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海权问题与海洋发 经中国海权问的所史士 4 展战 二节中国海权问愿的现状 第八章中外历史上的海盗 第二节中国历史上的海盗 三、教学方法 1、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和探寻中国海洋事业发 展的规律,深刻领会海洋发展战略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 感。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自觉理解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不同历史时期海 洋事业发展的状况 本课程以课堂教师授课为主,采用专题教学,教学媒体主要有:课程讲义、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料片等构成。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一学期3次)。 考核方法:期末撰写专题论文。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学期论文考查的方式。 平时成绩:20分,两次讨论各占10分 期末学期论文考查占总成绩80%。以下为论文评分标准(百分制100%): 1、与中国海洋史相关的任意选题,题目自选,字数不少于3千:(10分) 2、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期刊发表论文的格式标准,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格式 段落、小标题等:(20分): 3、论文选题恰当,小而精炼,立意新颖,能解决一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50分): 4、论证正确有力,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构思巧妙。(20分) 五、课程思政素材 水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程目标的支排度 中国海权问 第七章第 小组讨论 2.1 2.2 2.3 2.4 2.5 2.6
3 第七章 中国海权问题与海洋发 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由 来 第二节 中国海权问题的现状 4 讨论:中国海权 问题与海洋发 展战略 √ √ √ √ √ √ 第八章 中外历史上的海盗 第一节 世界历史上的海盗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海盗 4 √ √ √ √ √ √ 三、教学方法 1、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和探寻中国海洋事业发 展的规律,深刻领会海洋发展战略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 感。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自觉理解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不同历史时期海 洋事业发展的状况。 本课程以课堂教师授课为主,采用专题教学,教学媒体主要有:课程讲义、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料片等构成。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一学期 3 次)。 考核方法:期末撰写专题论文。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学期论文考查的方式。 平时成绩:20 分,两次讨论各占 10 分; 期末学期论文考查占总成绩 80%。以下为论文评分标准(百分制 100%): 1、与中国海洋史相关的任意选题,题目自选,字数不少于 3 千;(10 分) 2、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期刊发表论文的格式标准,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格式、 段落、小标题等;(20 分); 3、论文选题恰当,小而精炼,立意新颖,能解决一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50 分); 4、论证正确有力,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构思巧妙。(20 分) 五、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1 中国海权问题 第七章第 一、二节 小组讨论 2.1 2.2 2.3 2.4 2.5 2.6
海上丝细之路 三章 果堂教 2.3 2.6 大、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中国航海史》(古代、近代、现代三卷本),中国航海学会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89 年版: 阅读书目: 1、《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史研究》,李乃胜等编,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国海防史》(上、下册),杨金森等著,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经济史》,姜旭超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海洋学史》,徐鸿儒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国近代海防史论》,刘中民等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杨国桢,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7、《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美】马汉,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8、《中国海洋国土知识地图集》,周建平主编,湖南地图出版社2010年版: 9、《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海上丝绸之路》,陈高华,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11、《中国航海科技史》,章翼,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婴》、学校的相关人文学科课程,以及 有关海洋类的通识教有课程,一起构成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科和海洋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 既是海洋学科建设的重要课程,也是人文学科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课程。 八、其他 本课程为上海海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板块,同时兼具人文社科类和海洋类课 程性质 主撰人:邹晓昇 审核人:秦元海、陈艳红 教学院长:陈艳红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4
4 2 海上丝绸之路 第三章第 一、二节 课堂教学 2.1 2.2 2.3 2.4 2.5 2.6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中国航海史》(古代、近代、现代三卷本),中国航海学会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89 年版; 阅读书目: 1、《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史研究》,李乃胜等编,海洋出版社 2010 年版; 2、《中国海防史》(上、下册),杨金森等著,海洋出版社 2005 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经济史》,姜旭超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4、《中国海洋学史》,徐鸿儒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5、《中国近代海防史论》,刘中民等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6、《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杨国桢,海洋出版社 2008 年版; 7、《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美】马汉,解放军出版社 1998 年版; 8、《中国海洋国土知识地图集》,周建平主编,湖南地图出版社 2010 年版; 9、《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10、《海上丝绸之路》,陈高华,海洋出版社 1991 年版; 11、《中国航海科技史》,章巽,海洋出版社 1991 年版。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校的相关人文学科课程,以及 有关海洋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起构成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科和海洋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 既是海洋学科建设的重要课程,也是人文学科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课程。 八、其他 本课程为上海海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板块,同时兼具人文社科类和海洋类课 程性质。 主撰人:邹晓昇 审核人:秦元海、陈艳红 教学院长:陈艳红 日 期:2018 年 12 月 26 日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学大纲(理论课)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The Social Life Change of Modern China) 课程编号:1706325 分: 学时:总学时16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16 课程负责人:黎霞 一、 课程简介 1.课程概况 本课程通过介绍由晚清、民国,到新中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普通民众生活的变化,分 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它以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使 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饱经沧桑的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活 力,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the life of the ordinary people from the late Oing Dynasty,the Republic of China,to the new China,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the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ts influences.It presents to the form and content approaching people's lives to help young studen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t history of inheritance and endless vitality,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arouse the patrioticenthusiasm 2.课程目标 21课程专业目标1:介绍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至今,普通民众生活在衣食住行 节庆礼俗、社会风貌等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普通民众生活的变化,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加 深对今天中国国情现状与由来的理解,感受国家的崛起和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2.2课程专业目标2:通过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封 建统治的衰败,以及西方入侵对国家、社会和民众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巨大影响,理解近代 中国社会革命与转型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2.3课程专业目标3:通过国家、地区发展史与个人家族史回顾,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给国家、社会与家庭带来巨大变化的直观体验,见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历 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价值: 2.4课程德有目标1:以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使青年学生更好的了解近代以 来,尤其是改苹开放以来,华夏文明焕发出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开展理想信念教有,增强大 学生政治认同: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25课程德有目标2:通过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统一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与现 5
5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学大纲(理论课)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The Social Life Change of Modern China) 课程编号:1706325 学 分:1 学 时:总学时 16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16 课程负责人:黎霞 一、 课程简介 1. 课程概况 本课程通过介绍由晚清、民国,到新中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普通民众生活的变化,分 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它以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使 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饱经沧桑的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活 力,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the life of the ordinary people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new China,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ts influences. It presents to the form and content approaching people's lives to help young studen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of inheritance and endless vitality,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rouse the patriotic enthusiasm. 2. 课程目标 2.1 课程专业目标 1:介绍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至今,普通民众生活在衣食住行、 节庆礼俗、社会风貌等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普通民众生活的变化,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加 深对今天中国国情现状与由来的理解,感受国家的崛起和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2.2 课程专业目标 2:通过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封 建统治的衰败,以及西方入侵对国家、社会和民众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巨大影响,理解近代 中国社会革命与转型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2.3 课程专业目标 3:通过国家、地区发展史与个人家族史回顾,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给国家、社会与家庭带来巨大变化的直观体验,见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历 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价值; 2.4 课程德育目标 1:以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使青年学生更好的了解近代以 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华夏文明焕发出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 学生政治认同;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2.5 课程德育目标 2:通过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统一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与现
实,开展爱国主义教有,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 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用中国梦激扬青春 梦,见证历史、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 二、 教学内容 对课程目标的支排度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2.1 2.22.32.42.5 导论生活是个大世界 专题一、服饰湖流的急剧变化 3 讨论:我家的衣 专题二、饮食文化的缓慢演变与 2 专题三、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 材 专题四、交通设施的更新换代 专题五、婚烟礼俗的时代变迁 论幽标 专题六、岁节日的新旧融合 专题七、社会风尚的改良运动 1 总结与讨论:衣香鬓影中的历史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课堂教学采用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将相关多媒体影像资料上 传网上,供学生课后在线学习,辅助课堂教学。 四、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考核方式:期末随堂考试 考试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主要根据出 勤、听课 ,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情况综合评定 占课程考核成绩的50%:期末成绩体到 学生对课程讲授内容的掌握、理解与运用,根据期末随堂考试的得分评定,占课程考核成绩 的50%。 五、 课程用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排度 社会生活史理论介氧 导论 讲授 2.5
6 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 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用中国梦激扬青春 梦,见证历史、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 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2.5 导论 生活是个大世界 1 √ √ √ 专题一、服饰潮流的急剧变化 3 讨论:我家的衣 柜 √ √ √ √ √ 专题二、饮食文化的缓慢演变与 2 讨论:穷口味与 富口味 √ √ √ √ √ 专题三、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 2 讨论:房子价值 与意义的变迁 √ √ √ √ √ 专题四、交通设施的更新换代 2 讨论:我家出行 的变迁 √ √ √ √ √ 专题五、婚姻礼俗的时代变迁 2 讨论:择偶标准 的变化 √ √ √ √ √ 专题六、岁末节日的新旧融合 2 讨论:传统节日 的时代意义 √ √ √ √ √ 专题七、社会风尚的改良运动 1 √ √ √ √ √ 总结与讨论:衣香鬓影中的历史 1 √ √ √ √ √ 三、 教学方法 本课程课堂教学采用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将相关多媒体影像资料上 传网上,供学生课后在线学习,辅助课堂教学。 四、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考核方式:期末随堂考试 考试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主要根据出 勤、听课、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情况综合评定,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50%;期末成绩体现 学生对课程讲授内容的掌握、理解与运用,根据期末随堂考试的得分评定,占课程考核成绩 的 50%。 五、 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1 社会生活史理论介绍 导论 讲授 2.5
讲投、观看视、 2 晚晴、民国与当代服饰潮流对比 专题 2122232.42.5 讨论 饮食观念的变化 专题 讲授、案例、讨论2.1 2.3 25 大国工程·桥、路、车 专题四 观看视领、讨论 21 2.32.42.5 5 “七夕”与“情人节” 专题六 案例、讨论 2.1 2.32.42.5 大、 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散材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李长莉、闵杰、罗检秋、左玉河、马勇,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5年版。 2、《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严昌洪,200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书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共中央宜传部,学习出版社,2018 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3、《近代以来中国生活民俗的变化梳理》王莹,《史志学刊》,2014(4)。 4、《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民国卷,龚书释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 5、《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6、《中国风俗史》,邓子琴,巴蜀书社,1987年。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该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的配套选修课,为上述课程提供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与素材资料补充。 主撰人:黎霞 审核人:秦元海、陈艳红 教学院长:陈艳红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7
7 2 晚晴、民国与当代服饰潮流对比 专题一 讲授、观看视频、 讨论 2.1 2.2 2.3 2.4 2.5 3 饮食观念的变化 专题二 讲授、案例、讨论 2.1 2.3 2.5 4 大国工程·桥、路、车 专题四 观看视频、讨论 2.1 2.3 2.4 2.5 5 “七夕”与“情人节” 专题六 案例、讨论 2.1 2.3 2.4 2.5 六、 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李长莉、闵杰、罗检秋、左玉河、马勇,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5 年版。 2、《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严昌洪, 2007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书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2018 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 3、《近代以来中国生活民俗的变化梳理》王莹,《史志学刊》,2014(4)。 4、《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民国卷,龚书铎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 年。 5、《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6、《中国风俗史》,邓子琴,巴蜀书社,1987 年。 七、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该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的配套选修课,为上述课程提供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与素材资料补充。 主撰人:黎霞 审核人:秦元海、陈艳红 教学院长:陈艳红 日 期:2018 年 12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