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课文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 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 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 “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 术特征
速读课文 •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 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 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 “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 术特征
概括文章内容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概括文章内容: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阋续第一自然役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旬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3、作者举出这些诗旬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阅读第一自然段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3、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窗镇課文主体部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迷2—6自然段的内容(段意)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多用 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 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阅读课文主体部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的内容(段意)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多用 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 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研析课文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 夸言外。普赏诗款,系仅要品学言均的定, 而且要品学言外的澈味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者在 概念上一致,但“木”一般具有秋风叶落的情景 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 感情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 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 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者在 概念上一致,但“木”一般具有秋风叶落的情景 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 感情