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 如何对病人进行指导 一般性运动训练 脊椎稳定性练习:核心肌群训练 进阶性负荷练习 功能性活动练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双语教学、技能实训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第一章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概述 5 第二章肩部物理治疗 10 5 第三章肘关节与前臂物理治疗 5 5 第四章腕关节及手部物理治疗 5 2 3 第五章颈部物理治疗 10 3 3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Darlene Hertling.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Physical Therapy Principles and Methods,Fourth Edition.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5. 【学生参考书目】 1.Magee DJ.Orthopaedic Physical Assessment.6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 Co.,2013. Donald A.Neumann: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Found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3e,Mosby/Elsevier,2016. Susan L.Edmond.Joint Mobilization/Manipulation Extremity and Spinal Techniques.ELSEVIER, 2016. 4.Kisner C,Colby LA:Therapeutic Exercise: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Philadelphia:FA Davis Co,6th ed,2013. -34-
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 如何对病人进行指导 一般性运动训练 脊椎稳定性练习:核心肌群训练 进阶性负荷练习 功能性活动练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双语教学、技能实训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第一章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概述 5 第二章肩部物理治疗 10 5 第三章肘关节与前臂物理治疗 5 5 第四章腕关节及手部物理治疗 5 2 3 第五章颈部物理治疗 10 3 3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Darlene Hertling.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Physical Therap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ur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5. 【学生参考书目】 1.Magee DJ. Orthopa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6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Co., 2013. Donald A. Neumann: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3e,Mosby/Elsevier, 2016. Susan L. Edmond. Joint Mobilization/Manipulation :Extremity and Spinal Techniques. ELSEVIER, 2016. 4.Kisner C, Colby LA: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Philadelphia: FA Davis Co, 6th ed, 2013. - 34 -
《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18.015.0.6 课程名称: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应用 开课学院:康复医学院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分:4.0 学时:56 前期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生物力学、物理因子治疗学、物理治疗评定学、手法治疗学 授课对象: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应用是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如何运用物理治 疗手段治疗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与疾病的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肌肉骨骼系统(下肢、腰椎部分) 常见病症的检查与评估方法,诊断及预后分析,物理治疗原则与策略等。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技 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将解剖、运动学与生物力学知识整合到肌肉骨骼系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评 估、物理治疗临床决策的制定与实际运用等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系统地掌握应用物理治 疗技术治疗常见肌骨关节疾病的基本技能。 This course will provide the student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echniques and rationale used in the examina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nd spine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will be demonstrated and practiced in laboratory sessions.Clinical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will be discussed and practiced in class.Content provided in previous courses and in concurrent courses will be incorporated.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①建立较为完整的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的知识体系,能够将解剖学、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等知识、 概念整合到对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的病因分析、检查、评估及干预策略实施的过程中。 ②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并在确保安全(患者和自身)的前提下,对肌肉骨骼系统(下肢、腰椎部分) 损伤与疾病进行独立地检查和评估,涉及的具体技术包括: 高效地采集病史信息,并能够解释病史与肌肉骨骼系统(下肢、腰椎部分)常见损伤和疾病的关联。 系统回顾与筛查 测量与试验,包括步态、平衡与协调、姿势、关节完整性和活动度、终末感、肌力、肌张力、触 诊、特殊试验、感觉与反射等项目的检查技术。 ③在综合分析临床检查资料(病史和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完成评估,建立对肌肉骨骼系统常见损伤、 疾病(下肢、腰椎部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形成对预后的判断,并在物理治疗执业范围内制定治疗计划, 掌握临床决策制定程序与策略。 ④熟练选择并运用安全、有效、个性化的物理治疗方法以实现治疗计划所设定的目标,治疗技术包 括关节松动术、牵伸技术、软组织松解技术、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矫形器和辅助支具等。 -35
《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18.015.0.6 课程名称: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应用 开课学院:康复医学院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分:4.0 学时:56 前期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生物力学、物理因子治疗学、物理治疗评定学、手法治疗学 授课对象: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应用是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如何运用物理治 疗手段治疗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与疾病的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肌肉骨骼系统(下肢、腰椎部分) 常见病症的检查与评估方法,诊断及预后分析,物理治疗原则与策略等。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技 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将解剖、运动学与生物力学知识整合到肌肉骨骼系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评 估、物理治疗临床决策的制定与实际运用等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系统地掌握应用物理治 疗技术治疗常见肌骨关节疾病的基本技能。 This course will provide the student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echniques and rationale used in th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nd spine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will be demonstrated and practiced in laboratory sessions. Clinical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will be discussed and practiced in class. Content provided in previous courses and in concurrent courses will be incorporated.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①建立较为完整的肌骨关节疾病物理治疗的知识体系,能够将解剖学、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等知识、 概念整合到对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的病因分析、检查、评估及干预策略实施的过程中。 ②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并在确保安全(患者和自身)的前提下,对肌肉骨骼系统(下肢、腰椎部分) 损伤与疾病进行独立地检查和评估,涉及的具体技术包括: 高效地采集病史信息,并能够解释病史与肌肉骨骼系统(下肢、腰椎部分)常见损伤和疾病的关联。 系统回顾与筛查 测量与试验,包括步态、平衡与协调、姿势、关节完整性和活动度、终末感、肌力、肌张力、触 诊、特殊试验、感觉与反射等项目的检查技术。 ③在综合分析临床检查资料(病史和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完成评估,建立对肌肉骨骼系统常见损伤、 疾病(下肢、腰椎部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形成对预后的判断,并在物理治疗执业范围内制定治疗计划, 掌握临床决策制定程序与策略。 ④熟练选择并运用安全、有效、个性化的物理治疗方法以实现治疗计划所设定的目标,治疗技术包 括关节松动术、牵伸技术、软组织松解技术、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矫形器和辅助支具等。 - 35 -
⑤理解并掌握再评估策略,以正确判断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评价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根据再评估结果判断 治疗目标是否达到(如未达到,分析导致治疗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⑥能够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对超出物理治疗执业范围的病症(红旗征:red flags)进行准确判断, 并及时转介到其他相关科室。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实训技能培训以及小组案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学生学习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信念。 此外,本课程还应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大众健康服务的思想。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物理治疗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前期已完成《正常人体解剖 学》、《人体运动学》、《物理治疗评定学》、《手法治疗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为本课程教学任务 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上述课程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对本课程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因此教 学中在引入课程主体内容之前将对相关解剖学、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等基础知识做必要的回顾和总结。但 鉴于本课程并非上述其他课程的简单延续,而是对前期课程的综合分析和灵活运用,因此避免停留在对 既往知识的简单复习层面,而侧重于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并在融会贯通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实 现原有知识结构的拓展和提升。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物理治疗方向)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为根本导向。同时为满足新形式对教学改革的迫 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探索复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手段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 床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学习型人才。在新的教育 人才观的指导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运用 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探究与创新能力。为推动实现全面开展培养创新型、学习型人才这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重的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拥有其自身难以替代的优点,如教师可以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主次、 难易程度和前后关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构建系统 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对各种教学材料和资源进行选 择和深入剖析,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课堂讲授过程侧重双语教学方法的运 用,以适应康复治疗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促进学科分化,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对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专业英语水平将成为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的关键性因素。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物理治疗方向)的学生在大二期间已经学习了《物理治疗专业英语》 课程,因此具备了开设双语、甚至全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以及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前期的专业英语课程只能起到入门引领的作用,难以满足肌骨物理治疗专业课拓展的需要。本课程将采用 全英文课件,以双语授课的形式培养学生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专业英文书籍、文献的阅读理 解能力。前期海外引进课程的实施,证明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在课程初 期对全英文课件和阅读材料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往往能较快适应这种授课形式 而使其在课程结束时专业外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对学生未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个人成长大有裨益。 在此过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激发,学习热情被点燃,既锻炼了学生克服苦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 又使其自信心受到极大鼓舞。双语教学的开展也必将为全面实施各专业课程的双语、甚至全英语教学积累 经验、探索方向。传统课堂讲授不等于“填鸭式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提问、积极互动等方式创造生 动活泼的课程氛围,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习主动性。 课堂授课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比如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因材施教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创 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师生的互动方面等等,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鉴于物理治疗学课程自身的特 点:既具有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普适性,又能充分体现个体化和创造性,在保持传统授课的优势 -36-
⑤理解并掌握再评估策略,以正确判断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评价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根据再评估结果判断 治疗目标是否达到(如未达到,分析导致治疗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⑥能够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对超出物理治疗执业范围的病症(红旗征:red flags)进行准确判断, 并及时转介到其他相关科室。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实训技能培训以及小组案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学生学习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信念。 此外,本课程还应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大众健康服务的思想。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物理治疗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前期已完成《正常人体解剖 学》、《人体运动学》、《物理治疗评定学》、《手法治疗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为本课程教学任务 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上述课程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对本课程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因此教 学中在引入课程主体内容之前将对相关解剖学、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等基础知识做必要的回顾和总结。但 鉴于本课程并非上述其他课程的简单延续,而是对前期课程的综合分析和灵活运用,因此避免停留在对 既往知识的简单复习层面,而侧重于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并在融会贯通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实 现原有知识结构的拓展和提升。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物理治疗方向)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为根本导向。同时为满足新形式对教学改革的迫 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探索复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手段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 床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学习型人才。在新的教育 人才观的指导下 ,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运用 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探究与创新能力。为推动实现全面开展培养创新型、学习型人才这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重的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拥有其自身难以替代的优点,如教师可以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主次、 难易程度和前后关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构建系统 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对各种教学材料和资源进行选 择和深入剖析,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课堂讲授过程侧重双语教学方法的运 用,以适应康复治疗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促进学科分化,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对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专业英语水平将成为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的关键性因素。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物理治疗方向)的学生在大二期间已经学习了《物理治疗专业英语》 课程,因此具备了开设双语、甚至全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以及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前期的专业英语课程只能起到入门引领的作用,难以满足肌骨物理治疗专业课拓展的需要。本课程将采用 全英文课件,以双语授课的形式培养学生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专业英文书籍、文献的阅读理 解能力。前期海外引进课程的实施,证明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在课程初 期对全英文课件和阅读材料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往往能较快适应这种授课形式, 而使其在课程结束时专业外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对学生未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个人成长大有裨益。 在此过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激发,学习热情被点燃,既锻炼了学生克服苦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 又使其自信心受到极大鼓舞。双语教学的开展也必将为全面实施各专业课程的双语、甚至全英语教学积累 经验、探索方向。传统课堂讲授不等于“填鸭式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提问、积极互动等方式创造生 动活泼的课程氛围,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习主动性。 课堂授课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比如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因材施教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创 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师生的互动方面等等,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鉴于物理治疗学课程自身的特 点:既具有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普适性,又能充分体现个体化和创造性,在保持传统授课的优势 - 36 -
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教师引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知识和技能集中以案例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和实用性。本课程是一门与临床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不仅是使学生做 到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的识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综合运用 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宜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 案例尽量满足内容详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要求,以起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探究答案的欲望的 作用。根据案例材料,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 论,分析案例的特点,归纳案例中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及其程度和原因,查找参考资料,研究制订康复治 疗目标和康复治疗方案,演示物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总结、分析和汇报。 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汇报的过程中,沟通、协调及表达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发挥。此外,通过合作式学 习模式的开展,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树立集体责任感。因此,案例教学 是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本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充分挖掘、利用。 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一个版本”针对所有对象授课,不同程度的学生听同样的 课程内容,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用”脱 节等一系列问题。而翻转课堂是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是一种 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本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 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然后进行针对性地练习:课中,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案例分析、技能展示、文献解读、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解决 问题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通过参与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以及提供必要的总结和 反馈,实现身份的转变,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堂,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本课程将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在最大限度发挥传统 课堂教学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以案例式、启发式等新型教学方法为载体的教学改革,达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并以此探索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改革。形成性评价采用作业、小测验、课堂提问、 案例汇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查找 不足,督促其改进学习方法、付出更多努力。终极性评价的考核形式为笔试,采用考卷作答的方式。其中 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髋部疾患物理治疗 【目的要求】 具备较为扎实的髋关节功能解剖、运动学及生物力学基础,并且能够将上述知识灵活地用于髋关 节损伤和疾病的分析与治疗实践中。 清楚髋部检查和功能评估的内容与方法,并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检查与评估方法。 对髋部常见损伤与疾病的损伤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评估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 能够灵活运用适宜的物理治疗技术处理髋部常见损伤与疾病的问题,并且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对 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 .37-
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教师引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知识和技能集中以案例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和实用性。本课程是一门与临床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不仅是使学生做 到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的识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综合运用 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宜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 案例尽量满足内容详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要求,以起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探究答案的欲望的 作用。根据案例材料,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 论,分析案例的特点,归纳案例中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及其程度和原因,查找参考资料,研究制订康复治 疗目标和康复治疗方案,演示物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总结、分析和汇报。 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汇报的过程中,沟通、协调及表达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发挥。此外,通过合作式学 习模式的开展,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树立集体责任感。因此,案例教学 是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本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充分挖掘、利用。 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一个版本”针对所有对象授课,不同程度的学生听同样的 课程内容,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用”脱 节等一系列问题。而翻转课堂是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是一种 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本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 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然后进行针对性地练习;课中,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案例分析、技能展示、文献解读、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解决 问题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通过参与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以及提供必要的总结和 反馈,实现身份的转变,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堂,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本课程将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在最大限度发挥传统 课堂教学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以案例式、启发式等新型教学方法为载体的教学改革,达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并以此探索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改革。形成性评价采用作业、小测验、课堂提问、 案例汇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查找 不足,督促其改进学习方法、付出更多努力。终极性评价的考核形式为笔试,采用考卷作答的方式。其中 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髋部疾患物理治疗 【目的要求】 具备较为扎实的髋关节功能解剖、运动学及生物力学基础,并且能够将上述知识灵活地用于髋关 节损伤和疾病的分析与治疗实践中。 清楚髋部检查和功能评估的内容与方法,并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检查与评估方法。 对髋部常见损伤与疾病的损伤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评估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 能够灵活运用适宜的物理治疗技术处理髋部常见损伤与疾病的问题,并且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对 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 - 37 -
髋关节的相关解剖和运动学基础 1)髋关节的构成、解剖学特点及功能 2)肱骨颈干角的定义、正常参考值范围,何为髋内翻和髋外翻,以及两者对髋关节生物力学特性 的影响 股骨前倾角的定义、正常参考值范围,过度前倾和后倾如何定义,以及两者对髋关节生物力学 特性的影响、下肢的代偿情况 髋白盂唇的结构特性及功能,损伤后对髋关节的影响 评价股骨头与髋白位置关系的常用指标:中心边缘角和髋白前倾角,角度值的大小对髋关节稳 定性有何影响 髋关节周围主要韧带结构及其对髋关节活动的影响 髋关节的松弛位(Open-Packed Position)与紧张位(Close-Packed Position)及其对手法治疗的提 示意义 髋关节的运动形式、活动范围及运动学特征 腰椎骨盆节律的概念、及其在临床问题分析评估和治疗方面的运用 10)髋关节及下肢的主要肌群及其功能: 屈髋肌群:组成,作用,腹直肌与屈髋肌协调配合对髋关节、腰椎姿势和运动的影响,屈髋肌 群挛缩所引发的临床问题 髋后伸肌群:组成及功能 髋内收肌群:组成,层次结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不同作用,解剖及功能特点与其在临床上 容易发生损伤的内在联系 髋外展肌群:组成及其在步行过程中对骨盆的稳定作用 髋内旋肌群:组成及其在步行过程中的作用 髋外旋肌群:组成,功能,梨状肌的起止点、与坐骨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在临床上可能引发的 问题 11)髋关节及下肢的神经支配:腰丛和骶丛的组成、运动与感觉支配规律 12)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手杖 2.髋部体格检查和功能评定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病史采集:个人信息,主诉,症状的部位、类型、持续时间、诱发与缓解因素、24小时变化,疼痛的性 质及其提示的临床意义,损伤机制,手术及外伤史,既往疾病史,酒精、皮质类固醇药物使用史, 工作环境,生活、娱乐方式等:常见的红旗征(Red Flags) 2)视诊(观察): 步态模式:异常步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骨盆平衡与对称性观察 皮肤:颜色、纹理、瘢痕 骨骼、软组织轮廓有无异常 双侧下肢是否等长:真性下肢不等长与功能性下肢不等长的定义,测量方法 双下肢姿势是否对称 主动活动检查:各个方向活动ROM及完成质量,腰椎骨盆节律分析 被动活动检查:被动活动ROM及终末感 等长抗阻检查 关节内活动检查 神经肌肉功能检查 触诊 -38
髋关节的相关解剖和运动学基础 1) 髋关节的构成、解剖学特点及功能 2) 肱骨颈干角的定义、正常参考值范围,何为髋内翻和髋外翻,以及两者对髋关节生物力学特性 的影响 股骨前倾角的定义、正常参考值范围,过度前倾和后倾如何定义,以及两者对髋关节生物力学 特性的影响、下肢的代偿情况 髋臼盂唇的结构特性及功能,损伤后对髋关节的影响 评价股骨头与髋臼位置关系的常用指标:中心边缘角和髋臼前倾角,角度值的大小对髋关节稳 定性有何影响 髋关节周围主要韧带结构及其对髋关节活动的影响 髋关节的松弛位(Open-Packed Position)与紧张位(Close-Packed Position)及其对手法治疗的提 示意义 髋关节的运动形式、活动范围及运动学特征 腰椎骨盆节律的概念、及其在临床问题分析评估和治疗方面的运用 10) 髋关节及下肢的主要肌群及其功能: 屈髋肌群:组成,作用,腹直肌与屈髋肌协调配合对髋关节、腰椎姿势和运动的影响,屈髋肌 群挛缩所引发的临床问题 髋后伸肌群:组成及功能 髋内收肌群:组成,层次结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不同作用,解剖及功能特点与其在临床上 容易发生损伤的内在联系 髋外展肌群:组成及其在步行过程中对骨盆的稳定作用 髋内旋肌群:组成及其在步行过程中的作用 髋外旋肌群:组成,功能,梨状肌的起止点、与坐骨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在临床上可能引发的 问题 11) 髋关节及下肢的神经支配:腰丛和骶丛的组成、运动与感觉支配规律 12)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手杖 2. 髋部体格检查和功能评定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 病史采集:个人信息,主诉,症状的部位、类型、持续时间、诱发与缓解因素、24 小时变化,疼痛的性 质及其提示的临床意义,损伤机制,手术及外伤史,既往疾病史,酒精、皮质类固醇药物使用史, 工作环境,生活、娱乐方式等;常见的红旗征(Red Flags) 2) 视诊(观察): 步态模式:异常步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骨盆平衡与对称性观察 皮肤:颜色、纹理、瘢痕 骨骼、软组织轮廓有无异常 双侧下肢是否等长:真性下肢不等长与功能性下肢不等长的定义,测量方法 双下肢姿势是否对称 主动活动检查:各个方向活动 ROM 及完成质量,腰椎骨盆节律分析 被动活动检查:被动活动 ROM 及终末感 等长抗阻检查 关节内活动检查 神经肌肉功能检查 触诊 -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