范围第四节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一、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概念二、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计算公式第四章弯曲内力重点: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剪力图与弯矩图难点: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的理解课程思政:通过绘制内力图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第一节弯曲的概念和实例一、弯曲变形的概念二、对称弯曲第二节梁的支座和载荷的简化一、支座的几种基本形式二、载荷的简化三、静定梁30
30 二、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第三章 扭转 第一节 扭转、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 一、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二、外力偶矩和扭矩的计算 二、扭矩图 第二节 纯截切 一、薄壁圆筒扭转 二、纯剪切的概念 三、剪切胡克定律 第三节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一、扭转时平面假设 二、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推导 三、圆轴扭转时的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范围 第四节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一、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概念 二、扭转角和单位扭转角的计算公式 第四章 弯曲内力 第一节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 一、弯曲变形的概念 二、对称弯曲 第二节 梁的支座和载荷的简化 一、支座的几种基本形式 二、载荷的简化 三、静定梁 重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难点:综合考虑圆轴扭转的强度和刚度条件设计轴的直径 课程思政:在分析空心圆截面对提高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作用时,以“稻杆”为例, 说明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引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之名句,给学生以 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即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还需要以理服人 的态度和方法,以启迪学生明确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 重点: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剪力图与弯矩图 难点: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的理解 课程思政:通过绘制内力图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工 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